吴英(1637~1712年),字为高,号愧能,祖居南安。自幼随父母迁居厦门,其父吴佩辉曾随郑成功驻守厦门。清康熙二年(1663年),他从厦门潜回泉州降清,改以王姓从军,授守备衔。是年,从提督王进功攻打延平王郑经,占领铜山城(今东山县),加都司佥事衔。不久,实授浙江提标都司。康熙十三年,以剿灭海寇...[详细]
吴吟世,名读龙,号海天,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七月初四日生于安溪县常乐里剑斗乡(今剑斗镇剑斗村)。父吴勤亭,笃实端谨,望重当时。吟世幼承庭训,童年,其父聘请岁贡郭奇芬与郭达材二师课其学业,读完十三经与韩文杜诗,涉猎诸子、《廿二史札记》与《饮冰室文集》等书。 民国5年(1916),吟世应县...[详细]
伍远资,又名伍竹,号潜深,南安石井镇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生。民国5年(1916)入丰州南安中学读书,民国9年毕业于集美师范学校。民国10年开始,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民国15年入厦门大学国学研究生班进修。两年后,在厦门大同小学教书,不久聘为大同小学校长,连任11年,因办学出色,名扬一时。陈...[详细]
吴藻汀(1888~1968年),名堃,泉州东街菜巷人,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月生。 吴藻汀15岁进入泉州府官立中学堂。在校的进步教师、同盟会会员江大疆经常引导他阅读孙中山在日本出版的《民报》、《复报》等革命刊物。当时府中学堂学生为反对不合理的管教,曾发起多次-,吴藻汀都是发起者和带头人...[详细]
吴增,字桂生,自号养和居士,又号古丰州人,清同治七年(1868)出生于南安丰州埔头,后随父移居泉州。16岁,其父去世,曾到一家杂货店当学徒,因夜晚点灯读书被主人责骂,愤而回家,刻苦自学。清进士傅国英见其所作文章,十分赏识,自荐为师,授以经书,吴增学问由是大进。18岁在私塾教授学生,25岁为官学诸...[详细]
吴志满(1897~1947年),原名记满,别号耕夫,泉州新门外黄石村(今属浮桥镇)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生。幼年过继其叔父为嗣,在家乡念过几年私塾。光绪 三十四年,随养父到台湾基隆开小杂货店。几年之后,小杂货店收盘,吴志满回泉州。不久,随胞兄到印尼泗水谋生。 吴志满初到印尼,先...[详细]
谢德南,又名德,安溪县长泰里圆潭乡(今参内乡员潭村)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生。宣统三年(1911)毕业于福建优级师范,旋任安溪县立高等小学教职。武昌起义后,德南赴厦门联合有志之士共组北伐队。嗣以南北议和,清帝退位,乃止。民国元年(1912)任泉州公立中学教职。五年与陈昌侯、谢济川等创设私立...[详细]
谢复三,乳名臻,字世穆。清光绪廿八年(1902)十月二十日生于安溪县城下西街水门外。父谢传荫,清廪生。复三循父教,10岁读毕四书,12岁能助父授课,13岁应聘于美塘任塾师。民国5年(1916),就读县敦仁小学,升福州省立甲种农业学校,毕业后再入漳州道路专门学校深造,成绩优异,名列前茅。毕业后,应...[详细]
谢济川,名绍箕,号连辉,安溪县永安里后垵乡(今城厢乡砖文村)人,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父谢泰阶,重气节,喜为人排难解纷,声闻远近。民国初,黎元洪总统曾颁给“义声载道”匾额。 济川自幼聪敏好学,名列前茅。宣统三年(1911),毕业于福建工业专门学校。他身材魁梧,性格豪放,胆识过人,鲠直敢...[详细]
谢履,生卒年不详,字履道,菱溪谢庄岭(今涂岭乡谢庄岭)人。为唐朝侍御史谢逊的后裔。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举进士。入仕之初任南安县主簿,历清溪县(安溪县)令。任职期间,“视泉州为本贯,检防尤严”。 熙宁中(1068~1077年),提升为都水监,迁丞。时山东曹州府灵平黄河故道河堤决口,...[详细]
谢维,乳名岩,又名晶岳,字绳腾,号摩诘,宣和乡福德里魁斗村(今坑仔口乡魁斗村)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幼年聪敏过人,记忆力强,读过的书都能背诵。对本国历史,尤感兴趣,慕班超投笔从戎之豪举,胸怀大志,壮年参加郑成功抗清队伍,被委为工官司务(后改司务为都事),随军出征。清顺治十六年(16...[详细]
谢莹,字宽南,安溪县参内乡园潭村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出生于一个文人家庭。民国13年(1924)毕业于泉州中学。16年毕业于北京国立工业大学预科。2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先后就教于集美中学、上海肇和中学、北京女子一中等学校。30年以后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任教,并任化学教研组组长...[详细]
谢玉铭(1895~1986年),字子瑜,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生。晋江祥芝(今属石狮市祥芝镇)赤湖村人。 玉铭幼年丧父,5岁时偕其母吴耶娟移居蚶江,皈依基督教。他自少聪颖好学,光绪三十年(1904年),入泉州培元中学,以品学兼优考入北京协和大学(燕京大学前身),民国6年(1917年)毕...[详细]
谢云声(1907~1967年),原名谢龙文,南安人。童年时随父迁居厦门,就读于省立十三中学,后考入广州中山大学研究院,师从顾颉刚、黄朝琴教授研究民俗学。民国11年(1922年),任厦门同文书院华文部文史地教员,先后兼任《江声报》、《厦声日报》、《华侨日报》、《思明日报》等报社副刊部主任,并任中山...[详细]
许霏(1915~1995年),号晦庐,又号劲庐、劲公,别署千石主人,晋江人。他自幼酷爱艺术,6岁开始学习字画,10岁后嗜好金石篆刻。及长,先后受业于京、沪书画名家吕公望、刘益斋,并研习浙、皖诸家篆刻。抗战初,弘一法师择居晋江安海水心亭,他慕名趋谒,得法师谆谆教诲数载,且获法师为其篆刻作品《晦庐印...[详细]
许邦光(1780~1833年),字汝韬,号莱山,泉州三朝铺人,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生。嘉庆十三年(1808年)乡试中举,嘉庆十六年会试中式,登二甲第七名进士。因文学优等和一手好字改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散馆:清朝选取进士中文学和书法优等者为翰林院庶吉士,再进庶常馆读书三年,期满举行考试...[详细]
许炳基(1923~1988年),泉州涂门街人,民国12年(1923年)生。自幼热爱音乐、舞蹈表演,十几岁在泉州立成小学读书时就参与校际的演出活动。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平民小学任教,参与组织抗战歌咏活动,参加新峰儿童剧团、昭昧戏剧学会、青年剧社、长虹剧社的演出。他先后在世界名著《巡按使》、《群狼》、...[详细]
徐碟姑(1874~1968年) 徐碟姑,女。佛教优婆夷(俗称菜姑),法名宏智。晋江池店华洲人。生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正月。其父徐克笑,母吴氏,均为茹素奉佛的佛教徒。碟姑自幼笃信佛教。及长,嫁与仓头乡曾家为媳,因受翁姑-,长住娘家。 时清濛乡有一菜姑林严智与她为同道善友。林严智荐引...[详细]
许谷芬(1919~1979年),号国勋,泉州连理巷人,民国8年(1919年)1月生。家境清寒,2岁时丧父,一家四口全靠母亲做工维持生活。 许谷芬在晦鸣中学(今泉州七中)毕业后,民国26年到晋江县祥芝小学当教员,后考入福建省立义务教育师范学校。毕业后任晋江县朝阳民众学校校长和晋江县私立玉浦小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