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静亚(1916~1945) 黄静亚原名黄锡山,1916年出生于宾县城西门外,黄静亚兄弟姊妹8人,他是最小的一个。民国年间,黄家开棚铺,生话较富足,再加上黄静亚是最小的,深受父母崇爱,比哥哥、姐姐们多念几年书。黄静亚后来参加共产党,并在抗日部队当指导员。1944年被捕,1945年,日伪政权解...[详细]
何克(1915~1945)全名乔治·艾温·何克。英国人。1937年从牛津大学毕业后作环球旅行,1938年初抵达上海,决定留华考察中国社会。同年6月,他以合众社自由撰稿记者身份到延安参观访问,对延安特殊的自然环境、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生活,特别是在共产党领导下,民众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赞叹不...[详细]
郝登鸿(1911~1945),字云程,今靖边县红墩涧乡填满梁壕人。民国十一年(1922),郝登鸿考入横山县第一高小。在校期间,由于受共产党员的影响,他读了《共产主义ABC》等革命书刊,加入进步组织学生自治会,并与高岗、曹动之等领导了以反对-污吏、苛捐杂税为中心的-斗争。 十七年(1928)十...[详细]
高双成(1888~1945)字立卿。陕西渭南(今渭南市临渭区)人。清宣统二年(1910)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陕北镇守使井岳秀部连长、卫队营营长、骑兵团团长。1925年升任旅长,驻肤施(今延安),一面扩军,一面整顿。1926年春率部入关中,协同友军击败刘镇华的麻振武(老九)部,收编数百人...[详细]
高德义 (1914-1945),又名高桂甦。河北省人。少年时喜欢文艺,思想进步,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1933年春,在哈尔滨工科学校学习时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任团支部委员。不久,担任哈尔滨市青年反日大同盟书记。1934年4月团满洲省委遭到大破坏时被捕,被关押在道里监狱。其间,为争取改善狱中生...[详细]
范国卿(1910~1945) 石泉县长阳乡福兴村农民。父亲范发廷,母亲肖氏,依靠租种地主土地维持生活(每年交地租20余石)。兄弟3人,大哥范国恩,在池河街以开药铺为业;弟弟范国志,一直在家务农。范国卿排行第二。 范国卿幼年时,聪明好强,勤奋好学。在凤梅乡高洞子私立学堂上学,品学兼优,深...[详细]
董生有,原名哲荣,外号老兵,松溪县郑墩乡黄沙村人。民国8年(1919)出生在贫苦农家,读过三年私塾,父母早丧,寄居姐姐董清娘家务农。民国23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七军团二十一师五十八团团长黄立贵率部挺进建(瓯)、松(溪)、政(和)地区,在松溪县的梅口、锦田、新铺、青山、路下桥一带开仓分粮,救济贫困...[详细]
单士厘 (1858-1945),女。号受兹。浙江省萧山县人。她出生在一个封建士大夫之家。丈夫是清末外交家钱恂,曾出使英、法、德、俄、日、荷等国公使。她因随同丈夫出国赴任,从1899年便开始在各国周游,并著有《癸卯旅行记》和《归潜记》两部游记。《癸卯旅行记》一书,是她1903年随丈夫钱恂自日...[详细]
戴平万(1903~1945) 戴平万,原名戴均,笔名庄错、岳昭、戴万顺等,广东海阳(今潮安县)人。 戴出身书香门第。早年在潮州中学(后改名金山中学)读书时,与洪灵菲为同学,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民国11年(1922)考入广东高等师范学校西语系。次年秋,与洪灵菲等组织“火焰社”,开始发表诗歌...[详细]
陈文翰,字西园,福安穆阳人,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生,早年失父,家境清贫。自幼聪颖勤学,13岁中秀才。清宣统三年(1911年)入福建省高等 学堂学习,3年后毕业。翌年,应福建省文官考试,以榜首入选,出任福清县县长。民国4年(1915年),文翰任福州 署长时,一批居榕台籍浪人在日本帝国主义庇护...[详细]
陈群 (1890~1945年) 字人鹤,闽县人。早年东渡日本,入明治大学、东洋大学,分获法学士、文学士学位。民国6年(1917年)9月起,历任广州大元帅府秘书、军政府秘书、大本营宣传委员、大本营国民党党务筹备委员、国民党上海政治分会委员、黄埔军官学校政治教官。北伐开始后,任国民革命军东路...[详细]
陈季良(1883—1945年),原名陈世英,福建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民族英雄林则徐的母亲是他的姨祖母,林则徐是他的表舅。他的曾祖父陈鸣昌和祖父陈翼谋都是举人。父亲陈镜河曾在江苏任知县。母亲叫吴重,闽东宁德人。 陈世英小时,常随母亲到外祖父家小住,每次到宁德,母亲都让他登楼观海,对他说:...[详细]
陈抱一(1853~1945) 陈抱一,广东新会人。早年追随张聿光、周湘习画。民国2年(1913)东渡日本,初入SS白马会洋画研究所。后曾短期归国。民国5年再度赴日,初入川端洋画研究所从师日本西画名家藤岛武二,后入东京美术学校,民国10年初夏毕业回国,在上海曾担任神州女学美术专科主任、上海专科...[详细]
本庄繁(ほんじょう しげる,1876.5.10-1945.11.20),日本兵库县人,陆军大将(1933.4)。九一八事变时下令侵占东三省的关东军司令。二·二六事件时因替叛军说情而被昭和天皇解除职务。日本战败时作为甲级战犯而畏罪 。 日本陆军大将。兵库县人。陆军士官学校、陆军大学毕业 。参...[详细]
安妮·弗兰克(Anne Frank,1929年6月12日-1945年3月),犹太人,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15岁死于伯根-贝尔森集中营(Bergen-Belsen concentration camp),是犹太人大-中最受拥戴的受害者之一。她的日记成为二次大战期间纳粹德国消灭犹太人的见证,亦为全世...[详细]
邹少和(1862~1945),原名延銮,又名邹枚,字君辂,号少和,后以号行,祖籍江苏省金匮(1912年划归无锡)。出生于开封,家住教经胡同,自称开封人。邹乃丹青世家,为清代著名画家邹一桂后裔,他自幼受家庭熏陶,爱写诗作画。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河南乡试中举人。次年进北京任巡警部警正职。在京...[详细]
周廷云(1912~1945),又名周中枢,字文初,河南省尉氏县城关镇西大街人。出生于贫家,父为木匠,全家以木业为生计。 周廷云自幼好学上进,是老师喜欢同学羡慕的高才生。他在尉氏县立师范就读时,受中共地下党负责人石文卓、陈子杰的帮助,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参加反封建、反剥削、反...[详细]
周瑞麒(1911—1945年),字千里,西向镇虎村人。幼时上学,1929年考入沁阳师范,193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沁师-、暑期读书会和沁济武装-。-失败后,先后在万善、紫陵等地教书,并同李冠慈、王跃轩等重新组建沁阳党支部。1937年初,赴太原国民军政训练班受训。1938年春,参加抗日游...[详细]
赵醉侯(1868~1945年),原名赵玉森,字瑞侯,因嗜酒豪饮,遂号“醉侯”。祖籍丹徒大港镇人,后定居镇江城内月华山下。光绪十九年(1893年),入江阴南菁书院读书。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到上海南洋公学教书。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到南京方言学堂教书。宣统二年(1910年)经马相伯介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