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河南省> 焦作市> 沁阳人物

张凤翙

[公元1881年-1958年]

张凤翙为[公元1881年-1958年]

张凤翙
  张凤翙(1881——1958年)字翔初,原籍沁阳市木楼乡张庄人,后迁往陕西。
  张凤翙自幼聪颖,学业优秀。清光绪年间中秀才,名列咸宁县同榜第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考入陕西陆军武备学堂,三十年(1904)毕业,被清政府选送日本学习军事。三十二年(1906年)在振武学校毕业后,又考入士官学校骑科,为该校第六期学生。他在振武学校上学时加入同盟会,为该会早期会员之一。但并未决心献身反清事业,毕业回国后,也未受到清政府的重用。
  宣统元年(1909年)凤翙回到西安,经人介绍,在西安府衙任缮写。二年(1910年)春,被委任为陕西新军督练所委员。同年冬,升任新军第30混成协(即以后的旅)司令部参军。不久,又改任参谋兼二标一营管带。他在新军任职期间,虽未直接参加同盟会活动,但同新军中同盟会骨干张钫交往甚密,经常在一起谈论国事。
  武昌起义以后,陕西当局阴谋将新军调离西安,大肆搜捕革命党人。新军中同盟会负责人钱鼎和张钫得知消息,遂于10月20日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提前起义。在商定起义总指挥人选时,钱鼎提议由张凤翙担任。这时,他正率部在临潼野操,钱和张立即派人请他速回西安共商大计。次日下午,凤岁羽率部回到西安。当晚,钱鼎和张钫向他通报了形势,讲明了主张,凤翙毫不犹豫地说:“我同意各要点。既举行起义,决无反顾。如果失败,祸我承担,生死与二君共之”。10月22日,西安起义爆发,一举获得成功。张凤翙被众举为“秦陇复汉军”大统领,陕西军政府随即宣告成立。
  西安起义获胜后,清政府先后派兵分东西两路夹攻陕西,张凤岁羽亲赴东西战场,率部击退清军进攻,为保卫陕西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民国元年(1912年)12月,张凤翙任“秦军政分府”大都督。民国二年(1913年)8月,北洋政府任命他为陕西都督。三年(1914年)向袁世凯妥协,被调入京城,封为“扬威将军。”六年(1917年),张勋复辟,他只身赶回陕西,准备组织力量反对。但因当时督陕的陈树藩多方阻挠而未能实现,张勋失败后重返北京。十三年(1924年)二次返陕西驱逐刘镇华势力,被阎锡山告密,刘镇华将其软禁起来,后被保释回到北京。
  “七·七”事变前夕,凤翙看清日军发动全面进攻的罪恶阴谋。他不愿当-奴,随于芦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乘飞机回到西安。抗日战争期间,他先后任陕西省临时参议会议员和参政会成员,积极为抗战奔波出力。1943年,凤岁羽赴重庆参加参政会,周恩来同志特地到他下榻的地方去看望他。1945年初,他率领陕西各界慰问抗日前线将士代表团,亲赴豫西各地慰问抗日军队。1949年8月18日胡宗南逃离西安时,以“保护安全”为名,将他和寇遐、马彦羽等裹胁到汉中,妄图送往台湾。因凤翙拒绝去台,又被送往兰州。兰州解放后,彭德怀派专人慰问他和寇、马等人。8月下旬,他和寇、马3人返回西安,受到陕西省党政军领导和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张凤翙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北行政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为陕西的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1958年7月29日,因病在西安逝世,终年77岁,遗体安葬于西安烈士陵园。
  同年(公元1881年)出生的名人:
傅振嵩 (1881~1953) 河南省焦作市沁阳
邱薛氏 (1881~1946)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
陈发炎 (1881~1911)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福建省福州市连江
徐佩旒 (1881~1911)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
徐廉辉 (1881~1911)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
+ 更多公元188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58年)去世的名人:
庞士谦 (1900~1958) 河南省焦作市孟州
秦起忠 (1888~1958) 河南省焦作市孟州
乔靖华 (1907~1958) 河南省焦作市孟州
韩同伦 (1892~1958) 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
李则刚 (1882~1958) 河南省焦作市温县
薛保职 (1882~1958)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
+ 更多公元1958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