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玺珍,又名赵友农,化名赵寿山(绶珊)、林辰,1903年出生于河北省丰南县小集镇赵庄。其父赵福琢是铁匠,以铁匠铺为业;其母也在铁匠炉帮作。赵玺珍居长,下有两个弟弟、四个妹妹。 赵玺珍自幼天资聪颖,喜欢读书,且博闻强记。他12岁进宋家营高等学堂,品学兼优,深得郑德深、董介为等老师的喜爱。他的作...[详细]
赵玺廷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生于阿城东大岭于家店屯。没读过书,善于言词,外号"赵嗑唠子"。民国时期,历任 所稽查员、巡官、分驻所长等职。民国19年(1930年)任阿城第一区公安分局长。在职期间,依仗势力与不法奸商合夥,从富锦一带往阿城贩运 ,从中分成。凡是贩运 的商人,都必须给赵以贿赂,...[详细]
张之朴,1895年出生于河南省偃师县(今偃师市)山化乡牙庄村一户贫苦佃农家庭。他从小爱读书,但父母无法供他上学,他跟着邻居武介人读了四书五经,认了一些字。 青年时期的张之朴,血气方刚,富有正义感,爱打抱不平。辛亥革命后,张之朴曾参加反对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的护国护法战争。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详细]
张炎(1902~1945),又名巨炎,字光中,吴川县樟山村人。著名抗日爱国将领。 张炎出生于越南海防。民国初年随父归国,童年在故里就学发蒙,因家贫仅读三年私塾便辍学,到广州湾(今湛江市)与人打工度日。 民国8年(1919年),张炎经其堂兄张世德引荐参加粤军,开始戎马生涯,深受孙中山-影响...[详细]
张熙和(1917-1945),1917年9月出生于广西玉林县大新乡江玄村一个小手工业家庭。1933年春,他考入玉林县立初中就读。1936年春天,玉林初中毕业班的学生奉命参加军训。在军训的几个月里,张熙和接触了进步师生,有机会读到了革命书籍,接受了先进思想教育,初步树立了为抗日救国献身的思想。 ...[详细]
张书春(1905~1945),乳名棋书,乌镇人。中共地下工作者。1922年考入榆林中学,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榆中毕业后回村教学,与妻子李少峰秘密发展党团员,壮大党组织;收集情报、刻印传单、书写标语、宣传和发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1932年到汉口军校学习,结业后奉命到国民军新一军邓宝珊部搞 工...[详细]
张世兰,原名叫李元绍,1919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县俚岛湾小沟村。父亲李大升中年得子,欢喜异常,尽管家中不太富裕,还是供他念了七年书。 九一八事变,日军侵略中国东北;山东军阀连年混战,在少年张世兰的心灵中,留下了一连串的疑问和阴影。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华民族处于危亡时刻。荣成...[详细]
张世聪(1909~1945),乳名云生,字学明,1909年农历七月十一日出生于广东省合浦县白石水(今广西浦北大成)勾刀水村的一个小康家庭。他家世代以农为业,到了父辈兼营商业,生活稍为宽裕。后因匪乱,其父被匪劫持,拿不出赎金而惨遭杀害。年幼丧父的张世聪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全靠母亲操持,家景渐窘。...[详细]
张明,1914年出生于河北省曲阳县狼家庄一个贫农家庭里。刚满3岁,母亲就带着他讨吃要饭。8岁那年,他就给本村地主家放猪。苦难的生活磨练了他坚强的意志,也激发了他对黑暗社会强烈的仇恨。1933年,全国各地抗日怒潮不断掀起。他深知,倭寇不灭,-不除,国无宁日,民不聊生,于是毅然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在斗...[详细]
张露萍,又名佘家英、佘硕卿、佘慧琳、黎琳,1921年7月3日出生在四川省崇庆县(今崇州市)一个贫苦的私塾教师家庭,共有四姊妹。她的父亲佘泽安富有民族意识,常常给女儿们讲岳飞、花木兰、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故事,希望她们长大后做有民族气节的中国人。张露萍还在小学念书的时候,在崇庆师范读书的大姐被四川暂...[详细]
张杰儒(1907~1945年),号少文,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生于大桥镇芝山村的书香世家。幼以聪颖好问闻名闾里。民国13年(1924年)毕业于古田超古初级中学。民国17年毕业于福州青年会高中部。 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杰儒在福建一学院求学,激于义愤,他奔上街头,烧日货,作救亡...[详细]
张火瑞(1915~1945年),原名张良玉,又名张北珠,官陂人。民国24年(1935年)底参加闽粤边红军独立营。民国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协助卢胜在乌山扩充红三团,为克服“漳浦事件”和“月港事件”后的困难局面做了大量工作。民国27年初,红三团改编为新四军二支队北上抗日,张火瑞服从革命需要,留在乌...[详细]
张华昌,1929年出生于云南省曲靖县城关镇。随父母迁居昆明后,以荀极中的名字考入省立昆华工业学校。他是一个喜欢运动和爱好写作的青年,早上经常洗冷水澡,在运动场上是各种球类好手。他功课好,作文和书法更好,特别是他待人热情与见义勇为的性格,使得他和同学之间相处融洽,受人敬佩。 1945年8月15...[详细]
张定璠(1891年~1945年) 字伯璇,江西南昌人。幼年在南昌小学、中学读书。17岁入江西陆军测绘学校。清宣统三年(1911年)入武昌革命军,充敢死队。辛亥革命后,入武昌陆军预备学校,升保定军官学校工兵科,毕业后入江西第四军任连长。民国7年(1918年)升军参谋。 昆明设讲武堂,延为教授兵...[详细]
张伯庭,又名张廉、阿四,1901年1月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城郊乡郊下村一个贫农家庭。小时,他读过两年私塾,以后就跟随父亲在家种地。1926年,张伯庭到涵江中学当工友。时有中共莆田支部书记陈国柱、党员黄苍麟在涵江中学任教。张伯庭经常与他们接触,受他们的影响,懂得了不少革命道理,并参加了中共莆田...[详细]
于再(1921—1945),原名镇华,又名培卿,余杭县人,随祖父移居杭州。1937年,在杭州之江大学附属高中读书。日军进逼杭城,和同学江腾等人毅然共赴国难,前往重庆。因举目无亲,衣食无着,充当旅社练习生和轮渡公司售票员。办事沉着果断,一有空暇,即醉心读书。1938年,进陕甘宁边区陕北公学学习。6...[详细]
于琛澄 (1887-1945),字险舟。祖籍山东。生于黑龙江省五常县山河屯。后随父迁居双城县。其家为北满地区富户。幼年人私塾,后转人学常读书。1906年人北洋陆军学堂骑兵科学习军事,毕业后任清军副官校补授,1909年任黑龙江省巡防中路马队哨官。1912年晋升马队营管带。不久,又擢升帮统、统...[详细]
游悠(1891~1945),女,生于长乐秀峰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26年,朱积垒、陈彩芹等深入长乐山区开展农运工作,宣传革命道理。游悠亲聆后,深受启发,遂积极加入农会,组织、发动妇女打草鞋,筹集粮食、咸菜、萝卜干等物送给游击队。由于她一家人热心革命,深得领导和同志的信赖。游击队长王常胜、...[详细]
叶少琴(1908~1945年),女,曾化名叶秀英,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生于寿宁县鳌阳镇。幼为童养媳,因不堪-而逃回家。其父见其聪明,送她读小学。民国13年(1924年)小学毕业,家贫辍学。 民国20年夏,她在堂兄叶秀蕃的启发下加入秘密农会,走上革命道路。 参加革命后,少琴协助秀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