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AdelineVirginia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详细]
方开春(1919-1941),又名方进清,福建省云霄县下河乡孙坑村人。1935年参加革命斗争,在闽南游击区坚持三年游击战争,任闽南红军独立三团战士、班长等。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红三团编入新四军北上抗日,曾任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新七团三营七连副连长。1941年5月在安徽省下南庄与日军作战中牺牲。...[详细]
方和平,原名方运怡,外号“牛犊子”,1905年生于安徽寿县瓦埠镇孟郢村一个农民家庭里。他早年就读瓦埠小学,后到吴山庙镇博爱学校求学于李孟平先生,毕业后因家庭困难而辍学。大革命时期,他向往革命,1926年投学于武汉军事学校习骑兵。大革命失败后,返回家乡从事农运。于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方...[详细]
董志坚(1914~1941)原名祝玉璋。蠡县辛兴村人。1929年考入蠡县刘铭庄崇实高级小学校,1930年该校建立共产党支部,祝玉璋和部分同学在党支部领导下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31年考入博野县北杨村四存中学。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祝玉璋参加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详细]
丁梅松(1921-1941),福建省福鼎县城关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原北岭初中地下党支部书记。1940年春参加闽东特委在福安简易师范组织的干部培训,1940年秋加入闽东抗日游击队,深入农村组织党组织,建立游击根据地。1941年12月在战斗中被俘,不久在子岭头乡英勇就义。...[详细]
戴恩民(1909—1941年),又名必安,昌江县墩头村(今东方县辖)人,本县早期爱国知识分子。其父于清末从湛江迁居昌江县墩头镇,以经商为业,家庭比较富裕。20年代初,恩民赴上海浦东中学读书,毕业后回家乡墩头小学任校长,发动群众捐资,兴办教育,传授新文化。1934年,赴广东国民大学读书,毕业返昌江...[详细]
崔健吾(1913~1941)女。原名崔秀梅。望都建安村人。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1933年考入天津女子师范学校文学系。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天津沦陷,崔健吾回到家乡从事抗日救亡活动。9月与胞弟一起参加了冀中党组织领导的满(城)望(都)特区救国动员委员会,负责筹建妇女组织。走乡串村,组织妇女...[详细]
陈作雄(1919-1941),福建省平潭县东庠乡澳底村人。入伍后任红军游击队战士,参加了闽中地区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所在部队编入新四军北上抗日,任新四军第三支队参谋,参加了东进江南和开辟苏南、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的突围战斗中牺牲。经历历史事件: 皖南事变 (...[详细]
陈盅恒(1920-1941),福建省晋江县人。少年时代侨居缅甸仰光,1939年回国就读于晋江养正中学,积极参加-和抗日救亡活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夏任中共泉州中心县委特派员,前往惠安、安溪等地恢复党的组织,建立抗日游击武装,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1941年6月由于“托派”嫌疑,在莆(田...[详细]
陈震寰(1895—1941),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二路副司令员。 原名陈景福,化名刘纲。江苏省常熟县东乡人。1919年,考入上海东亚体育学校。1921年至1924年,先后在安徽省立第四师范(宣城)、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重庆联合中学等学校任体育教员,与革命先驱者萧楚女共事,积极参加革命活动...[详细]
陈锡炳(1905年~1941年),六安县城西人,出身贫农家庭,由于叛徒告密,中共六安县工委机关遭到破坏,陈锡炳被捕。在监狱中一年多时间,敌人使用各种残忍手段,严刑逼供,陈锡炳用革命意志和生命严守党的机密,1941年秋瘐死狱中。 陈锡炳自幼帮工,1927年冬秘密参加农协会,1929年初加入中国...[详细]
陈涛(1920-1941),女,原名余素芳,字冰梅。民国9年(1920)生于安徽省霍丘县一个贫农家度,姐弟5人,她排行第二,自幼聪慧伶俐,因家庭贫困,只给她一人上学。14岁时,由于她成绩优异,考入陆耿女子中学。一次,放学途中,见一女孩落水,她和同学刘斌下河奋力抢救,使女孩脱险。 刘斌是她的挚...[详细]
陈世训(1894~1941年)崖城镇城西村人,中学毕业后,考上广东工业专科学校就读。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崖县早期党员之一。1925年,从广州返回家乡,经常召集一些进步青年到他家里,讲革命道理,教唱《国际歌》等革命歌曲。 1926年,大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琼,陈世训在家乡开展农 动,积极发动贫...[详细]
陈师洛(1902—1941),国民革命军第八十九军少将参谋长,追晋陆军中将。 字谋敦。1902年1月1日出生于湖南省茶陵县黄泥冲村一个半医半农的家庭,其父行医,开一个小药店,还种几亩水田,家境尚好。陈师洛自幼聪颖,7岁入私塾念书。后曾师从茶陵的尹超凡、陈应炳、谭寿山等名师,苦读经、史、子、集...[详细]
陈世德 (1908—1941) 陈世德,1908年出生于海南岛崖县五区莺歌海村(现属乐东黎族自治县莺歌海镇)一个渔民家庭。父亲捕渔,母亲做小生意。他是长子,有胞弟陈世泽(曾参加革命,在中共感恩县委工作,被敌人杀害)。他9岁时,在本村小学读书。毕业后,由于家庭贫困,无法继续升学,只好辍学在...[详细]
陈三婴(1915-1941),福建省漳平市永福乡元沙村人。1935年5月参加革命,为岩连宁漳(龙岩、连城、宁洋、漳平)游击队战士、红军独立八团战士,参加了闽西苏区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所在部队编入新四军北上抗日,任新四军二支队三团战士、新四军教练队学员。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突围...[详细]
陈仁隆(1921-1941),福建省龙岩县雁石镇苏邦人。1937年参加闽西红军游击队,参加了闽西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1月随所在部队改编为新四军北上抗日,任新四军二支队三团班长。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突围战斗中牺牲。经历历史事件: 皖南事变 (公元1941年)...[详细]
陈俊豪(1925-1941),福建省长乐县江田乡南阳村人。1925年10月出生,是闽中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抗日游击队)领导人陈亨源的次子,从小随父亲在闽中红军游击队参加革命斗争。1939年调入中共闽北特委学习,此后调新四军工作,北上皖南参加抗日战争。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突围战斗中牺牲。经历历...[详细]
陈金来(1901-1941),又名东生、向民,别名老向,福建省福清县海口镇人。1918年远涉重洋,流落印尼泗水当学徒。1926年参加反荷武装起义。翌年,起义失败后被荷兰殖民政府驱逐出境。回国后以开皮鞋店谋生。1931年12月参加福清龙高(龙田、高山)-,走上革命道路。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