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希仁(1881~1923)原名忠清,字时斋,又字思斋,后改字希仁。辛亥革命后废原名,以字行世。陕西临潼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冬考入陕西大学堂,受梁启超等影响,批评时政,次年四月被开除。同年秋中举,得陕西学政沈卫批准,免试入宏道高等学堂读书。三十年(1904)会试未中,三十一年(1905...[详细]
耿毅(1881—1960),河北任县南留寨人。他自幼好学,立志报国。1906年在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即保定陆军军官学堂,1912年10月改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当教官时参加同盟会。1910年初,耿毅与保定陆军军官学堂的教官和毕业生何遂、冷遹、陈之骥、刘建藩、吕公望、成铭斋,留日士官学校毕业...[详细]
冯梦麟(1881~1934)回族。字瑞生。陕西长安北院门(今属西安市莲湖区)人。曾就读私塾,又从拳师习武。陕西辛亥起义成功后,他参加了西安回民政公所,协助秦陇复汉军政府维持回民居住区治安。1915年集资开设德泰光煤油庄,1924年改油庄为股份有限公司,生意蒸蒸日上,商品往销关中各县和甘肃平凉等地...[详细]
戴凤翔(1881—1962)字钟奇,号光晔,汉族,湖南长沙县东乡(今北山镇)人,国民党早期高级将领、军事教育家。他少怀大志,能文善武,目睹清廷之愚昧腐败,立志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19岁投军南京两江总督府,任勤务兵兼督府子弟陪读,1902年考入江南将弁学堂,开始接触西方军事指挥理论。1904...[详细]
陈元慎(1881~1952),字云程,号祗堂,江苏省临川县罗针乡栎坪村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补行庚子恩科、辛丑正科举人,后入北京民政部立高等巡警学堂,毕业后任呼兰巡警总局警政课员兼第二分局局长。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六月奏署巴彦州知州。宣统元年(1909年)十一月调省民政司警务、民治...[详细]
陈延谦(1881~1943年),字逊南,又字益吾,别号止园老人。同安县感化里澳溪村人。 陈延谦10岁人私塾,15岁辍学随父往缅甸,不久又返乡求学。18岁赴新加坡谋生,在商店打杂。其办事能力渐受陈杞柏(陈嘉庚之父)的赏识,遂擢升要职。 宣统元年(1909年)陈延谦与友人合资创设裕源公司,初...[详细]
陈新政(1881~1924年),原名文图,本名滥,嘉禾里二十二都岭兜村人。 陈新政幼时勤奋好学,19岁时南渡马来亚槟榔屿,帮助其父陈裕鹤经营帆船业,遂改名“文图”(以后加入中国同盟会,又改名“新政”)。后在槟城经营土产进出口,不数年而成为富商,后又开设胶厂,并兼营船运业。 光绪三十二年(...[详细]
陈树发(1881~1937) 字雨亭,原名叙才,本县双河口安沟人。幼时家贫,以佣工为生。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入清军某营,后提升为军官。清末驻陕期间,被编入新军加入哥老会,并成为陕西哥老会头面人物。宣统三年(1911),在西安参加同盟会和哥老会联合进行的反清起义筹备工作,并随新军发动起义。秦...[详细]
陈可庄(1881~1965) 本名陈步瀛,号扬钧,砖坪厅漳河坪人。7岁发蒙于私塾,23岁考入烛烽书院,26岁保送陕西省高等学堂法文组。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留学日本东京桑校,后入群马县东亚蚕桑学校。除在校上课外,还帮助住户提蛾制种,学选种技术。曾到凤空制丝厂参观学习缫丝经验。宣统元年(...[详细]
程庄贞(1881~1963年),女,罗源县人。清光绪七年(1881年)生于县城李园坂一书香门第,从小熟读经史诗文。18岁与游裕玑结婚,婚后协助其夫设塾教读。不久夫逝,遗下一女相依为命。 民国6年(1917年),庄贞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影响,毅然携女联袂赴榕,母女同窗就读于福州乌石山师范学校,时...[详细]
诚允(1881~1944)吉林省代理主席。原姓关,字执中,满族,辽宁辽阳人。清末时,学习过政法。民国年间,历任吉林省高等审判厅厅长、政务厅厅长、代理省长、高等法院院长、省政府委员、蒙藏委员会委员等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诚允不与日军为伍,前往哈尔滨。同年10月12日,张学良任命其为代理...[详细]
周楚卿(1881—1951) 本县盐仓乡吴家码头人。周楚卿出生于木匠家庭,家境清贫。15岁时,拜木刻艺术家沈洪生为师,习艺5年,满师后又继续深造,拜画家卫本仁为师,学习绘画,他逐渐把木雕技术和绘画技术融为一体,自画自刻,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先后雕过“西厢记”、“八仙过海”、“四大金刚”、“西方...[详细]
赵筱泉(1881~1955),原名赵锦荣,开封市人。父赵林泉为清末秀才。筱泉幼年时曾读过几年私塾,由于家境贫困,16岁时,其父把他送开封徐府街乾泰杂货行学徒。他吃苦耐劳,精明干练,深受掌柜的赏识。出师后,就承蒙重任,到上海坐外庄。在上海时,他看到由日本传入的东洋车(即人力车)轻便灵活,深受欢迎。...[详细]
张士琅(1881~1964),字德纲,洗名方济名、沙勿略,严桥乡张家楼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进修道院,宣统二年(1910年)升神父,历任苏州、嘉(定)宝(山)总铎区总铎及董家渡天主堂、胶州路天主堂院长。建国后于1956年被选为上海教区代理主教,曾任全国政协委员。 ...[详细]
张凤翙(1881——1958年)字翔初,原籍沁阳市木楼乡张庄人,后迁往陕西。 张凤翙自幼聪颖,学业优秀。清光绪年间中秀才,名列咸宁县同榜第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考入陕西陆军武备学堂,三十年(1904)毕业,被清政府选送日本学习军事。三十二年(1906年)在振武学校毕业后,又考入士官学...[详细]
杨仲起(1881.11~1950.9),原名杨丙震,字仲起,后以字行。河南省禹州城东南35里杨庄(今范坡乡谭陈杨庄)人。开封著名律师和眼科医生。 杨家世代务农兼中医眼科,方圆几十里颇有名气。杨仲起有一兄一姐,自幼家里省吃俭用供他一人读书。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一面在私塾刻苦攻读,准备应试,一...[详细]
徐一冰(1881~1922年) 徐一冰,又名益彬、逸宾,浙江吴兴(今湖州)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因不忍“东亚病夫”之耻辱,东渡日本,进大森体育学校,专攻体育。光绪三十三年回国,奋力宣传“体育救国”思想,设立华商体操会,操场在北浙江路(今浙江北路)会审公廨之北,供华人商...[详细]
徐佩旒,1911年3月29日参加辛亥革命。于1911年“3.29”攻总督署后,跟随徐维扬在司后街、大石街迎敌,展开拉据式战斗,转战至二牌楼等处负伤,后来维扬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嘱咐佩旒等六人,扶伤回乡将养。他们沿着粤汉铁路慢慢行走,走到江村高塘火车站附近铁路桥时,忽遇敌兵,这时弹尽人伤,已无法与之...[详细]
徐廉辉,花县五华村人。安南华侨,业工。1911年“三·二九”之役,转战飞来庙,负伤。后随徐维扬攀山越岭至三元里。维扬嘱扶伤归里,行抵高塘大东桥又遇敌兵,惨遭杀害,时年三十一岁。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五华村 五华村会位于花都区花城北路88号,下辖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400多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