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福建省> 泉州市> 南安人物

吴增

[公元1868年-1945年]

吴增为[公元1868年-1945年]

  吴增,字桂生,自号养和居士,又号古丰州人,清同治七年(1868)出生于南安丰州埔头,后随父移居泉州。16岁,其父去世,曾到一家杂货店当学徒,因夜晚点灯读书被主人责骂,愤而回家,刻苦自学。清进士傅国英见其所作文章,十分赏识,自荐为师,授以经书,吴增学问由是大进。18岁在私塾教授学生,25岁为官学诸生,光绪二十八年(1902)考中举人,三十年会试考中进士,被聘为清源书院山长。宣统元年(1909)点内阁中书,在京任职。目睹朝政腐败,慨然辞官。宣统二年与好友陈硕生南渡菲律宾游览考察,因写楹联和演说文辞激烈,为清驻菲领事勒令回国。在厦门又看到帝国主义的铁舰橫行,洋人趾高气扬,更为愤慨。宣统三年在泉州创办泉中中学,民国4年(1915)任丰州南安中学校长,民国10年受华侨吴记藿之聘,在泉州创办嘉福职业学校,民国18年任泉州昭昧国学校长,同时先后担任泉州中学董事长和泉州公立学堂、培元学校、福建省立中学等校教员,为社会培养大批人才。
  辛亥革命初期,泉州一时军政无主,社会不安,地方人士自动组织保安会,推选吴增为会长,负责维护治安,使地方安然无事。民国2年,南安溪美盐局闹事,当局派兵剿办,吴增与蔡省斋积极从中调解,使事态平息。民国31年,吴增任福建省侨民紧急救济委员会委员,向省田赋粮食管理处申请降低晋江地区农地等税,减轻侨区群众的田赋负担。在乡里调解纠纷时,执理公正,各方悦服,被花桥善举公所、开元慈儿院、温陵养老院选为董事。
  吴增善写诗,以诗歌表达其热爱祖国、关切民众的思想感情。光绪三十四年作《泉俗激刺篇》46首,揭露清末社会的黑暗和风俗的败坏。民国22年,泉州诗人组织弢社,吴增在社中独树一家诗风,至民国25年,连续创作蕃薯诗197首,以诗歌形式记述蕃薯传入及发展的历史。诗中“滋味虽微可救贫,活人可作稻粱看”,“谁为细心咨野老,齐民要术补遗篇”等语,抒发作者爱国忧民、安贫乐道的情操;抗日战争爆发,他写了《抗敌歌》,宣传抗日救国人人有责;对妇女,他写道:“抗敌不必尽男儿,妇女抗敌古有之”,“事迹垂青史,声名远过奇男子”;对老年人,他写道:“老年无不爱子孙,国亡不若犬与豚”,“抗敌不必尽少年,老人抗战也宜然”。民国29年7月,日军血洗晋江永宁,吴增以歌当哭:“濒海渔家数万稠,生涯多似水中鸥。沉舟谁与秦军战,误国偏来曹鬼谋。布谷无田忧不殖,晒盐有地苦难留。死生冤报为谁语,祲气重重结蜃楼。”1945年,英美向日本宣战,出兵太平洋,收复南洋群岛,吴增挥笔作诗:“比闻大0,西邻奋挞伐。群岛次第收,师至马尼刺,指日复台澎,破竹势莫歇。飞廉驰海外,金瓯完无缺。得道者多助,奇耻一朝雪。远客各归来,浩劫从头说。复我旧山河,胸怀一开豁。”日本无条件投降时,他已病危,临终留言:“我能活着看到抗日战争胜利,也就心满意足了。”民国34年病逝,终年78岁。
同年(公元1868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5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