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福建省> 福州市> 闽清人物

刘训瑺

[公元1869年-1950年]

刘训瑺为[公元1869年-1950年]

  刘训瑺
  (1869~1950)
  又名玉轩,今坂东镇坂中村人。少年聪颖好学,深得文泉书院山长李骏斌赏识。后与进士刘焕光交游,熏陶日久,学问更进。光绪十三年(1887),18岁中秀才,继又毕业于福建政法专门学校。曾上北京求职,签发本省县丞,未赴任清朝已被推翻。归途中遍游京津沪杭与名山大川,-博见,学识益增。
  民国成立,黄乃裳、高渔洋、陈芷汀等人向省督军推荐以县知事任用,但他目睹国力薄弱,外强侵迫,无意仕途,立志投身教育事业。光绪三十二年至民国4年(1906~1915)任闽清县“劝学所”总董。民国14~16年任教育局长。任职10余年时间,县内各都乡高等小学和国民学校(初小)由原来5所发展到46所。尤其民国2年,他协力改文泉两等小学为闽清私立文泉中学。次年,继首任校长黄师勉之后任该校校长。依章任职1年,届满转为国文教师,连续任教达30年之久。其间还兼任文泉中学董事长、校董和代理校长等职。任内置校产,建校舍,增设备,为办好文泉中学倾注了心血。同时还在故宅设一“玳琅书楼”,收藏古今书籍数千册,供人们阅览。民国16年,县长石重光曾题赠“望重士林”匾额,褒扬他对本县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
  民国7年,知县杨宗彩奉命重修《闽清县志》,聘训瑺为县志纂修。建县千余年来只有清乾隆七年(1742)纂修的一部手抄本《闽清县志》,内容简略,且距当时已有176年之久,重修新志工程浩大,资料缺乏。他知难而进,毅然承担此任,带领同仁广征博采,力求无偏无缺。从当年1月开编至民国10年书成付印,经省修志局总纂陈衍鉴定,并通报表扬。
  训瑺生当乱世,外强入侵,军阀混战,他忧国忧民,蒿目时艰,感时触物,吊古伤今而发为吟咏,写成诗歌不下3000首和散文等多篇。晚年著述更多,先后刊行《抒怀吟草》、《抒怀述草》、《抒怀三草》、《玳琅书楼文钞》、《玳琅书楼杂录》、《玳琅书楼茶话》等10多种诗文集。
  1950年曾作为知名人士、特邀代表出席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同年病卒,享年83岁。
  1983年,由外籍族侄女刘婉庄捐资出版《刘玉轩诗文选》传世。
  
同年(公元1869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50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