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福建省> 泉州市> 惠安人物

李述贤

[公元1907年-1944年]

李述贤为[公元1907年-1944年]

  李述贤
  (1907~1944年)
  李述贤,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生,字子杰,又名德怀,螺城镇北门李厝人。2岁时,父病故,母以租种土地及替商贩挑运货物为业,生活艰难。述贤自小聪慧好学,14岁即考上惠安县立中学。
  民国15年(1926年)春,述贤19岁,中学毕业即跟堂兄李述中在县城倡办新民小学,任义务教员。后到晋江县岭兜银江小学任校长。
  民国19年春,述贤到南京晓庄师范求学,接受陶行知的教诲。嗣因该校被国民党封闭,仅读一学期就回福建。秋季,受金门县古宁小学之聘,任生活主任。他在学校里增设“辰会”,培养学生自己做主人,锻炼胆量和说话能力。每星期组织学生大扫除,禁止体罚学生;组织贫苦学生开展勤工活动,并用自己的薪金购买书籍助学。又组织社会上闲散青年办特别班,自己教社会科,引导青年走正道。还办妇女班,教妇女学文化。
  民国20年春,述贤到晋江永宁港边创办陶青小学。秋季,到安海创办安海女学,东石办龙江小学,泉州新门外办高山小学。同时兴办特别班、妇女班、民众夜校。他在金门、晋江一带办学,实践陶行知的“大众教育”,得到人民大众和进步人士的好评,却引起国民党当局的疑忌、跟踪,后在安海女学被逮捕。被捕后,述贤据理力争,各界舆论哗然,当局不得不将述贤交保释放。
  出狱后,述贤受聘于广州两阳高中任教务主任,后到阳江县任阳江中学教务主任。他在广州见到陶行知,向陶汇报在福建推行“大众教育”的情况,得到陶的赞扬和鼓励,更加坚定他为大众教育献身的思想。
  抗战爆发后,述贤于民国27年秋返回福建,从事救亡工作。他到大田县创办小报,揭露日寇罪行,宣传抗日。其时,厦门继金门之后沦陷,许多儿童逃亡出来,无依无靠,流离失所。述贤夫妇遂于民国28年春到德化,选择城东薛罗峰下的程田寺为院址,创办战时儿童保育学校——德化私立凤林慈儿院。
  慈儿院由爱国华侨宜矧捐资10000元,爱国商人苏由甲捐资1000元开办起来,后来南洋华侨募捐36000元为基金。述贤为院长。该院是战时的民办慈善机构,也是李述贤试验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园地,该校专门接受10~15岁的抗日征属子弟、阵亡将士遗孤、沦陷区难童、闽南诸县孤儿,被誉为“难童的乐园”。
  这些儿童初入院时,身体衰弱,开始时60多人平均每天有3人发疟疾。在施行文化教育的同时,述贤想尽办法医治儿童的心灵创伤和身体的残疾。他和妻子把孤儿难童当作亲生子女来照料。开办不到6个月,慈儿院被日机炸毁。述贤毫不气馁,率领全院师生,在废墟上重建慈儿院。
  慈儿院上午上文化课,采用“小先生制”,互教互学,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质量比全日制学校还高。下午两小时职业教育,进行技能训练。晚上开生活会,让院生对当天的学习、劳动、生活情况进行检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每星期举行一次学习竞赛,每日举行一次创造比赛,让院生拿出优异的产品参加评选,以提高他们学习技艺的兴趣。院里设有俱乐部,备有各种乐器,经常举办音乐会、月光会。院生还自编自演抗日救国的节目,并下乡宣传演出。
  述贤重视院生的身体健康,设立医疗所,请义务医生治病,教育院生养成卫生习惯,预防疾病。在闽中瘟疫流行的年头,院生也安然无恙。
  慈儿院创办3年,自给达一半。创办5年后,自给已达三分之二。院生精心培育的几十种茶花,每年春天举办茶花展览,举行义卖,将所得的千余元捐献给抗战前方将士。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慈儿院尽力收容侨区难童,故又有“福建侨童之家”的美称。时侨汇断绝,失去外援,由于一向注重生产自立,慈儿院仍在艰难的环境中维持下去。前后6年,慈儿院共收容教育200余人,每年在院生70~80人。
  凤林慈儿院成为当时八闽大地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闻名省内外。开办期间,记者争相采访,发表文章介绍,高度评价它的进步性和李述贤献身教育、改革教育的精神。
  民国33年11月30日,由于操劳过度,述贤去世,时年38岁;夫人吴秀姗,则在11月24日,先于他病故,时年33岁。慈儿院的孤儿难童无不号啕痛哭,各方人士深切哀悼,为之开追悼会,立碑纪念。
  
同年(公元1907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4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