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万益,又名第三,玛坑村人,民国4年(1915)生于贫苦农家。读过几年私塾,粗识文字,跟随父兄务农,后来到咸村鱼货店当学徒,谋生糊口,曾接触过革命同志,受其影响。 民国22年,万益投奔红军游击队,走上革命道路。他革命意志坚决,吃苦耐劳,作战勇敢机智,深受同志爱护,领导信任,不久被任命为闽东游...[详细]
沈振黄(1912—1944),名耀中,字振黄,嘉兴人。世居嘉兴城内南大街。父沈阜升,同盟会会员,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后任海军舰长。振黄幼年在嘉兴东栅镇读小学。1927—1929年,在上海中法学堂就读,1930年离开该校,考入上海中法工学院,攻读铁路工程专业。课余从事美术创作,投稿于上海开...[详细]
沈缉生 (1890~1944) 沈缉生,原名君照,字岭松,缉生是他笔名,连城香蒲塘人。与书法家罗丹同届毕业于齐山学校,是连城颇具骨气的国画大师。因其作画均署名沈缉生,所以原名世人知者不多。 缉生出身于一个市民家庭,少有大志,勤奋学习,酷爱国画。稍长,偶与挚友沈成九慕名去访老画家沈梅生...[详细]
妙月和尚(1883~1944年),俗姓邵,讳腾朗,号铁罗汉。晋江县安海镇邵厝村人,清光绪九年(1883年)生。少年因久病,母亲送他去洋南乡斋堂长斋奉佛,身体竟康复转健。于是到厦门朝天宫剃发,拜觉明上人为师,在南普陀寺从喜参和尚受戒,向妙释寺愿意老人学法,精读《金刚经》,嗣继曹洞正宗。19岁回安海...[详细]
马吟南,又名马宗周,字承武,化名崔林、李杉,1912年生于河北省玉田县马店子村一个农民家庭。他幼年天资聪敏,勤奋好学。1926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玉田师范讲习所。在学习期间,他阅读大量进步书刊,写过很多文笔犀利有独到政治见解的文章。1927年10月18日参加了震动北方的玉田农民第一次武装-,嗣后转...[详细]
马海旺(1880~1944) 马海旺,祖籍陕北横山县。1909年随父母逃荒到保安,定居在永宁山附近的苍沟村。父亲给富户当佃农,他给人家放羊。两年后,他家立起农事,父子俩起早摸黑,辛勤劳作,家业逐渐扩大。到1925年,已有土地500多垧,羊400多只,大家畜20多头,成为永宁一带很有名望的盈实...[详细]
尤素夫·马本斋(1901—1944年),是抗日英雄马本斋的经名,原名马守清,男,回族,共产党员,河北沧州献县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的创建人,抗日民族英雄。他率领回民支队驰骋在冀中平原,英勇善战,威名远扬。毛泽东同志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1944年随部队赴延安途中,马本斋带...[详细]
吕世达 1892年出生于五常镇。幼进私塾,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就学期间就酷爱文史,成绩优异,名列前茅。毕业后在长春办私立中学,担任教务主任。为唤起民众自强不息,坚定他教育救国的信念,将学校命名为"自强中学"。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培养出大量人才,这所中学蜚声远近,引起日伪当局的注意,于1931年...[详细]
吕光,原名陈癤,苗族,1914年生于云南省思茅县复兴镇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陈景星早年从政,后弃政从教,在家乡曾任过中学教员和校长。 吕光少年时代聪明好学。在家乡高小毕业后,考入昆明省立工业学校附属中学。1935年,考入北平朝阳大学。时值日本侵略者侵吞华北,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最严重的时刻。...[详细]
罗裕庭,1888年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道林乡梨园世家。从小耳濡目染,随父罗德明学唱湘剧,吹拉弹唱,无一不精。他有天赋的洪亮噪音,专演以唱工见长的紫脸戏。。罗裕庭的唱腔雄浑高亢,表情豁达大度,动作稳健优美,善于把人物悲歌慷慨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形成湘剧紫脸独特风格而驰名三湘艺坛。曾与他的老艺人谈...[详细]
罗兴秀(1905—1944),洛阳乡平泉村人。 鄜县是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原交道区第七乡(平泉)地处与国民党统治区相接壤的“红白”交界地带,磨擦与反磨擦的斗争相当激烈。1943年,平泉乡原任乡长罗兴发被国民党暗杀后,群众又推选大生产运动中的劳动模范,乡自卫军(民兵)积极分子罗兴秀接任乡长职务...[详细]
罗朝伦(1868—1944),号长卿,大巷乡人。生于书香之家。14岁考取秀才,25岁中举,因不堪朝庭腐败,无心仕途而专心医学。罗行医40余载,医术精湛,求医者远及湘、黔。为方便患者,他每天到安和堂药房坐堂,病人随到随诊;不分严寒酷暑,病家随请随到,直至暮年。对贫困患者,常送医赠药,颇受社会钦敬。...[详细]
李元鼎(1879~1944)字子彝,亦作芝逸、子逸,笔名礨空,号老曼、鲁曼,晚年自号漫西居士。陕西蒲城人。早年随担任汉中府学教授的祖父在南郑读书。18岁时祖父病逝,他千里扶柩返回蒲城。服丧期满以考试成绩优异补为增生,又得陕西学政沈卫(淇泉)器重,选入三原宏道高等学堂深造。 清光绪三十一年(1...[详细]
刘深源,又名刘玉贵,化名刘二秃,1910年生于内蒙古土右旗美岱桥村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 刘深源在萨拉齐县第一小学读书时,学习勤奋,成绩优异,他的作业和试卷常被陈列展出。1927年春加入共产主义少年先锋队后,立志在共产党领导下,推翻黑暗的旧社会,建立新中国。 1927年夏,刘深源考入归绥第...[详细]
李廷槐,1906年生于巴彦县城北通达村(现华山乡通达村),1924年入巴彦中学念书,1927年考入齐齐哈尔高级农业学校;武斌,字均一,1907年生于巴彦县城东后长林子屯(今临城乡长林村),1924年入巴彦中学读书,1927年考入齐齐哈尔黑龙江省立第一中学;蒋基金,1910年生于巴彦县蒋家窝棚屯...[详细]
李述贤 (1907~1944年) 李述贤,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生,字子杰,又名德怀,螺城镇北门李厝人。2岁时,父病故,母以租种土地及替商贩挑运货物为业,生活艰难。述贤自小聪慧好学,14岁即考上惠安县立中学。 民国15年(1926年)春,述贤19岁,中学毕业即跟堂兄李述中在...[详细]
李平东,原名李振瀛,1914年出生在河北省南宫县开河村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在本村读书,学习刻苦。1930年夏考入县立中学,在校期间,在老师和进步同学的影响下,接受革命思想,阅读了一些进步书刊。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和政府的腐败,使其立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33年夏,李平东中学毕业后,又考入...[详细]
林谋盛,南安美林后埔村人,林路第十一子,朋辈或以“林十一”称呼,清宣统元年(1909)出生。幼年就读于厦门鼓浪屿英华书院,16岁南渡新加坡,入莱佛士学院学习,毕业后到香港大学攻读商科。两年后父亲病逝,谋盛返星继承父业,接手经营砖瓦厂、饼干厂等企业,勤勉自重,精心管理,不到10年,事业宏发,声誉大...[详细]
林金殿(1879~1944年),字成嘉,生于同安翔风里井头村。其父林廷洽在新加坡经营驳船货运。 林金殿幼读乡塾,11岁往越南西贡。光绪十八年(1892年)转赴新加坡,随父经营驳船业致富。民国17~30年(1928~1941年)任新加坡驳船业公会会长。 林金殿热心于新加坡华人华文教育事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