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公元1944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公元1944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周郑宝 [公元1876年-1944年]

  • 周郑宝(1876~1944年),屏南县棠口村人,生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家境贫穷,童年时只上过两年私塾,从小爱好雕塑,工艺颇精。 宣统元年(1909年),郑宝开始演出杖头木偶戏。他制出一整套木偶戏衣、道具和舞台设备,并选择《西游记》、《白蛇传》等神话小说,改编为适应于木偶表演的神话戏。...[详细]

郑祖荫 [公元1872年-1944年]

  • 郑祖荫(1872~1944) 郑祖荫,字兰荪,清同治十一年(1872)生于仓前山龙潭角,父开草药店,早逝。祖荫幼孤家贫,少时刻苦攻读,曾应侯官童子试,名列第一。青年时期推崇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每日填“功过格”,自我检束身心,为人胸怀磊落,人多乐与交游,0竹,名所居为“种竹山房”。 ...[详细]

郑聘廷 [公元1872年-1944年]

  • 郑聘廷 (1872~1944年) 郑聘廷,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生,字席珍,别号石珍,山腰乡下敦村人。父亲郑金山,母亲陈氏,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三。14岁始入驿坂礼拜堂附设的学校就学;16岁转学惠安县教会小学;18岁到厦门鼓浪屿神学校,20岁毕业。旋即在泰山和汀州基督教堂会任传道和牧师...[详细]

赵自新 [公元1922年-1944年]

  • 赵自新,原名赵小秃,1922年出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卓资哈达图乡土卜子沟。13岁时父亲去世,后随母亲改嫁到乌兰察布盟凉城县三苏木乡东卜子村居住。其母病故后,投奔叔父武万福。 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日本侵略者大举进犯华北,9月22日,宁远城(旧凉城)沦陷。宁远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处于水深火热之...[详细]

赵郁卿 [公元1881年-1944年]

  • 赵郁卿 (1881-1944),本名赵文普。山东省牟平县人。清朝末年曾在山东主办《公言报》,并因充当革命党人熊成基的俄语翻译而被捕。报纸被查封。辛亥革命后获释。1915年到哈尔滨开业当律师,专门承办中俄两国人的讼案,颇有收益。20年代初,哈尔滨出现了"办报热",他于1921年6月,独资创办...[详细]

赵驭欧 [公元1912年-1944年]

  • 赵驭欧,又名李培德、秦奉孝,1912年生于河北省滦县商家林乡赵各庄村一个比较富余的农民家庭。其父是个精干的农民,多年的艰苦经营,使家业有了一定积蓄。赵驭欧聪明好学,父亲对他寄予厚望,特别是他考入大学后,父亲望子成龙心切,不惜花费血本供其读书。赵驭欧在学校受进步思想影响,秘密参加了革命,当时因环境...[详细]

赵然 [公元1811年-1944年]

  • 赵然,字学雍,1918年11月26日出生在北京市房山县河北乡李各庄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在兄弟4人中,排行老大。爷爷赵信,由于还不起地主800元钱的0被活活逼死。父亲赵润田,靠在煤窑上给人记帐、开荒种地、东借西讨勉强养活全家。8岁那年,父母亲东借西凑供赵然在本村上了小学。1931年又到县长育高小...[详细]

张旭高 [公元1903年-1944年]

  • 张旭高(1903~1944年),又名昭明,字问鸥,曹溪乡董邦村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生。民国13年(1924),在集美学校参加组织龙岩留学集美学生会和新龙岩季刊社,出版《新龙岩》刊物。在反对学校当局-的-中,被推为学生代表,与学校谈判革新意见。毕业后,就读于广州中山大学、上海大学。民国1...[详细]

张晓初 [公元1913年-1944年]

  • 张晓初,又名张成业、章冠,化名陆增福,1913年出生于上海市川沙县金桥乡社庄村(今属上海市浦东新区)。父亲在乡村行医,家境一般。 张晓初小学毕业后考入浦东新陆师范学校就读。他从小喜欢读书,除完成功课外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从中接受了不少革命真理。1931年,张晓初为谋生到上海大西药房当学徒,其...[详细]

张维玺 [公元1889年-1944年]

  • 张维玺(1889—1944),字楚玉,河北省馆陶县人。西北军将领,冯玉祥麾下十三太保之一,1930年中原大战后,解散所部回天津家中隐居。36年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至南京“陆军大学特三期”学习。38年于长沙毕业后,任命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上将参议兼贵阳军训部督练官。因父、妻被日伪抓捕命在旦夕,经...[详细]

张化南 [公元1895年-1944年]

  • 张化南,1895年生于河北省隆平县莲子镇。这是一处地势低洼、夏秋多雨的小乡镇,因盛产莲藕又名莲子坑。当年父亲把年幼的儿子张化南送入私塾时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他成为莲子镇一个守本份的教书先生。而多年之后,张化南却毅然投身于爱国斗争的洪流之中。 1915年张化南考入直隶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当时学...[详细]

张伯彦 [公元1917年-1944年]

  • 张伯彦 (1917.11-1944.7) 张伯彦,笔名征骊、信风,呼兰县南乡庙台子村人。1928年移居呼兰县城。其父张镜寰曾就学于北京朝阳大学法律系,后因家境变故,辍学回呼兰当教员。张镜寰为人忠厚耿直,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对张伯彦思想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张伯彦在县城模范初高两级小学...[详细]

曾万里 [公元1902年-1944年]

  • 曾万里(1902~1944) 曾万里,字鹏飞,号玉生,感恩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4月16日出生。万里早年入海军学校学习造舰,后改航海科。民国14年(1925)毕业于烟台海军学校,在“永绩”舰见习。不久,调任闽厦海-备司令部副官。后任海军学校教官。民国20年,去英国皇家海军大学深造。民国...[详细]

余子武 [公元1901年-1944年]

  • 余子武(1901-1944)国民革命军陆军第62军151师副师长号文波。 男,1901年出生,广东台山人。1923年,考入北京政法大学,后入读日本东京政法大学。1926年,考入日本士官学校第20期学习。1929年毕业回国,随即入伍粤军。历任参谋、连长、营长、团长等职。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曾率...[详细]

俞菊生 [公元1917年-1944年]

  • 俞菊生,笔名胡原、黎平、葛丁、旅隼、小D,1917年4月出生于新昌县城。毕业于新昌中学,富文艺才干。抗战爆发后,组织成立抗日救亡流动宣传队,活跃在城乡。1938年3月,参加新昌县战时政治工作队,致力于抗日宣传。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去新昌县抗日自卫大队任中队政训员,开展对武装部队的宣传...[详细]

岳泉玺 [公元1916年-1944年]

  • 岳泉玺,1916年生于内蒙古固阳县下湿壕乡后脑包村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期,因家庭生活贫困,只读了两年私塾即辍学务农。21岁那年,抗日战争爆发。次年,即1938年8月,李井泉率领八路军一二○师旅第七一五团和师直骑兵营一个连来到大青山组建起大青山支队,不久,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详细]

袁春妍 [公元1921年-1944年]

  • 袁春妍,1921年生于浙江省慈溪县金川乡三七市(现属余姚市)一户贫民家庭。父亲曾在上海谋得一份工作,但薪金微薄,家中生活十分艰难,经常断粮挨饿,不得不以糠菜充饥。 1929年,袁春妍获得免费入学的机会小学毕业后,无钱继续升学。为减轻家庭负担,曾任代课教师一年,后给亲戚家帮工。1940年,父亲...[详细]

游仕桢 [公元1865年-1944年]

  • 游仕桢(1865~1944年) 原籍江西南城,清末秀才。中年以后,定居建阳县城,专事医药,为人诊脉治病,不计报酬,是民国时期建阳的著名中医师。 仕桢自办人和堂中药店,出售中药材及自制丸、丹、散、膏等成药,质优价实,尤以参茸桂附丸著称。 什桢诊病,望、闻、问、切四诊俱到。开方后还吩咐煎...[详细]

尤鸿源 [公元1920年-1944年]

  • 尤鸿源(1920~1944年),原籍泉州北郊罗溪乡(今罗溪镇),1920年(民国9年)在菲律宾马尼拉市出生。父亲早逝,少时失学,做过报童和餐馆、西药店学徒,靠微薄的收入维持家人生活。 1935年,尤鸿源参加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菲律宾分会(简称“民武分会”)。1936年“西安事变”后,他推动“民...[详细]

叶诚忠 [公元1914年-1944年]

  • 叶诚忠(1914~1944年),原名吴赐,又名承忠,澄中,玛坑乡里东坑村人,民国8年(1919)出生于贫苦农民家里。幼年父母双亡,由祖母扶养长大,家境贫寒,民同24年参加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7年2月,闽东红军改编为新四军,诚忠编入新四军六团二营三连,北上抗日。 民国27年,诚忠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