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祥(1909~1942年)城关人。出身富商家庭,兄弟六人,排行第二。父辈在上海开设“黄砚记”商行。民国12年(1923年),黄家祥随其四叔赴沪求学,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法政大学,其父要他弃学从商,接替父业,而黄家祥却在校秘密参加中国共产党。“一·二八”事件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国、-运动。一次...[详细]
郭廉,原名树干,民国4年(1915年)12月生在福安城内小西门农家。少时敏而好学,幽默风趣,爱好文艺,擅长绘画。民国21年,就读于福安扆山中学,受新思想的影响和教师郑眠石(楚云)的启迪培养,参加“反帝大同盟”。次年加入“共青团”。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工作出色,深受同学和教师的称赞。民国23年春...[详细]
关毓华 (1909-1942),女。原名陈紫。湖南省人。1923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转党。后被党组织派到武汉女兵学校学习。曾参加“五卅”运动和南昌起义,此后被派到江西苏区工作。1931年调任中共保定特委秘书长,其爱人吴亚光任特委书记。吴亚光被国民党杀害后,她被调到北平工作,担任中共北...[详细]
高义,原名高大扁,字子馥。清光绪五年(1879)出生于台北大龙峒。祖籍福建安溪县新康里大坪乡(今大坪乡大坪村)。其曾祖高生于清道光年间迁居台北,世代务农。高义3岁丧父,9岁失母,孤单一人,又眇一目,只好当童工糊口。及长,身材魁伟,膂力过人,留有八字胡。讲义气,重然诺,好打抱不平。 光绪二十一...[详细]
冯达飞(1899~1942) 冯达飞,又名国琛,广东连县人。民国8年(1919)在连州中学读书时,参与组织学生--,声援北京“五四”-。中学毕业后,考进广东陆军测绘学校,后转入西江讲武堂学习。民国11年毕业,任粤军中尉军官。民国13年辞职考入黄埔军校,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2月参加第一次...[详细]
方梓生(1916~1942),江西上饶市高州村人。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参加革命。同年9月,中共闽赣省委在江西铅山县石塘镇组建邵光建县委时,方梓生被选为宣传部长,随王文波(县委书记)、聂显书(邵武漠口区委书记)等战斗在闽赣边区。次年4月,邵光建县委改为邵光顺中心县委(即邵武中心县...[详细]
段象武(1887~1942)河南彰德(今河南安阳)人。早年入冯玉祥部当兵,被保送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骑兵科学习,毕业后回冯部任参谋。1924年应邀到陕北安边杨虎城举办的教导队任军事教官兼第一排排长。1925年春,杨虎城任陕北国民军前敌总指挥率部南下;段任前指参谋主任,跟随杨虎城,协助制定军事方案,...[详细]
丁友亮(1913~1942年),字子信,福鼎县秦屿人,生于民国2年(1913年)。他为人憨厚正直,见义勇为。民国20年,毕业于福鼎桐山小学。翌年考入国民党十九路军在福州东湖举办的民团干部训练班。民国22年,他辞却福鼎民团排长之职,任桐山小学体育教员。民国24年,他考入黄埔军官学校湖南分校。民国2...[详细]
丁晋朝,乳名惠源,福安穆阳黄儒村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生。民国14年(1925年)受“五卅”运动影响,在家乡参加进步活动。民国20年春,他在马立峰等人的引导下,加入“反帝大同盟”,着手组织贫农团,开展“五抗”斗争。他在穆阳蟾溪开店,建立地下交通站,变卖薄田为资本,明为经营日用品,暗买 ...[详细]
邓曼薇 (1911~1942) 小明星,原名邓曼薇,广东三水人。出身于农民家庭,因早年丧父,家境困难,自小就给别人当养女,只念过两年小学。由从事佣工的养母抚养成长。 小明星自小就显露出歌唱才华,13岁时即从师学艺,初习大喉,仅半年时间,已能在“堂会”演唱《-穆班师》、《山东响马》、《五...[详细]
崔曙光(1912~1942)原名世荣,幼名天怀,化名“铁匠”。陕西绥德人。1926年秋考入清涧县第三高小。1927年4月,由周继丰、高在位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高小未读完,崔就考入绥德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不久,绥师被陕北军阀井岳秀查封,他回到本村与共产党员崔田民接上关系,发展崔田夫等八名优秀青...[详细]
陈佐廷(1864~1942),字荫棠,岐岭乡陈东村人。光绪十四年(1888年)中秀才,以后补“优廪生”。中秀才次年即受聘为私塾教师,开始了他一生的教学生涯。废科举兴学校后,在永定、南靖和广东大埔的公私立中小学里执教国文、历史等科,极受学生的欢迎和爱戴。民国29年(1940年)获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颁...[详细]
陈赞勋,字襄侯,七步村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生。少受家庭薰陶,勤读“四书”、“五经”,光绪十九年(1893)参加县试获第三名。回家后孜孜不倦攻读,二十二年赴福宁府考取一等第六名生员,三十一年获增贡生。 民国初军阀混战,政局动荡,赞勋蓄发道装,蛰居家里,不问政事,以诗酒自娱,自命清高。“...[详细]
陈雨农(1880~1942)名嘉训,号雨农,乳名德娃。陕西长安人。小时曾读私塾,因家贫转而学商,后不顾世俗观念和乡亲鄙视,私自加入临潼县华清班学艺,虽未得名师指点,然靠自己刻苦学习,终成著名秦腔演员。 清末,陈邀集著名秦腔演员李云亭、张寿全、聂金铭、李鸿宾、屈景益、王果儿、郭长秀、白菜心等...[详细]
陈映辉,字碧山,建瓯县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举人,光绪三十一年废科举,建宁府创办建安小学堂,知县任堂长,命映辉主持学务。民国元年(1912)改堂长为校长,映辉被任为校长,后改为建区初、高两等小学,再改为城区第一高等小学,他均连任校长。民国16年(1927)改校长制为委员制,他才离校,前后...[详细]
陈体诚 (1896~1942年) 字子博,祖籍闽县螺洲,家住城内光禄坊。民国4年(191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部工业专门学校(今交通大学前身)土木工程科,获工学士学位,继由北京政府交通部选派赴美,在加基钢铁学院学习桥梁工程。民国7年,倡导成立中国工程学会,被选为首届会长。翌年回国,任闽江...[详细]
陈盛馨(1912~1942年),别名增芬,出生连江县浦口镇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失怙,赖祖父和母亲抚养。家教甚严,7岁入私塾,他颖悟好学,智力超群,学业精进。民国17年(1928年)到福州受中等教育,民国20年转到省立福州中学(今福一中),是年发生日军侵犯华北的“九一八”事变,盛馨疾恶如仇,每见报端...[详细]
陈海泉(1906~1942),号剑秋,今财溪乡财溪村人。民国18年(1929)2月,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六期工兵科。此后先后任连长、营长、中校团附、师干部训练班主任、中校副团长、 上校团长等职。民国31年3月,日军攻占仰光,国民党为确保滇缅公路,决定以第五、六、六十六军,编为“中国远征军”,赴缅...[详细]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