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正才(1891—1942)彝族,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洼垤乡老茶叶村人。青少年时期到个旧锡矿当砂丁(矿工)后来成为闻名滇东南的彝族企业家…… 这个世界不是属于有权人的,也不是属于有钱人的,它是属于有心人的。因为无心,钱会花光,权力也会丧失殆尽。 晚清、民国时期,玉溪市元江县著名...[详细]
祖化石(1914年~1942年) 又名祖建功,濮县马庙村(今属范县)人。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里。193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东省兖州乡村师范学校。祖化石入学不久,便和濮县同学孔子凌、王亚朴等一起参加了乡师中共地下党组织的 组织"社会科学研究会"。1935年6月,当乡师中共地下党组织发动爱国抗日...[详细]
朱家驹(1857~1942年) 朱家驹,字昂若,号遯庸、遯叟,谥端毅,泰日桥人。清光绪五年(1879年)中举,曾五次考进士,未被录取。光绪十六年被知县金元 (调卿)聘为肇文、文游两书院讲席。光绪二十七年被举为自治会会长兼学务公所总董,旋将肇文、文游两书院改为学堂,并创设40余所乡镇...[详细]
朱刚(1917~1942年) 朱刚,又名正才,原名刘惠林,今泰日乡资福村五队人。早年父母双亡,家境清贫,仅在梁典小学念书4年。业余爱好丝竹乐器。民国24年,入赘于今头桥乡和平村朱家。平时以务农为主,也曾开过小烟纸店,以维持生计。民国29年3月,参加伪地方守望队。次年1月,加入淞沪游击队第五支...[详细]
朱成,号振鹏,化名未卜,1891年出生于蓟县双杨树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朱成自幼为人正直忠厚,勤奋好学,以品学兼优的成绩毕业于蓟县简易师范学校,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为我党培养了不少有用人才,在当地具有很大影响和很高声望,深受乡亲们的爱戴和敬重,尊称他为朱老或朱先生。 1938年秋,蓟县...[详细]
张振乾(1896—1942) 字应坤,凤翔县董家河乡双冢村人。祖代以耕读为业,童年亡母。继母王氏,兄弟侍奉,乡里称孝,待乡亲家人厚道和睦。 他习性豪侠,幼时习文练武,对清政府苛政常感愤慨。辛亥革命时,毅然弃农从军,为陕西国民革命军徐元恺部军营见习官,由于英勇善战,授职为营...[详细]
张献之(1877~1942),原籍丹徒县。岳父徐功甫,扬中油坊中滩乡绅。张靠岳父资助,于中滩围垦长生、长兴、珠滩三个圩。圩里土壤沙质,栽桑70多亩。世亲殷金文在丹徒黄墟设蚕种制造场,兄张佩之在姚家桥开设茧行,基于这些条件,张于鸣凤乡中滩开设“江东蚕种制造场”。 1930年,制造场有...[详细]
张建亭(1913年~1942年) 字映暄,又字楹轩,化名李建勋。滑县桑村乡贯道村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928年考入简易师范。1931年毕业后当小学教员。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秋,与李广禄、张海月等人在滑县桑村一带发动有700多贫苦农民参加的"秋收起义",以抢收地主的粮食、蔬菜等为主要...[详细]
余一。原名金宝庭,化名余一、刘鑫,1902年出生于蓟县五百户庄子村。1938年冀东抗日大-时参加革命,在十六总队工作,后随队去平西整训。1939年秋返回冀东,继续坚持抗日斗争,1940年任蓟(县)宝(坻)三(河)联合县五区区委书记,1942年11月,在商王店突围时壮烈牺牲。 余一在工作上对自...[详细]
阎一洪(1916-1942),原名阎庆谦,孟县南庄乡上口村人。1916年生,1937年参加革命。曾任晋豫区三地委(亦称条东地委)宣传部长,晋北县第一任县委书记。为晋豫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做出了杰出贡献。1942年10月在一次反"扫荡"战斗中为掩护战友不幸牺牲于晋城西北部庄村,时年仅26岁, ...[详细]
杨子俊(1872~1942),高庙乡小中里村人。他出生于富裕农民家庭,祖上两辈在外经商,后又务农。子俊天资聪慧,学习勤奋,尤爱书法绘画。在20多岁时,就闻名乡里。其书画别具风格,尤擅长画山水竹木、禽鸟花卉等,是当时博爱著名的书画家。 杨子俊与杜严是同傍秀才,两人关系甚好。杜任河南省众议员时,...[详细]
杨华年,1921年出生,系杨瑞年之弟。1934年毕业于八叉巷小学,后到黄山中学(今省立镇江中学前身)读书。1937年初中毕业。1939年,响应姐姐杨瑞年召唤,奔赴安徽新四军军部。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中不幸被捕,关进上饶集中营,被编在六队,囚禁在上周西村。在狱中,拒绝特务威逼利诱,英勇不屈...[详细]
杨鸿昌(1887.9.25~1942.7.23),字文卿,开封市东郊宴台河村人。幼年聪慧好学,在本村就读私塾(宋家学堂)时,常听老师讲述八国联军侵华的惨痛历史,激起他强烈的报国之情。光绪三十年(1904),河南武备学堂创办于开封南关学堂门街,招收正额学生80名。杨鸿昌以"体质健壮、技勇便捷、精通...[详细]
杨道生(1910~1942),原名本基。清宣统二年(1910年)生,淮安西门大街人。烈士。初读私塾,后经营杂货店,在二弟杨述的帮助下,政治思想日益进步,并参加古堡烽火社,从事抗日救亡活动。赴沪采购杂货,同时购办进步书刊和唱片,把杂货店变成宣传革命思想的阵地。“八一三”事变后,他与母亲萧禹毁家纾难...[详细]
徐锡同(1908~1942),扬中县长旺乡徐家埭人,幼年家贫,无以为生,曾随母乞讨。12岁至江南替人家放牛。 1940年徐为救一名被日本士兵侮辱的妇女,奋力打死日本士兵1人。在日军四处搜捕下,徐得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指引,投身革命。徐任段家桥至江阴西部地下交通员时,以弹棉花为掩护。一次在...[详细]
徐克强(1908~1942年) 湘南乡徐家湾人。原名世祥,学名开甲,中共党员。民国26年(1937年)在上海第一国际难民收容所工作,任中共支部书记,由于日夜工作,累得经常吐血。民国28年10月,难民所解散后去苏(州)常(熟)太(仓)地区负责开辟阳澄湖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先后担任中共苏州县委组...[详细]
向鸿干(1891~1942),字佐亭。涟水县红窑乡向庄人。烈士。童年从父读私塾。民国8年(1919年)考入百禄沟小学五年级。毕业后于民国11年在自家宅基地上兴建校舍六间,办起了“私立向庄初级小学”。经三年努力,被批准为县办小学,他任校长。为把学校办好,多次自费到外地学校参观学习,三次去南京晓庄师...[详细]
夏德元(1902—1941),蓟县宋家营王官电人,1902年出生于贫农家庭。8岁时.全家紧衣缩食供夏德元上了6年私塾,后因宋庭经济拮据辍学,19l7年流落东北,利用亲戚关系在奉军当了兵,后又到冯玉祥部下任骑兵连长。他日睹军阀混战,百姓流离失所和社会黑暗的现状心中愤愤不平。1928年寻机逃回家中。...[详细]
吴兆麟(1882—1942),字畏三,湖北鄂城葛店岳陂人。十六岁投武昌新军工程营当兵,先后考入工程营随营学堂、工程专门学校学习。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加入革命团体日知会、翌年再考入参谋学堂,毕业后任第八镇工程营左队队官。辛亥武昌起义之夜,正当值楚望-械库,起义士兵推为临时总指挥,即部署指挥起...[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