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河北省> 唐山市> 玉田人物

马吟南

[公元1912年-1944年]

马吟南为[公元1912年-1944年]

  马吟南,又名马宗周,字承武,化名崔林、李杉,1912年生于河北省玉田县马店子村一个农民家庭。他幼年天资聪敏,勤奋好学。1926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玉田师范讲习所。在学习期间,他阅读大量进步书刊,写过很多文笔犀利有独到政治见解的文章。1927年10月18日参加了震动北方的玉田农民第一次武装-,嗣后转入党领导的地下革命斗争。1928年毕业前夕,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以人民解放事业为已任的革命征途,在党的培育下,成为一名政治上日趋成熟的革命战士。
  1929年冬师范毕业后,马吟南回到家乡马店子,以教师职业为掩护,以交朋友、家庭走访、办夜校为名,传播革命思想,建立农会组织,秘密发展党员,为玉田东部党组织的发展、农民协会的建立而夜以继日的奔忙。
  后来,马吟南参加了第二次玉田农民武装-,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致使-失败。 政府纠集地方 武装,大肆搜捕共产党员,通缉-领导人及参加人员,一时间-遍及城乡,玉田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为摆脱抓捕,马吟南辗转北上,潜往日伪统治的哈尔滨市,并与当地的党组织取得联系,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
  1935年,日军入侵华北,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马吟南又回到玉田,并与党组织接上关系,以玉田东部为基地,积极恢复党组织,领导民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38年6月,八路军第四纵队分两路向冀热边地区挺进,策应冀东人民抗日大-,马吟南积极投身于抗日-之中,在抗日联军新第五支队负责政治工作。经过抗日大-的洗礼,他进一步经受了锻炼和考验,革命思想更加坚定,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终身的思想在他头脑里深深扎下了根,从而为他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定的政治和思想基础。
  根据抗日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冀东区党分委决定于1939年筹建救国报社,并把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马吟南。马吟南愉快地接受了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和准备工作,把报社的社址选在遵化南部山区的芦各寨村,并在该村物色了几名抗日积极分子,参加报社的工作。在马吟南的精心组织下,在村边隐蔽部建筑一个秘密地下室,安放好设备,并储藏了大量的印刷物资。到1939年底,报社已具备了印刷报纸的条件。1940年元旦,第一期冀东区党分委机关报——《救国报》同广大抗日军民见面了。马吟南任报社社长兼。
  马吟南不仅有丰富的地下工作经验,而且具有写作才能和理论知识。除负责报社的领导工作外,还负责稿件的综合整理,修改誊抄,撰写社论、短评、时事述评等。当时的办报条件是极为艰难的。除此而外,还要提防敌人的破坏。有时候,敌人来了,他就把稿件、蜡纸、钢板埋在牛粪堆内,拿出课本到教室上课,敌人走后,继续投入紧张的办报工作。就这样,一期又一期《救国报》源源不断地送到冀东抗日根据地的各个角落,送到广大抗日军民的手里,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革命斗志和抗日热情;也有些报纸被送到敌占区的据点里,成为打击敌人、瓦解敌人的一把锋利的 。
  1941年春,秘密发行的《救国报》引起了敌人的注意,敌人遂对芦各寨小学进行搜查,由于转移及时,隐蔽周密,敌人一无所获。由于形势的变化,为防备暴露,报社转移到鲁家峪。
  随着形势的发展,冀东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不断壮大,根据地群众对抗日文化生活的要求更加迫切。在马吟南的精心策划下,又出版了《老百姓》报。它既是独立发行的一种通俗小报,又是对《救国报》的补充。其栏目丰富多彩,除有散文、时事述评外,还有宣传抗日道理和党的方针政策的“老百姓的话”;有抗日英雄故事,连环画和漫画;也有适合群众传唱的抗日歌曲。《老百姓》报的出版,受到广大抗日军民的欢迎,它成为村干部向群众讲解时事、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鼓舞群众斗争的好教材。
  1942年4月,敌人集结了大批兵力,对冀东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的第四次“治安强化”运动。敌人首先包围了《救国报》所在地鲁家峪。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马吟南率领报社人员隐蔽在东峪的火石洞内,坚持4天4夜。敌人撤走后,马吟南指示报社人员分散隐蔽活动。待形势好转后,马吟南又将报社人员联络起来,停刊两个月后,《救国报》又和群众见面了。
  1942年秋,马吟南总结了春季反“扫荡”的经验,估计敌人在青纱帐倒下之后,将会进行秋季大“扫荡”。敌人“扫荡”越残酷,越要把党的声音和斗争胜利的消息传达给群众,以鼓舞群众的斗志。为了防止敌人的侵扰,坚持正常出报,马吟南先同报社同志精心选择了新社址——热南的河南大峪。待敌人秋季大“扫荡”开始时,报社已迅速转移到长城以外,确保了《救国报》不间断出版。
  当时报社的物质生活非常艰苦,上级为了照顾马吟南,每月发给他10元生活费。但他自己从未用过这笔款项。报社陈大远,家中0无人照顾,生活十分困难,马吟南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每月将10元钱寄给陈大远的0,而自己却过着清贫的生活。
  在敌人残酷的大“扫荡”期间,马吟南率领报社人员与敌人周旋于群山万壑之中,隐蔽在冰冷潮湿的地道或山洞内,有时几天吃不上东西。为提高大家战胜困难的勇气,他组织同志们开展讲故事、演唱革命歌曲、赛诗等丰富多彩的战地文娱活动,使大家忘掉生活的艰苦和工作的劳累。
  1943年春,马吟南调任冀热边特委秘书长,从此离开了报社。但他仍然十分关心用自己心血浇灌起来的《救国报》,对报社的工作经常给予支持和帮助。随着抗日根据地的扩大,《救国报》改为在5个地区出版印刷:滦西版、滦中版、滦东版、燕南版和路南版。至1943年底,《救国报》从一个印数不过5000多份的小报,发行量扩大了五六倍。
  《救国报》的创刊、出版和发行,扩大了冀东敌后根据地的宣传阵地,它在抗日烽火中,不断提高和鼓舞着抗日军民对敌斗争的勇气和信心,它在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等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
  1944年10月17日,冀热边特委机关在丰润县杨家铺遭日军独立第八旅团3000余人的奔袭合击。在战斗中,为了使数百名同志得以突围,马吟南和特委领导一起指挥突围战,掩护同志们转移。战斗中,马吟南身负重伤,仍顽强坚持战斗,但终因伤势过重,未能突出重围,壮烈殉国,时年33岁。
  (张绍良)
  
同年(公元1912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4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