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浙江省> 嘉兴市> 桐乡人物

沈泽民

[公元1902年-1933年]

沈泽民为[公元1902年-1933年]

沈泽民
  沈泽民(1900—1933),学名德济,笔名则人、成则人、明心、直民、风、罗美、凭虚女士,化名李明扬,桐乡乌镇人。沈雁冰(茅盾)之弟。父沈永锡,清末秀才,拥护变法维新,临终勉励儿子“以天下为己任”。泽民1917年考入南京河海工程学校,与南汇张闻天同学,成知交。翌年,与沈雁冰合译美国科学小说《两月中之建筑谈》(赛尔。彭特著),连载于《学生杂志》。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与张闻天创办《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报道运动情况,宣传爱国思想。8月,与沈雁冰回乌镇,发起成立桐乡青年社,出刊《新乡人》杂志,以提倡新思想、新文化。后又参与组建少年中国协会南京分会,负责《少年世界》月刊之部分工作。1920年7月,与张闻天东渡日本,半工半读,并自学马克思主义著作,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经验,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走十月革命道路。半年后回国。1921年4月,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共早期党员之一。同时参加文学研究会,从事文学革命活动,其后创作和翻译文学作品100多篇。时陈独秀、李达主持筹建上海平民女校。泽民参与筹建,后任英语教员。1922年5月,去广州出席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团中央委员。1923年春,任南京建邺大学教授,建立中共南京党小组,发展党团员,发动学生开展爱国活动。同年11月,调任上海大学社会科学系教授,兼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4年初,被选为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委员。1925年,中共创办《热血日报》,瞿秋白任主编,泽民等任。时国共合作,泽民和毛泽东、邓中夏、恽代英等参加国民党上海执行部(辖沪、苏、浙、皖、赣)领导工作。是年冬,和同乡张琴秋结婚。婚后不久,先后受党组织派遣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泽民考入莫斯科红色教授学院哲学系攻读研究生。期间,曾任出席莫斯科国际职工代表大会中国职工代表团翻译及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翻译。1930年10月,携《共产国际执委给中共中央关于立三路线问题的信》,取道法国,乘邮船回国。其后,张琴秋亦归来。1931年1月,被选为中共六届中央委员,任中央宣传部长。3月,泽民夫妇奉调鄂豫皖根据地。瞿秋白送别时祝红军壮大,并以一怀表相赠。4月,抵安徽省六安县金家寨。6月,任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委员。1932年1月,被选为鄂豫皖省省委书记。泽民主持工作,在巩固革命根据地、扩大红军、抗灾渡荒方面贡献甚巨。时吉鸿昌将军部为蒋军尾追阻击,陷入重围。泽民与之畅谈一昼夜,宣传团结抗日,赠以路费,护送出境。6月,蒋介石纠集重兵,发动第四次军事“围剿”。泽民坚决反对张国焘放弃鄂豫皖根据地之决定,重申保卫苏区的决心。红四方面军西征后,泽民与徐海东率部分红军和游击队坚持斗争,后又参加重建红二十五军。时肺病复发,同志劝泽民离开苏区去外地治病,均以不愿弃苏区数百万人民于不顾而婉谢,抱病坚守岗位。1933年3月,集全军7000余人首战郭家河,歼敌200余人;4月,又于潘家河、杨泗寨-得捷,挫败敌“清剿”计划。5月,攻敌七里坪据点,失利;7月,敌发动第五次“围剿”。时军粮无继,红军战士以野草树叶充饥,加之疾病蔓延,减员严重,省委和部队辗转于天台山一带,艰苦奋战。后肺病恶化,大口吐血,犹念念不忘革命事业,痛心于“左”倾冒险主义的严重危害,扶病向党中央写报告。此后吐血不止,又染疟疾,11月20日,病逝于湖北省黄安县(后更名红安县)天台山芦花冲。1934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创办沈泽民苏维埃大学于江西瑞金,以纪念泽民的革命业绩。1963年4月,红安县人民将泽民遗骨移葬于红安烈士陵园。董必武题写墓碑“沈泽民同志之墓”。   沈泽民相关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  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

同年(公元1902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33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