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福建省> 福州市> 闽清人物

刘子崧

[公元1912年-1988年]

刘子崧为[公元1912年-1988年]

  刘子崧
  (1912~1988)
  坂东镇坂中村人。17岁毕业于文泉中学。他学生时代思想进步,在文泉中学时曾倡仪组织闽清全县学生联合会,并被选为主席。日本制造“济南惨案”后,他带领学生开展反日爱国活动。民国17年(1928)在福建学院预科读书时,被选为在榕闽清学生会主席,出版《闽清学会月刊》,撰文抨击当时闽清军政当局的-腐败行为。
  民国18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经济系。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参加爱国活动,随北京大学学生到张学良公馆-,要求出兵收复东北失地,随后又同大队学生南下--。次年,参加该校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新兴社会科学研究会活动。
  民国22年9月,自费到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研究院进修。在日本期间,与留日同学章振乾、傅家麟等人组织《资本论》研究会。民国25年“西安事变”发生,又与在日留学生20多人组成中国革命问题研究会,讨论当时国内革命形势及发展趋向。
  民国26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他愤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毅然回到祖国,先后被聘为广州中山大学法学院经济系副教授、福建学院经济系教授、福建省银行经济研究室研究员等职。回闽任职期间,常与新四军驻闽特派员兼新四军驻闽办事处主任王助等联系,积极进行抗日和革命活动。
  民国29年9月,他原应聘去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时中共福建省委留他在闽搞上层联络工作,遂辞去联大之聘。在赴当时省会永安时,途遇南平专署专员黄朴心,经他介绍,认识省政府主席陈仪。陈慕刘就读过中外驰名的北京大学和日本帝国大学,遂委其为福建省政府参议、省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省经济建设委员会农业专门委员。在永安工作期间,刘与进步友人组织抗战时期经济研究会,出版《经济评论周刊》并任主编。
  民国31年7月,受聘为江苏学院银行系教授,历时半年,因革命工作需要而称病辞职。民国32年3月,到邵武受聘为福建协和大学农业经济系教授。民国34年抗战胜利,协和大学师生掀起反奴化教育风潮,学校当局怀疑刘在幕后策划,因而于次年7月离协大,到福建省立农学院任农业经济系教授。
  民国37年至福州解放前夕,他任福建省银行主任秘书兼总务室主任,并受托组织“护行团”,指挥保护金银、外钞、器材、档案等不被国民党转移台湾。受到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和省府主席的赞扬。
  新中国建立初,曾任福州市军管会财经部金融处调研组组长、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调研室主任、福建省人民政府财经委员会调研室副主任、福建学院经济系教授等职。1956年调福建农学院工作,先后任院工会主席,农经系教授、主任,农经研究所所长等职。1957~1966年,曾被选为福州市政协委员、市人大代表。1988年被选为三明市政协副主席和福建省第五届政协委员。这段时间担任或兼任过福州大学财经学院教授、福建省农业银行干部学校名誉校长、中国外国农业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理事、省农业经济学会理事长和省农学会、金融学会、翻译工作者协会顾问以及省统计学会福州市分会会长等十几个职务。1987年9月离休,享受厅级待遇。
  刘一生在部分时间从事农业经济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经济建设管理人才,曾进授过《政治经济学》、《欧洲经济史》、《农业经济学》、《经济地理》、《日语》等课程,发表过《财经统一之意义与实施》、《日本耕地整理与土地改良》、《法学通论》、《法学与经济论文索引》、《古代社会的经济、文化与法律》、《日本法西斯主义的经济基础》、《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福建农垦之经营方式》、《中国土地问题与土地政策》等专著和文章。1978年参加全国高等农林院校日语统编教材《基础日语》的编写、修订和定稿工作。古稀之年仍孜孜不倦地进行《日本农业机械化与农村经济发展》一书的译著,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还在惦念该书的出版。
  1988年11月有福州病逝,时年76岁。
  
同年(公元1912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88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