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麟超(1887~1947) 字趾垣,号柳溪,龙驹寨街人,肄业于西北大学。先后在平浪宫、紫阳宫、朝阳乐育小学任教。刘虽攻中文,然醉心丹青,对“扬州八怪”、“八大山人”、石涛的画谱尤为喜爱。他广采博览,从诗文、书艺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的画风。他所画竹、兰、菊、梅淡雅清妙、婀娜多姿,所画山水险峻...[详细]
李晴初(1917—1947),钳二村人。1935年7月,小学毕业后投身革命,任苏维埃鄜甘革命委员会秘书。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春,任县苏维埃二区(羊泉)青年干事,后任红29军256团(红2团)一连政治指导员。1937年7月全民抗战开始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李晴初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详细]
林之夏 (1878~1947年) 原名知夏,字凉生,号亮生、弃纟需生,闽县人,家住卫前街。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中秀才。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就读于福州英华书院;翌年,改入福建武备学堂第一期学习。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毕业,任江宁(今南京)新军第九镇参谋,加入“旅沪福建学...[详细]
林笏隆(1889~1947年) 林笏隆,乳名昌芽,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九月二十三日出生于大田县武陵乡百束村一个富裕家庭。他胸有大志,继承祖业,经营商贾,收租放债,青壮年时就成为武陵地区的首富。他性情刚直,办事公道,不以强压弱、欺压百姓;不逼租逼债,允许拖欠。 林笏隆重视教育,爱才用...[详细]
李琅琨(1902~1947年),名煜,字琅琨,别号宸溪庐主,又号怀溪,同安县人。自幼喜诗、书、画,好观察大自然,常凝神于山水花鸟之间,偏爱梅花,闲时或书或画,书画作品独具风格。民国15年(1926年),南渡到新加坡华侨中学任会计。同时,遍访当地艺术名流,切磋技艺,其诗、书、画进步很快,并日臻成熟...[详细]
李建茂,原名李维志,1918年出生于内蒙古卓资县东河子乡勿兰哈少村的一户农民家庭。他小时候在中旗德太炉读私塾,在校期间思想进步,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初小毕业后,家中无力继续供他上学,辍学在家务农。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沿平绥线向西进犯。12月,侵占了李建茂家乡这个偏僻的小山村,...[详细]
李烽,1915年出生在河南省商城县一户贫农家庭。从小就开始给地主放羊,受尽刁难与欺凌。 1929年,红军来到了商城。小李烽从红军的一言一行中明白了革命的道理,他毅然将地主的羊-给了红军,并参加了本村的儿童团,站岗、放哨、传递文件。1931年冬,16岁的李烽参加了红军,成为四方面军中的一名红小...[详细]
李鼎铭(1881~1947)原名丰功。陕西米脂人。幼年家贫,无力延师。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寄住舅父家中就读,学习经史子集,兼习医学。二十九年(1903)赴绥德州应考,取为廪生。次年,回乡教私塾,宣统二年(1910)在绥德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他拥护孙中山的政治主张,曾在当地提倡放足、剪发...[详细]
梁振威(1888~1947),原名式荣,1888年7月(清光绪十四年农历六月十二日)出生于广西灵山县新圩镇官屯村一个穷苦人家里。他13岁丧父,自幼失学,随兄弟、母亲租耕数亩土地,农闲时到檀圩贩卖食盐,所得微薄收入,糊一家之口。 梁振威的青年时代,正是清朝末期,当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他目...[详细]
梁振江,1929年出生于河北省任丘县大梁庄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全家靠父亲给地主扛长工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 1943年,14岁的梁振江被地主卖到井陉矿区,成了一名深井挖煤工。1947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察冀野战军,并任第十团第二连第二班副班长。 参加革命队伍后,梁振江一面积极学习...[详细]
梁春溥(1891-1947) 国民党陆军中将。山东荣城人。保定军校毕业。历任军职,抗战时期,任第六十一军第七十二师师长兼第二一七旅旅长、第二十三军军长。抗战胜利后,任山西军管区副司令。1947年病逝。相关院校: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同年(公元1891年)出生的名人: 董宋珩 (1891~1...[详细]
雷振启(1915—1947),羊泉乡北章村人。因家贫,父母无力供他上学,只读过半年私塾。14岁就开始在洛川、羊泉等地给地主拦羊当长工。 1935年6月,雷振启投身革命,参加了苏维埃鄜甘革命委员会领导的鄜甘游击队,并担任排长职务,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10月,雷振启随鄜甘游击队配合15...[详细]
雷天明,原名雷盈鉴,1916年4月出生于湖北省房县城关镇莲花村雷家湾一地主家庭。他4岁时,母亲病故,8岁时,父亲赴省开会途中被人害死。从此他成了孤儿。 雷天明童年时,很有志气。母亲死后,他跟父亲一起生活,6岁启蒙读书,学习非常刻苦,父亲死后,他在叔叔们的照顾下,仍坚持上学。雷天明的幺叔雷振殿...[详细]
郎秀英(1917—1947),女,岔口乡陈家沟村人。 1939年,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以后,郎秀英积极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在孝敬公婆、抚养子女、操持家务的同时,走出家门,发动妇女纺线织布,开荒种地,改变了当地妇女不出家门、不下地的陈规陋习,成为妇女解放和...[详细]
赖国珍(1906~1947年),又名赖金印,平和县坂仔东坑人。民国22年(1933年)参加革命,民国2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平和县委委员兼宣传部副部长。长期在南靖从事中共地下交通工作。 民国30年秋,赖国珍受中共闽南特委派遣,化名陈荣,以打短工身份到龙山竹园一带开展地下活动,选择水...[详细]
柯愈强,1916年11月21日出生于湖北省大冶市陈贵镇下罗柯村一个德高望重的教师之家。其父柯竺僧,是董必武的同窗好友,他坚信共产主义,早年在家乡以教私塾为掩护,向农友宣传红色理论。曾任国民政府湖北堤工处处长、-豫鲁监察使署总务科长,因不满时政,辞去职务,往返汉、沪、津、京、渝等地,参加反蒋抗日活...[详细]
江瑞声(1899~1947) 江瑞声,字韻锵,别号和銮,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出生在四堡里江坊村。毕业于连城县旧制中学后,逐渐介入其父江乐天的政治军事活动。 民国9年(1920)赴粤,在其父的粤军第二军预备队第四营任军需长兼代营长。粤军失败后,该部由陆军二十四混成旅收编。民国11年出...[详细]
霍含章(1877~1947) 字贞元,号韫山,大周家墕村人。出生于书香之家,从小勤读,熟诵五经四书。19岁入庠,26岁补廪。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首任吴堡县立高等小学校长;35岁于陕西省立西安第一师范毕业,复任吴堡旧城高等小学教员,校长10年;民国十年(1921)六月任吴堡劝学所所长,民国十...[详细]
黄子英,南安金淘南丰村人,民国8年(1919)出生,家境贫困,童年由其姑丈资助完成小学、初中学业。民国23年随其姑丈到菲律宾怡朗谋生,初当店员。子英工作勤劳,并努力学习文化和菲律宾、西班牙语言,关心政治时事,深得其姑丈的信任和同事们的赞扬。 1937年,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海外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