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呼兰人物

张伯彦

[公元1917年-1944年]

张伯彦为[公元1917年-1944年]

  张伯彦 (1917.11-1944.7)
  张伯彦,笔名征骊、信风,呼兰县南乡庙台子村人。1928年移居呼兰县城。其父张镜寰曾就学于北京朝阳大学法律系,后因家境变故,辍学回呼兰当教员。张镜寰为人忠厚耿直,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对张伯彦思想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张伯彦在县城模范初高两级小学毕业后,升入县立中学。张酷爱文学,除阅读大量古典诗词外,还广泛涉猎中国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名著。其典丽的作文,每次都受到老师的好评,同学们争相传阅。1935年春,考入阿城师范学校。入阿城师范不久,就和爱好文学的同学,组织了文学团体《黎明社》,开始进行业余文学活动。1935年4月,用征骊的笔名,在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上,发表了处女作《影》(短诗),从此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在阿城师范的头二年,发表了几十篇诗歌、散文和随笔,成为《国际协报》副刊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当时日伪统治者强化政治统治,在严密的-和禁锢中,东北青年所共有的时代烦闷和对前途的强烈追求,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深刻的反映。
  1937年末,从阿城师范毕业回到呼兰,在劝学小学(原模范小学)任教员。此时改笔名为信风,继续创作和发表了若干篇小说、随笔和诗歌。在题为《如此作家》的一篇小说中,假借主人公的口提出:"文章应为万民请命,替大众鸣不平!"这时期的主要作品有《吃豆腐杂感》、《闲话题壁文学》、《听蛙志感》、《寄铁窗下的待罪诗》、《乡居散记》、《亡命前的日记》、《黑色列车的犯罪》、《野鬼》、《茅亭》等。其思想内容多是揭露现实社会的黑暗,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抒发追求光明和进步的情怀。除在作品中影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唤醒民众进行反抗外,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张仍保持民族气节。他公开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明确地告诉学生:“我们是中国人”。他不参加“遥拜”,不背诵“国民训”、“奉读诏书”,使一些师生十分惊讶。一次他在黑板上写:“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要以这种精神征服我们的敌人——惰性!"这是双关语,暗含要针锋相对和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1940年5月,学校组织学生到呼兰河畔白沙坨子野游。一位教师因喝多了酒,醉得不能走,张让他坐拉食品的车回去,但日本人教师小岛不让坐。张和小岛吵起来,小岛辱骂中国人是"低劣的民族",不配坐车。他怒不可遏,操起木板子痛打了小岛。张在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爱国与进步思想,早就为日本人所注意,痛打小岛进一步闯了祸。父亲为了儿子安全,先让其在家躲避两个月,后到农村达户井小学任教。半年后,因风闻 特务部门的思想嫌疑犯名单上有他的名字,又转躲到石人城小学任教。1941年11月,张的亲友在偶然的机会听说特务要抓他,不得不立即远离家乡躲避,于12月初-天津。
  到天津后,处境艰难。靠父亲求人,才躲在一个教会里。但他又不愿为教会办事而难以久存,因此在关内的一年多,半在天津,半在济南,也去过北平,到处寻找以身许国的出路。从天津寄给父母的一张照片背面,曾自题,"烽火连天,肝脑涂地,在这腥风血雨中,许多父母失去了他们的爱儿,你们的孩子依然顽健地站在这里......"。在给妻子的信中说:“有志的男儿,正有他们应当做的事情去做”。后来,与寄身教会的主事闹翻,失去立足之地,遂决心返回东北。
  1943年初,张潜回呼兰。伪苇河县长苏堃是其父亲的同学,以此关系到苇河县公署房地科任职员。1944年春,被特务认出逮捕。初送哈尔滨伪滨江省警务厅关押,后被送至吉林市伪吉林省警务厅监狱关押。宪兵特务对其施以各种酷刑,让他交待和抗联的关系,张破口大骂,最后竟被打死,年仅27岁。
  同年(公元1917年)出生的名人:

罗明哲 (1917~1982) 黑龙江哈尔滨呼兰
王一青 (1917~1985) 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
路子玉 (1917~1968)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
鲁光 山东省烟台市莱阳市
龚连山 (1917~1965)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
+ 更多公元1917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4年)去世的名人:
吕世达 (1892~1944) 黑龙江哈尔滨五常
李廷槐 (1906~1944) 黑龙江哈尔滨巴彦
李春芳 (1915~1944) 黑龙江哈尔滨巴彦
冯鹏翥 (1891~1944) 山西省
赵郁卿 (1881~1944) 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
信风 (1917~1944) 黑龙江哈尔滨呼兰
+ 更多公元1944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