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洙 (1878~1954) 字杏津,今三溪乡前山村人。少有远志,16岁往闽江上游及省城各地谋生,颠连劳顿,历尽艰辛。1901年应黄乃裳招募,赴诗巫“新福州”垦场。初襄理创业,1904年黄回国后受托经营场务,以精明能干、处事缜密、年轻有为而渐为农工所敬服,垦场与政府间之公务往来及为垦农...[详细]
刘家煌(1916~1945) 刘家煌,吴航镇人,民国5年(1916)10月出生。祖父可三曾为莆田署教谕。父传赞毕业于福建省立甲种商业学校,不幸早逝,家煌依靠寡母抚养教育成人。小学毕业后升入私立长乐培青中学,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而中途辍学,到县九溪小学任教。8月,随堂叔刘康(传昌)到福清县海口国...[详细]
刘家谋 (1813~1852年) 字仲为、苞川,侯官县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举,后以大挑任宁德、台湾教谕。所到之处,努力收集掌故。在宁德,著《鹤场漫录》2卷;在台湾4年中,著《海音》2卷,对台湾的风土人情及官吏施政利弊,皆有论述。咸丰二年(1852年),年40岁,卒于府署。著有...[详细]
刘捷生(1922~1977年) 刘捷生,福州郊区台江乡岳峰村三角池人,民国11年(1922年)生。 民国27年(1938年),刘捷生参加“抗日救亡歌咏团”,第二年经团长叶德安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之后先后任中共闽江沿江工委书记、大田县委特派员、福建一纵队古田大队政治处主任、闽东特委组织部长...[详细]
刘庆清 (1903~1974) 坂东镇鹿角村人。幼机敏,诚实好学。民国14年(1925),毕业于上海东南医学院卫生行政系。后长期从事军医工作。 民国15年,尤溪卢兴邦部被收编为国民革命军独立第14师,后改为陆军新编第2师,又改为陆军第52师,他均在师部任军医处处长。 民国26年,...[详细]
刘齐衔 (1815~1877年) 字本锐,号冰怀,又号冰如。闽县(今福州市区)人,世居光禄坊,故居又在宫巷14号。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士,签分户部。咸丰四年(1854年),授湖北德安知府。不久移任襄阳、汉阳两郡,“躬节俭,裁漏卮,撤私税,徕商贾”。湖北巡抚胡林翼对他十分器重,委...[详细]
刘荣霖(1912~1966年),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民国16年(1927年),进福州马尾海军艺术学校求学,后转入海军学校航海班。民国23年7月,奉派赴英国皇家格林威治海军大学留学。民国26年,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为中国人争得荣誉,受到最高级别的嘉奖。同年10月回国,先后在武汉炮台和 队任职。民国...[详细]
刘少山(1900~1988年) 刘少山,又名刘必鼎,福州市鼓楼区洪山乡西河村人。 少山早年随祖父刘景榕学医,历5年,熟背《伤寒论》113方397法,精读《医宗金鉴》、《温病条辨》、《傅青主女科》等,并把唐代名医孙思邈的“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小”名言作为座右铭。 民国15年(1...[详细]
刘世文 字有质,号彬亭,本县人。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入贡。平生尊师重道,热心公益,县内有公益事,如两修大成殿,造文昌宫、土神祠、天帝庙、凤山寺、钟山寺等寺庙,以及辟官道、建客亭、助婚葬、施棺衾等,他都慷慨捐资先于他人。乾隆甲辰、甲寅年闹饥荒,他减价粜米,以助贫民度荒。他家旧祖屋靠近河边...[详细]
刘通 (1879~1976年) 原名开通,字伯瀛,号漫叟,侯官人,居城内水部建华巷,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参加同盟会;翌年,考入福建法政学堂,修法律专业,毕业获法官职位。宣统二年(1910年)7月,辞官任福建同盟会机关报《建言报》主编,鼓吹革命,参加光复福州之役。福建都督府成立,被...[详细]
刘修业(1910~1993年),女,字君寄,福州市人。福州英华中学毕业。民国19年(1930年),考入燕京大学国文专修科。民国21年,毕业后到北平图书馆(今北京图书馆)索引组从事《国学论文索引》编纂。民国25年,受北平图书馆委派赴法国巴黎,襄助王重民整理伯希和所劫敦煌遗书卷中的《伯希和劫经录》,...[详细]
刘训瑺 (1869~1950) 又名玉轩,今坂东镇坂中村人。少年聪颖好学,深得文泉书院山长李骏斌赏识。后与进士刘焕光交游,熏陶日久,学问更进。光绪十三年(1887),18岁中秀才,继又毕业于福建政法专门学校。曾上北京求职,签发本省县丞,未赴任清朝已被推翻。归途中遍游京津沪杭与名山大川,-...[详细]
刘仰文(1905~1991年) 刘仰文,福州市仓山区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出生。民国13年(1924年)毕业于英华中学。民国16年,在仓前山创办双江中级补习所。民国21年,又考进南京金陵大学园艺系养蜂专业。大学毕业后,回榕继续从事教育工作;并从金陵大学购回意大利蜂种,在郊区设胜利养...[详细]
刘彝(1029~1091年) 刘彝,字执中,怀安县刘宅乡(今福州郊区建新镇刘宅村)人,宋天圣七年(1029年)生,系刘奕同胞兄弟。庆历六年(1046年)进士。 刘彝小时从学胡瑗,尤长于治水,因此受命为都水监丞。当时久雨不晴,汴河水涨,众议要开长城口,以减水患。但刘彝独持己见,只开杨桥水门...[详细]
刘沂春,字泗哲,一字鲁庵,潭头人。明崇祯七年(1634)进士,授乌程(在浙江省)知县。前任知县马思理治县,政绩斐然,教化普及。沂春接任后,益实心为治,政绩突出。当时乌程士民都说:“自建县以来,只有马、刘二公不愧是爱民的父母官。”后迁任刑部主事。时朝政黑暗,冤狱丛生。行人熊开元因得罪权臣,受诬入狱...[详细]
刘贞辉,女,平潭县潭城镇观音井人,生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父刘光荣,西医郎中,民国10年(1921年),贞辉毕业于毓贤小学初中班。后到福州读中学。民国17年1月高中毕业后,回平潭任教。得其姑母资助,于民国19年7月至民国23年7月就读于华南大学和华南大学医学预科班,后考入广州夏葛医学院...[详细]
刘振仙 (1886~1933) 坂东镇坂西村人,为清末、民国时期闽清著名的木雕艺人。17岁勤学成艺,20岁能独立操作,专门从事“香亭”、戏台、屏风、神龛、神像以及橱、床等的各种人物、花鸟雕刻。他中年时期,先后设计、巧造过3架民间元宵节用于迎神赛会的“香亭”,全用黄楠木细雕粘结而成,高2米...[详细]
刘志超(1911~1972) 刘志超,又名刘宏,玉田南洋村人,幼年随家迁福州南公园龙津街。在福州工业学校求学时就走上革命道路。民国15年(1926)8月,加入青年团。12月,转为中共党员,并任中共福州人力车支部书记。民国16年4月3日,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福州发生-事变,党组织遭破坏,志超与...[详细]
刘子崧 (1912~1988) 坂东镇坂中村人。17岁毕业于文泉中学。他学生时代思想进步,在文泉中学时曾倡仪组织闽清全县学生联合会,并被选为主席。日本制造“济南惨案”后,他带领学生开展反日爱国活动。民国17年(1928)在福建学院预科读书时,被选为在榕闽清学生会主席,出版《闽清学会月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