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人物

张之朴

[公元1895年-1945年]

张之朴为[公元1895年-1945年]

  张之朴,1895年出生于河南省偃师县(今偃师市)山化乡牙庄村一户贫苦佃农家庭。他从小爱读书,但父母无法供他上学,他跟着邻居武介人读了四书五经,认了一些字。
  青年时期的张之朴,血气方刚,富有正义感,爱打抱不平。辛亥革命后,张之朴曾参加反对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的护国护法战争。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后,张之朴积极参加农-动,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失败后,张之朴坚持斗争,在巩县兵工厂从事工人运动,受到国民党的抓捕,机智脱险。抗日战争爆发后,张之朴在洛阳以经商名义建立了“益友商行”和“煤炭合作社”作为党的联络点。1941年,国民党顽固派蒋鼎文以未经“蒋委员长批准”为由,强迫撤销了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并缉捕洛阳的共产党员。张之朴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顽固派逮捕。在狱中,张之朴受尽酷刑,坚持不出卖党的机密。他拖着遍体鳞伤,给狱中难友讲苏联红军战胜德国法西斯的情况,鼓励他们同敌人斗争的勇气。他还带领难友,争取改善待遇。
  1942年,经过党组织的多方营救,张之朴出狱。这一年,河南大旱,饿殍遍地,中原人民外出逃荒的成群结队,络绎不绝。
  一天上午,面色苍白的张之朴和妻子谷效颜路过洛阳火车站,恰好碰到巩县圣水村的100多个灾民往陕西讨荒,乡亲们衣衫褴褛,身无分文,已被困多日。
  看到他,乡亲们“哗”地围了上来,饥饿的眼睛期待地看着他。
  张之朴的心抽成一团。他想起1934年为筹措军用物资,自己在圣水村开煤矿时,是这些乡亲待他亲如家人,一起搞群众运动。那时穷人家烧不起煤,孩子就在煤矿边捡柴,他让孩子们不要捡了,把煤搬回去烧。孩子们不敢,是他亲自把煤装起来让他们挑走的。现在,这些乡亲又要远逃他乡,流离失所,归根结底,不就是一个“穷”字!什么时候天下才能太平呢?什么时候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呢?
  想到这里,张之朴这个铁打的汉子,此时禁不住泪水涌流。他连忙让妻子把出狱后组织给他疗伤的钱加上东借西凑的共300多块银元,一一分送到乡亲手中,然后含泪将他们送上了火车。
  1944年,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驻河南的国民党40万大军一触即溃,司令长官蒋鼎文在洛宁西张村雇了小毛驴狼狈逃走,副司令长官汤恩伯也化装成伙夫逃出河南。7月,张之朴在巩县东庄村成立了“嵩山抗日义勇军”。9月份,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南渡黄河,挺进豫西,张之朴率部星夜和部队会合,党组织任命他为义勇军总司令。
  1945年8月,日寇无条件投降了,但形势仍然紧张。根据上级指示,八路军豫西支队开拔太行山,执行新的任务。义勇军依然留守豫西,撤到了四周悬崖峭壁、易守难攻,位于嵩山北面的瓦公川村,继续开展斗争活动。
  10月初,张之朴心情沉重地在瓦公川村小屋内踱着步。大部队走了一个多月了,形势却越来越严重。令张之朴焦心的是现在部队面临的困境:后勤供应严重困难,人心有些浮动……
  “啪啪”,吱呀一声,门被推开了。张之朴一惊,抬头一看,是胡东六。胡东六看看他的脸色,说:“司令,现在形势很严峻,我看我们所处的地方目标太大,不易长期固守。这里有个碴坡,地势险要隐秘,且有退路,司令部迁到那里最安全。我还方便回去组织物资,解救部队当前饥寒之迫。”
  胡东六是当地豪绅,抗日期间曾多次资助部队,张之朴思之再三,点头答应。
  部队转移到了碴坡。
  10月4日后半夜,深寂的茫茫太行忽然传来几声枪响,紧接着枪声大作。国民党巩县保安团副团长王殿臣亲率600余人分三路悄悄包围了碴坡,对义勇军发起了疯狂的进攻。
  胡东六是个奸细!张之朴忽然大悟,在困难时刻真不该轻信他。几次突围,几番血战,终因寡不敌众,黎明时分,张之朴和全家人落入了王殿臣之手。
  张之朴被他们先押走了。等妻子和儿子赶上他时,他正悠闲地坐在姜背枣山坡上的一块石头上。看到他们,他又冲着亲人笑了笑。那些围着他的士兵神情惊惧,远远地形成了一个包围圈。
  谷效颜带着儿女被押到了半山腰。忽然,只听得山上滚石雷动,紧接着响起一串枪声!
  张之朴英勇牺牲了!时年50岁。
  
同年(公元1895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5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