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晖日(1892~1968) 朱晖日,字步云,广东台山人。出生于中医世家。14岁入台山县城高等小学读书,在校加入同盟会,参加了辛亥光复台山之役。 民国元年(1912),考入广州黄埔陆军小学,后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学习。毕业后回到广东,在粤军第一师任排长、连长、营长,参加过讨伐陆荣廷...[详细]
朱火华(1916—1968),湖北省麻城县人。一九三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一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三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直属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红三十军第八十八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二六八团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迪化...[详细]
周孝培,字拯九,斜滩镇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生。12岁时,随父到省城闽县小学读书,15岁考入全闽高等学堂。在校期间,受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影响,思想倾向革命。 辛亥革命胜利,福州光复。周毅然投奔学生北伐军,随队伍进驻南京。学生北伐军改编为学生团后,孝培相继进入陆军小学和北京清河陆军第一...[详细]
郑国钦(1919~1968年),长乐首占乡洋尾下村人,生于民国8年(1919年)。11岁丧父,家境贫寒,13岁到福州临江楼澡堂当杂工。民国23年在福州鸭姆洲协记机械厂当学徒。民国28年为裕和轮船助理司机。民国29年因抗日战争轮船停航而失业。民国30年经人介绍到罗源同丰加工厂任司机。民国36年在罗...[详细]
郑大林(1908—1968),曾用名郑自其,河南省郑州市人。一九三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入冯玉祥部当兵,1929年在吉鸿昌部当班长。 因受地下党员副连长教育,1930年随部在商城与红军作战时,带领22人投奔红军。郑大林被编入商城特务营1连任排长,后调...[详细]
张秀岩(1901~1968)女。直隶(今河北)霸州人。1923年毕业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福建厦门集美女子师范、北京香山慈幼院、天津南开中学任教,还担任中共天津左翼文化界总同盟(简称天津“文总”)党团书记。1934年调中共天津市委工作。同年,张的爱人--中共河...[详细]
张瑞财(1905~1968年),又名成财,罗源县白塔乡应德村人。民国19年(1930年)10月在丹阳打工时参加革命工作,12月,由中共连江县委书记杨而菖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0年初,被派回罗源在应德、飞竹等地开展宣传、发动群众工作。5月,罗源第一个中共支部——中共应德支部成立,张任支部书记...[详细]
张华雷(1888~1968年),又名庆隆,云霄城关人,出生农家。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考进厦门寻源书院,英语学业成绩优异。毕业时,父亲患病到漳浦基督教会办的源梁医院住院,张往照顾,该院主治医师多是外国人,在查问病情时发现张常用英语对答,因而引起好感动员其学医,受业于南约翰医师。 民国元年...[详细]
张鸿(1909~1968)江西新建人。幼读乡塾,后在本县读高小、初中、高中。193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1935年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数学系留学。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开始,中国南北到处发出抗日救国的怒吼。张在日本的学业无法继续,毅然于同年提前回国,立志为祖国...[详细]
张国辉(1893~1968),字传新,邵武城关人。父亲笏卿,是前清秀才、基督教牧师。张国辉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进入基督教会办的汉美书院读书,宣统二年(1910)春升学到福州格致书院。同年秋,教育部考选留美学生,他以优异成绩于次年春录取赴北京清华学堂(即现清华大学)留美预备班学习。民国2年...[详细]
张秉彝(1909~1968)山西赵城(今属洪洞)人。幼年丧母,少年丧父,由当店员的兄长供养他到中学毕业,又以半工半读方式在山西省立医学专门学校攻读医学。1931年医专毕业,开始在山西临汾医院行医,五年后考入北平协和医院放射专业学习。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民抗日战争兴起,张毅然放弃学业,冒险...[详细]
曾振强,字伟民,仙游县兴太里鲁头村人,生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少年时就读于上宫书院。宣统元年(1909),考进福建省新办的高等工业专门学堂电科。 民国元年(1912),莆田有位实业家在该县筹办电灯公司,聘振强为工程师。同年,应永春侨胞颜穆闻的聘请,到筹建的北硿电站任工程师。后即在永春教...[详细]
尤其伟(1899~1968) 尤其伟,江苏南通市人。出生于教师家庭。民国9年(1920),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民国12年,该校改为国立东南大学,尤转学昆虫学。 民国13年(1924),大学毕业,留校任助教;其后,兼任江苏省昆虫局技术员、技师,从事治蝗的研究。民国17年,赴日本...[详细]
杨子廉(1888~1968)原名杨直。陕西澄城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入本镇私塾读书,成绩优异,人称“秀才坯子”。光绪三十年(1904)考取秀才,次年考入陕西高等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因经济拮据回家,在本县袁家河小学教书,结交当地拳术家、刀客多人,并创办天足会。宣统元年(1909)...[详细]
杨文海,1941年1月24日生于湖南省武岗县(今武岗市)荆竹乡平沅村一农民家庭。 杨文海兄弟姐妹七人。父亲长期患支气管炎,病得骨瘦如柴。母亲患有心脏病,不能参加体力劳动。在小学读书期间,杨文海学习刻苦,成绩优良。每天放学回家,他割草、担水、做家务,一刻不停。他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上山砍柴,下河...[详细]
杨伟名(1922~1968)陕西户县人。12岁入村私塾读书,15岁父丧辍学,边耕田,边自学,借邻里亲友书籍,读完中学课程。1940年,18岁的杨伟名,被国民党军队拉了壮丁,在外当兵三年,后逃跑回家,继续务农。因家贫地薄,他虽终年在田里劳作,一家人仍不得温饱。加以缴不起国民党乡、保公所的苛捐杂税,...[详细]
杨纯美(1877~1968年),漳浦县佛昙镇街路尾人,清光绪三年(1877年)出生。自幼家庭贫困,14岁时,到印尼爪哇谋生。初为学徒,后自开布店、中药铺,家产渐丰。 清朝末年,杨纯美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启导,加入中国同盟会,并任同盟会万隆民仪书报社副社长。至民国3年(1914年),由于杨纯美经...[详细]
徐雪尘(1906~1968),名镜清,城固博望镇人。青年时先后到南京、上海、西安等地谋职,结识陈浅伦、徐彬如、李瘦枝和宋绮云等革命人士,参加过西北反帝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协会、西北革命青年读书会、世界语协会、西安救国会、救亡朋友会等进步组织,积极参加革命宣传活动。他曾与贾拓夫等人在西安民乐园砸国...[详细]
许威(1905~1968年),又名齐会,南阳乡下洋仔村人,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民国20年(1931)参加中共领导的地下工作,为秘密交通员。民国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东区的秘密交通工作。在他的引导下,兄弟许齐云、许齐纂相继走上革命道路,在东区的院洋、下洋仔、山坑、石鼓一带组织起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