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民表(1515~1581 年),字惟敬,号瑶石山人,黎贯的长子,明代从化县韶洞(今灌村区)人。他少时聪颖,9 岁能文,13 岁考中秀才,20 岁考中举人名列第六名。后他因会试多次落第,有归隐罗浮的打算,由于母亲的敦促,他才听候铨选(量才授官),授翰林院孔目。两年后,以文笔得到上司赏识,升任吏部...[详细]
黎民衷(1517~1564 年),字惟和,黎贯的次子,从化县韶洞(今灌村区)人,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 年)考中举人,4 年后中进士,授行人官职,还先后任过吏部稽勋司主事、稽勋员外、验封郎中、广西粮储参政、浔州府(今广西桂县)知府等职。 黎民衷以为官清廉正直出名。他任行人官时,曾三次奉诏传...[详细]
林堃(1917~1985),原籍广东新会,出生于西关十八甫南路。少年时在桨栏路信兴颜料店当“后生”(见习生),后跟扁担木偶师傅流浪江湖学艺。民国26年(1937)广州沦陷前参加广州少年抗日先锋队,参加“奔风剧社”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后在韶关广东儿童-任语文和戏剧教师。民国28年开始研究并编演木...[详细]
林宝宸(1881~1924),又名林炽,生于花县社亭岗一个农民家庭。年少时因耕地被地主霸占,随父迁至花县马溪乡(今花县新华镇马溪村),最后移住现花地街招村北外约。 林宝宸青少年时期生活在花县,这里是近代太平天国革命运动领袖洪秀全的故乡,深受反清革命故事的影响。清宣统三年(1911),他是参加...[详细]
林伯桐(1775~1844),字桐君,号月亭,世居广州高第街。自幼跟父学习文史,浏览百家书。嘉庆六年(1801)中举。后因父亲病逝,居丧守孝,素食三年。从此,在家侍奉慈母,再没有去帝都考试。 他居家读书做学问,授徒为业,诲人不倦,凡持经问难,必尽情讲授,务使求学者有所得益,深受时人欢迎。阮元...[详细]
凌福彭(1859~1930),字润台。黄埔区长洲镇深井村人,系广州府初试第一名举人。1895年京试第六名进士,先后任七品京官、天津知事及天津海关道台兼天津工艺局与习艺所督办、天津道尹、顺天府尹、光禄大夫。1909年任直隶布政使。 中华民国成立后,凌福彭告老还乡,一直住在广州市西关第二个女儿家...[详细]
凌希天(1900~1929),原名绍亮。番禺县深井乡金鼎村(今广州市黄埔区长洲镇深井村)人。父亲是广州报社的记者和小学教师。幼年随父在穗育才书舍读书。1918年,往香港谋生,在布店当学徒。1921年,在佛山同和机器厂当学徒。3年后,在五眼桥一家洋灰沙砖厂当机器工人。1924年,在石井兵工厂当技工...[详细]
凌应恬(1954~2006.10),前进宦溪村人,务农为生,1997年7月1日起任职前进村治保会治保队员。曾多次英勇追捕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嫌疑人。2006年9月30日晚,七八名歹徒驾驶一辆白色面包车,在前进莲溪东路一间正在开门营业的士多店抢掠。正在前进文化广场值班的凌应恬接到警讯后,马上骑上摩托...[详细]
凌震(1235~1315年),字国威,号雷门,番禺县东圃宦溪乡(今天河区前进街宦溪村)人,原籍福建莆田。父凌栋封武经大夫,凌震为嫡长子(根据附录《古制置使凌公神道碑》“公讳震,莆田人,参知政事成八世孙封武经大夫之冢子也。”。“冢子”即嫡长子)。 南宋后期,凌震中进士。后升任广东都统,官封二品...[详细]
林涵表 (1929~1997) 广东广州人。中共党员。1949年毕业于广东岭南大学。历任岭南大学文工团负责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干训班学员,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助教,中共党史助教,中国戏曲研究院剧目组副组长、室秘书、《戏剧研究》组长,文艺研究院话剧研究组研究员,文化部政策研究室动态组长。1979...[详细]
林镜清,派潭镇邓路吓村党支部书记。任村支书前,他是当地劳动致富的典范,自已经营120亩鱼塘和50亩果场,年利润30多万元。任村支部书记后,发展集体经济。2003年,引进广州市农业局扶贫项目,办起一个存栏量10多万只的现代化养鸡场,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不足1000元增加到15万元,并解决村民就业38...[详细]
林泽生 (1936~) 笔名茹子牛。广东广州人。中共党员。1959年毕业于广东师范学院中文系。历任广东师范学院校刊主编,《羊城晚报》花地副刊、《广州日报》珠江副刊、记者,广东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党组成员、创作室主任,广东省文联党组成员、秘书长、组联处长、主席团成员,《天南...[详细]
李少芳(1920—1998),女,广东省南海县(今荔湾泮塘)人。她自幼酷爱粤曲,13岁时(1932年)师从莫志勤学唱平喉。同年起在广州、佛山等地演出,并在广州市河南(今海珠区)大基头的建南茶楼演唱。16岁时,得小明星、徐柳仙、张月儿、张惠芳等曲艺名家的指导,在省、港、澳等地同台合演。抗日战争期间...[详细]
李寿庵(1896~1974),番禺县人。自号琴客,又号琴道人。据前辈所言,其幼年即居广州河南。当时,河南多属乡村,农业以种植花、茶、果、蔬为主,风景十分清幽,骚人墨客亦多诞于斯。先生生长于此充满艺术氛围之乡,所受熏陶,于艺术乃趋而不自觉,遂十分酷爱美学,并曾放弃攻读英文而专于绘事。但又苦无师承,...[详细]
李守纯(1908~1944),原名宋耀宏,曾用名来英、李保明、李明、李守信,狮岭镇黎村人,革命烈士。 民国11年(1922),李守纯在广州沙面一家洋行当杂工,后加入洋务工会。民国13年7月,他参加中共领导的沙面工人 英帝国主义颁布的侮辱中国人民的《新警律》的-斗争,并取得胜利。随后,他又积极...[详细]
李守真(1909~2001),字之望,增城荔城街人。1930年就读于岭南艺苑,师从赵少昂,并得高剑父、高奇峰等名师教诲。由于天资聪颖、勤奋不辍,仅二三年时间便领悟和掌握岭南画派技艺,开始活跃于艺坛,曾与徐悲鸿、赵少昂、司徒奇、周千秋等7人一起被聘为重庆国立艺专(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抗战开...[详细]
利树宗(1893~1957),字柱石,花山镇小㘵村(今属新和村)人。民国初年毕业于黄埔陆军小学堂,民国8年(1919)后,先后在粤军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训副官等职。民国24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第一运输站站长,同年8月任广州市宪兵司令,越年夏去职,调任第480旅旅长。民国26年,日军...[详细]
黎苏,1935年8月出生,广东从化人,初中学历,中共党员。1950年2月参加工作,先后任县水电局副局长兼农电管理站站长、党支部书记、天湖玩具服装公司经理等职。在农电管理站工作期间,他艰苦创业,锐意改革,开拓进取,使站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1988年10月,被国家水利部评为全国水利系统综合经营先进个...[详细]
李天马(1908~1990),广州番禺石溪乡(今属海珠区新滘镇)人。早年就读于私塾,专攻古典文学,并由其父教习书法。及壮,漫游江南,结交书坛前辈,虚心请教。他博览群书,凡有关书法史传、论述、技法、著录、考证、鉴别等,无不探源,使技法和理论日臻成熟。 建国后,他居家以书法授徒,培育书坛新秀,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