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继仁,字夏棣,城坊区西街(今松城镇俊星街)人,清宣统元年(1909年)生。自幼聪慧,学业成绩每列前茅。厦门大学毕业,获教育学士学位。历任邵武、三都、霞浦、福安等中学和师范学校教师、教导主任、校长。 民国30年(1941年),他在霞浦初级中学任教师、教导主任,教学认真,工作负责。民国35年,...[详细]
齐钉根(1917—1986)进贤泉岭乡四方齐家村人。一九三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四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人称“齐猛子”。 齐钉根家境贫苦,从小学习手艺,生活艰难,1930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详细]
钱昌伟,1964年10月出生在浙江省鄞县横溪镇金山村一户普通农家。父亲钱仁召、母亲俞彩英都是勤劳踏实、俭朴的农民。 钱昌伟8岁,就读于金山村小学,1977年到离家10里外的中学念书,每天要带一餐中饭。当时家境困难,有时带不出饭,只能用番薯等杂粮来替代。他的母亲惟恐儿子在同学面前低人一等,劝他...[详细]
潘维俦,男,1931年3月出生,锦屏县城关王寨人,1950年考入南昌大学森林系,1954到湖南农学院林学系任助教,1978年晋升为教授,任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和中国林学会林业水文及流域治理专业委员会筹备组组长、中南林学院副院长等职,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杉木之乡长...[详细]
毛钟鸣,原名炳耀、字日晖,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出生于长汀城关,13岁当学徒。民国十年(1921)在大哥毛焕章创办的“毛铭新印刷所”里从事印刷业,接受新思潮新文化较快。十五年(1926)十月,国民革命军驻汀,他和张赤男等毅然加入北伐军,抵武汉后,在国民党中央联席会议秘书长吴玉章领导下工作。十...[详细]
麦华三(1907~1986) 麦华三,号万简楼,广东番禺人。民国18年(1929)毕业于广州大学文学院,并留校任教,开始了数十年的书法治学、教育生涯。30年代,先后在广州宏英、中大、广大附中任教。民国32年任广州大学讲师,三年后任副教授。 他从27岁开始,致力于书法艺术的系统探求和编著。...[详细]
吕少英,又名吕万夫、小李(小吕),1927年1月出生于新昌县羽林街道方塘头村。194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春,调中共嵊(县)新(昌)奉(化)县委 工作队工作。1945年10月,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北撤后,奉命留在新昌坚持斗争。1946年3月,任中共新(昌)北区特派员,负责恢复整顿新...[详细]
刘志清 (1887-1986),河北省固安县人,龙行武术套路创始人。8岁时在家乡已学会了一些拳术套路。14岁随哥哥加入了义和团。其问,拜师学会了形意、八卦、-、七星、九宫等拳术。21岁时,他去天津拜形意拳高手"单刀王"李存义为师,得到了七形、十二形等形意拳真谛。35岁时,他又到北京"国强武...[详细]
刘少芳,又名金春。1933年7月生于福建省永春县安留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7岁上小学,两年后因母亲病故而辍学,靠砍柴、卖油饼度日,10岁时,父亲将他卖给人家,第二年生父和养父母相继病故。从此,他成了孤儿,12岁起,他先后在德化泰丰加工厂、德化县电厂当学徒工。15岁后,到永安国民党保安五团第三大队长...[详细]
刘江(1965~1986) 又名小泉,甘泉县城关镇人。1982年毕业于甘泉县中学,在校期间加入共青团。1983年11月应征入伍,担任连卫生员。在艰苦的军事训练中,他的军事技术项目达到全优,受到团部表扬。1984年,刘江在部队卫生员教导队学习,并任一班班长,结业时被评为“全优学员”,一班被评为“全...[详细]
刘伯富(1965~1986) 白河县纸坊乡人,初中文化。1986年元月入伍,为云南老山前线某部5-士。刘入伍后,刻苦学习军事技术,组织纪律观念很强,受到战友和部队-的好评。1986年10月14日在收复被越南军队侵占的968高地战斗中,刘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只身炸毁敌人两个暗堡。这时高地左侧敌...[详细]
刘宝生(1901~1986年),原名细古,别号老林。福鼎县岭头下洋村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生于贫苦农家。10岁当牧童,18岁当长工,后来当工匠。民国25年(193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即任中共岭头支部书记;同年8月参加粟裕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11月,任中共泰东南区委文书。民...[详细]
刘安林(1965~1986) 白河县城关人。1986年元月入伍,为云南老山前线某部5-士。1986年10月14日在收复被越南军队侵占的968高地战斗中,参加突击队,战斗17分钟后,968高地被我军收复。这时,越军组织火力反扑,阵地上弹片横飞,硝烟弥漫,忽然,一发炮弹在附近0,两名战友负了重伤...[详细]
林寿煁(1920~1986年),闽侯县(今福州市区)人,出身于雕刻寿山石的艺人世家。1954年,发起成立福州市第一个寿山石雕合作小组。同年,雕成《八鹅八燕笔筒》,在苏联、东欧各国巡展后,作品被苏联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收藏。石雕《十三鹅十二燕笔筒》参加省民间美术观摩展览,获一等奖,作品由省博物馆收...[详细]
林寿椹(1920~1986年) 林寿煁,福州郊区鼓山乡后屿村人。 民国21年(1932年),林寿煁随父学习寿山石雕的工艺,民国29年出师,在一家图章店当技工,曾雕成一件“梅鹤”,被认为“出手不凡”。 1954年,寿煁同郭功森等人在后屿成立“寿山石雕合作小组”,他所雕的《八鹅八燕笔筒》...[详细]
林锦山,民国22年(1933)3月出生,惠安县螺阳乡锦东村人。1957年7月,毕业于中山医学院医疗系,分配在安溪县医院任外科医师,兼职放射科。1958年夏开展切除阑尾、剖腹产和一般中小型(包括外科)手术。因手术器械“开路钩”买不到,他煞费苦心,自行仿制一个竹器“开路钩”应用。1958年初首创胃穿...[详细]
李谋仁 (1967—1986),旬阳县甘溪乡王湾村人。1985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守云南边防前线,在战前军事训练中刻苦顽强,成为全连小有名气的“全天候射击能手”,入伍不到四个月,就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86年4月中旬,李谋仁与另两个战友被派往前沿阵地某哨所担任防守任务,他们的阵...[详细]
李明(1918年—1986年),原名李万明、李万翔,苍溪县三川镇人,1933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31军93师274团3营营部勤务员,第279团文书、书记。参加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反“...[详细]
李伯球(1904~1986) 李伯球,原名李琳,广东梅县人。因家贫,少年时期就外出谋生。民国14年(1925)参加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并加入了中国国民党。民国16年随军北伐,任第十二师第四团指导员。大革命失败后,辞去军职。翌年入上海大陆大学就读,后因该校被当局关闭,李亦因参加-而被通缉,开除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