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念之,又名枫涂、湘澄,1902年1月出生于新昌儒岙镇石磁村。1919年入宁波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因思想激进,被迫离校。1921年,入上海江苏第二师范学校,一年后返宁波执教崇德小学,联络谢传民、王任叔(巴人)等组织“雪花社”,出版《宁波评论》。1923年底,经张秋人介绍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详细]
潘景炎,1923年10月出生于新昌县儒岙镇。1941年就读于当时暂迁嵊县长乐的省立锦堂师范学校,参加抗日宣传活动。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5月回新昌,任中共新南区委委员。1943年2月,参加浙东区党委第一期党员干部训练班学习。6月,任中共新南区委书记。1944年6月,任中共新东南西分县...[详细]
苗志雄(1911~1988),原名苗贵芳,木头峪乡木头峪村人。性格温和,聪慧敏捷。1936年在木头峪完小任教,后任校长。1939年在其父教导下,钻研中医知识,一面教书,一面行医,解除群众疾苦。解放后,积极参与创办县医院,培养卫生技术人员,为葭县卫生事业做出了贡献。195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详细]
毛准(1893—1988),字子水,原名延祚,江山人。1913年考取北京大学预科,3年后升本科数学门。1918年冬,与同学傅斯年、罗家伦等发起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刊物。毕业后留校教预科班国文。1922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理科研究所学习,曾亲聆爱因斯坦讲课。1930年归国,任教北京大学史学系,兼...[详细]
毛文书(1910~1988) 毛文书,女,四川乐山人。民国26年(1937)毕业于四川华西大学医学院,先后获理学士和医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讲师、副教授。民国36年至民国38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1950年回国后到广东,历任广州岭南大学医学院、华南医学院、中山医学院教授,眼...[详细]
罗永祥,1965年3月16日生于四川省宜宾市李端乡新联村七组一个农民家庭。1983年7月高中毕业,1984年1月任村团支部书记。 1987年2月,罗永祥担任宜宾市李端乡新联村村长后,在给亲人的信中说:“既然大家都说我是年轻的村长,我就绝不甘心别人把我和其他村长等同视之,至少也要比人家多几分朝...[详细]
我党我军无线电通信工作创始人之一。 罗若遐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1907年12月生于湖南省浏阳县,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参加红军。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他历任新华通讯社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新闻台台长,红军总司令部报务主任、无线电营营长,红四方面军...[详细]
罗木命(1930~1988) 罗木命,广东普宁人。父母和哥哥于土地革命时期遭国民党军队杀害,当时罗只有两岁,靠祖母抚养。10岁时,祖母去世,他孤苦伶仃,在家乡替人放牛、烧炭。 民国36年(1947)3月,他参加潮汕人民抗征队,为军械所修理厂工人。1951年后转为潮汕机械修理厂工人、汕头机...[详细]
罗榕发(1887~1988),本县罕见的“百岁公”罗榕发,下洋镇东洋村人。幼年随父亲走乡串村打铁,稍长,又飘泊到南洋沙捞越谋生。民国12年(1923年)为侍奉年迈的母亲回到家乡,从此,榕发将南洋历年积蓄用作经商本钱,一直经营下去。 建国后,国家建设猛进,人民生活改善,政府对归侨侨眷又特别照顾...[详细]
龙卓钦原籍古田,生于民国34年(1945年)。1952年,就读建瓯县小桥小学,1955年参加中国少年先锋队,热爱祖国、热爱公共财产。他发现坏分子邱振峰多次-公共财物,屡次揭发。坏分子曾以暴力威胁和财物利诱,卓钦均不为所动,仍坚持揭发,勇敢斗争。邱振峰因而仇恨在心。1959年1月13日,卓钦行在途...[详细]
李振(1900~1988) 李振,原名晋坤,字载宏,广东兴宁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兄弟七人,李排第六。幼时因家贫辍学,为人帮工放牛。民国6年(1917)17岁赴汕头欲过南洋投其兄,未果,转而入粤-备军当兵。 其后一度投身于滇、桂军,后复加入粤军第一师。民国11年(1922)春随部北伐,...[详细]
李扬敬(1894~1988) 李扬敬,字钦甫,广东东莞人。父亲是县衙差役,家境清贫。清宣统三年(1911)毕业于东莞高等小学堂,旋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后到北京大学预科学习。民国2年(1913)毕业,回广东参加新军,任见习官。不久考入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步兵科。毕业后,再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辎重科第六...[详细]
刘子崧 (1912~1988) 坂东镇坂中村人。17岁毕业于文泉中学。他学生时代思想进步,在文泉中学时曾倡仪组织闽清全县学生联合会,并被选为主席。日本制造“济南惨案”后,他带领学生开展反日爱国活动。民国17年(1928)在福建学院预科读书时,被选为在榕闽清学生会主席,出版《闽清学会月刊》...[详细]
刘胜民,1955年1月出生在山东省郓城县双桥乡双桥村一个农民家庭。 1973年,刘胜民参军入伍,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他工作积极,表现突出,他曾受到部队两次通令嘉奖,1983年荣立三等功一次。 1986年,他转业到郓城县-内保股任民警。他热爱本职工作,对公安工作有着高度的事业心...[详细]
刘少山(1900~1988年) 刘少山,又名刘必鼎,福州市鼓楼区洪山乡西河村人。 少山早年随祖父刘景榕学医,历5年,熟背《伤寒论》113方397法,精读《医宗金鉴》、《温病条辨》、《傅青主女科》等,并把唐代名医孙思邈的“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小”名言作为座右铭。 民国15年(1...[详细]
刘保尚 (1913~1988) 一名书亨,号馥生,坂东镇坂中村人。少聪颖,17岁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文泉中学。20岁文泉乡村师范毕业后,在县第三国民学校任教师。23岁因重病致残,遂卧床攻读医著,对叶天士、王孟英温病学说体会最深,又得当时社会名老中医的指点,终于成为温病学说在本县实践与传播的名...[详细]
李庭康(1907~1988) 李庭康,高岐村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7)出生,父亲是基督教牧师,迁居长乐城关,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庭康毕业于长乐格致初中、福州格致分校高中,后入福建协和大学读医学预科。民国20年(1931)从协和大学毕业后入上海医学院就读,民国25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庭康...[详细]
林敏(1914~1988),崇安县武夷乡洋墩村人。民国18年在家乡参加贫农团和少年先锋队组织。民国19年(1930)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0年7月参加红军。 民国21年初,林敏在崇安县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崇安县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10月,经中共闽北分区委任命为崇安县苏维埃政府主...[详细]
林乐义,南平县(今南平市)王台人,民国5年(1916年)出生。他从小就读于教会学校,后由流芳小学升剑津中学肄业。民国22年入上海私立沪江大学建筑系学习,民国26年获工学士学位。在桂林从事建筑工程。 民国34年,林乐义前往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研究建筑学。该校聘他为建筑系特约讲师。1950年归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