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文 (1893-1933),字宪章。辽宁省梨树县(今归吉林省管辖)人。自幼家境贫寒,成年后投身军旅,"九一八"事变前任黑龙江省骑兵连长。1931年11月,参加马占山领导的江桥抗战,在对日作战中,表现勇敢,受到马占山将军的嘉奖,晋升为骑兵第一旅二团团长。后被委为骑兵第四旅旅长。1932年4...[详细]
陈浅伦(1906~1933)原名典伦,又名陈潜,字徽五。陕西西乡人。1911年入私塾启蒙,1921年入城固县天明寺高级小学,1925年春考入汉中陕西省立第五师范。在汉中,他开始接触革命书刊,参与反对陕西军阀吴新田的斗争。1927年4月,考入西安中山学院农运班。8月中旬,附蒋-的冯玉祥,解散了中山...[详细]
陈耿(1905~1933),原名浩源,号硬石,崇安县程家洲人。家中有田产数十亩,茶山近百亩。父亲陈更生,是一位颇有名气的乡村医生,家境较富裕。 少年时期,陈耿在城村私塾读书,后到黄土的新学堂学习。“五四”运动时,就读于崇安高等小学。受进步思潮的影响,他迫切希望毕业之后走出偏僻山区,到外地寻找...[详细]
陈定安(1887~1933) 号益三,本县铁炉坝小茅坡人,后迁居大道河大茅坡、晓道河街。同胞4人,陈定安排行为大,陈定周为二,陈定庆为三,因陈穆娃幼年死亡,故人皆知为弟兄三人。陈定安幼年丧父,家境贫穷,给铁炉坝地主祝隆犹做长工,还给舅父李条臣跑路、放排。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舅父李雨...[详细]
毕维舟(1909~1933)化名洪波。陕西米脂人。家境贫寒,在亲戚众人资助下读完高小,又考入米脂三民第二中学。三民二中是中共在陕北活动的据点之一,毕在共产党员教师和进步教师的教育帮助下,很快明白了穷人为什么穷和穷人要翻身就要闹革命的道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反帝反封建活动。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详细]
包识生(1874~1933年),字德逮,名一虚,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生于上杭胜运里(今庐丰畲族乡包屋村)名医世家。其父包育华为本县名医、兄弟究生、仰山、德崇均为行医为业。识生幼承家学,潜心钻研医学,尤其对张仲景所创六经辩证论治的理论研究较深。经过10年临床实践,深得医治伤寒等症的精髓,写成...[详细]
白毓庚(1878~1933)字秋陔。陕西咸宁新筑西王村(今属西安市灞桥区)人。少时即性情刚烈,读书的同时又习武练剑,由陕西陆军武备学堂毕业后考取官费留学,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九月入日本东京振武学校学习。十月初六(11月2日),日本文部省颁布取缔中国留学生规则《关于许清国人入学之公私立学校之...[详细]
余贲民(1888~1933),字金榜,号世英,别号楚龙,今平江县城关镇人。1919年与李六如、陈茀章组织平江雪耻会,任会长。1922年任平江县农会会长,由毛泽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平江发展10多人入党,于1923年春建立中共平江县第一个党小组,接着又成立特别支部,任支部成员。1925年,组织...[详细]
叶玉森(1880~1933年),我国早期研究甲骨文的专家之一。字荭渔,又字红于、杏杉,别号中泠亭长、梦颉盦主,又号五风楼主,镇江人,初庄镇江九如巷,后迁德仁里5号。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叶玉森和赵伯先同案考取秀才。后自费留学日本。初入早稻田大学,后入明治大学学法律,并加入兴中会。回国后,任...[详细]
徐新楼(1896-1933) 又名徐顺庭,本县宣桥乡长春村人。 徐新楼的父母务农,兄妹较多,生活十分困难,3个哥哥都因贫病夭折。悲惨的生活遭遇,使徐新楼自幼就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产生了反抗意识。 1928年,徐新楼参加农-动,1930年徐新楼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委任为中共中心桥...[详细]
徐鸿英(1902~1933),小名金保。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出生于江阴。中共早期党员,烈士。因家贫,中学未毕业便在家帮助父亲为人抄写谋生。后读完县师当小学教师。民国13年(1924年)7月任袁家桥小学校长,兼办农民夜校,加入中国国民党。民国1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任中共城区支部书记。秋...[详细]
吴振鹏(1906~1933),安徽安庆人。民国11年(1922年)秋,入安徽省立第一师范,次年秋,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校期间,他办夜校,组织文学团体“曦社”。民国14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参与柯庆施等组织的后援会工作。吴组织的“一师”队伍成为运动的中坚,许多青年参加了团组织,同年秋,共青团支部在...[详细]
吴天骥,原名余垂成,一九○三年五月出生于修水县全丰乡一个农民家庭。父亲余昌贵,为人忠厚,守着十多亩祖业为生;母亲丁氏,慈惠贤良,著称乡邻;兄弟两人,弟早逝,垂成四岁就跟随祖父前清秀才余益基课读,聪颖好学,能诗善文,素为同学所称道。 人物履历 一九一八年,年幼的余垂成进入修水西乡一所颇有名...[详细]
吴汝连(1909~1933),化名鲁连夫、路连夫。革命烈士。清宣统元年(1909年)出生于如皋车马湖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民国17年(1928年)任江安六甲小学体育教员。民国1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任镇涛区委书记兼游击队队长。6月11日,率部配合红十四军一师攻打石庄,战斗中,身上3处...[详细]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1955)。原名王宏春。1909年1月22日生于湖北省麻城县(今麻城市)乘马岗区石槽冲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6年开始参加农-动。1927年11月作为农民义勇队队员参加黄麻起义。1929年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4月起任红1军军部教导队排...[详细]
王贯一 (1910—1933) 王贯一又名王远到、王政,界排镇人。1927年夏,王考入第一军交通教练所铁路科学习。毕业后,插入黄埔军校第七期步兵科二年级学习。1929年冬毕业,分配在教导第一师任少尉排长。1930年春,在归德参加讨伐冯玉祥之役后辞职归里。回县后,由国民党县党部和教育局...[详细]
宋亦亭(1864~1933年) 宋亦亭,又名宋关,今萧塘乡萧塘村四队人。8岁从父学泥瓦匠,12岁能独立操作。平日喜欢字画,先后拜范迪光、郭友松为师,悉心摹拟。后至苏州陆润庠家翻修状元府,又拜砖刻大师学得砖雕高技。返奉后,本县财东起建仪门头,设计、建造、雕刻多出其手,曾有《竹林七...[详细]
石维峋(1870~1933),字嶙青,开封市人。幼年家境贫寒,曾随母亲寄食姑母家。十余岁时,进开封西大街万宝楼银楼(银匠楼)当学徒。他勤奋刻苦,学得一手精湛技艺。3年出师以后,他自己开设一个小银铺,自产自销。由于货色精美,诚信经营,生意越来越红火。光绪三十年(1904),石维峋、谢庭芝约沈姓等人...[详细]
沈泽民(1900—1933),学名德济,笔名则人、成则人、明心、直民、风、罗美、凭虚女士,化名李明扬,桐乡乌镇人。沈雁冰(茅盾)之弟。父沈永锡,清末秀才,拥护变法维新,临终勉励儿子“以天下为己任”。泽民1917年考入南京河海工程学校,与南汇张闻天同学,成知交。翌年,与沈雁冰合译美国科学小说《两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