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何克

[公元1915年-1945年]

何克为[公元1915年-1945年]

  何克(1915~1945)全名乔治·艾温·何克。英国人。1937年从牛津大学毕业后作环球旅行,1938年初抵达上海,决定留华考察中国社会。同年6月,他以合众社自由撰稿记者身份到延安参观访问,对延安特殊的自然环境、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生活,特别是在共产党领导下,民众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赞叹不已。他在《我看到一个新中国》一书中写道:“这是我生活过的全世界最好的地方”;“这里不仅法律比中国其他地区执行的要好得多,而且实行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的政治制度,也比其他地区要民主得多。”全国各地的爱国青年历尽千辛万苦奔向延安的情景,更使他深切感到这里不愧是“抗日运动在全国最强有力的中心”。一星期后他离开陕北,写了不少关于延安的报道在英美报刊发表,加深了西方世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和了解。
  1939年初,在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的介绍下,何克二次入陕来到宝鸡,被中国工业合作运动创办者新西兰人路易·艾黎留下,担任“工合”西北办事处英文秘书。这是一个只领生活费、不拿工资的岗位,何克愉快地接受了任务,深入西北各地采访工业合作社的活动,并写出报告,供“工合”国际委员会对外宣传。1942年,经路易·艾黎推荐,何克担任陕西凤县双石铺培黎工艺学校教导主任。该校实行半工半读,学生多为无家可归的战时难童。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他起早贪黑地勤奋工作,请教员,修校舍,筹划培训项目,购买教学器械,特别是为筹集学校的经费,常常翻山越岭,四处奔波,终于建起了纺织、机械等车间,培养了许多对恢复和发展战时经济有用的人才。他终生未婚,却以国际主义情怀收养了四个孤苦的中国孩子。
  1944年,由于局势影响,培黎工艺学校决定西迁甘肃山丹。何克出色地组织了全校师生与物资设备的一千公里长途大迁移。在山丹,何克使学校有了很大发展,又增设了造纸、皮革、玻璃、电器、化工等车间,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参加工作。1945年7月22日,何克不幸因破伤风病在山丹逝世。他在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培黎学校,用颤抖的手在纸上写下歪歪斜斜的一行大字:“把我的一切献给培黎学校。”
相关院校:

牛津大学

同年(公元1915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5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