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少麟,又名锐谦,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生于福安穆阳。后迁居福安城关,祖上世代业医。少麟16岁秉承祖训始习中医。他聪颖好学,苦研历代医家名著,又善于总结实践经验,故医术上颇有造诣。后在福安城关“隆泰药店”坐堂行医,享有盛名。 1953年,少麟作为首批社会名医应聘到福安专区医院为中医师。...[详细]
徐绍史,男,1951年10月生,浙江宁波人,大学普通班学历,经济学硕士,1969年4月参加工作,197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9年4月至1971年12月,为吉林省汪清县插队知青,随后在汪清县食品厂、罗子沟公社、县工业局工作。 1977年3月至1980年3月,在长...[详细]
徐时栋(1814—1873)清著名藏书家。字定宇,一字同叔,号柳泉,学者称“柳泉先生”。 因排行十三,故又称徐十三,号淡潺、淡斋,别号西湖外史。鄞县县城人。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中举人,两赴会试不第即不复应试,后以输饷授内阁中书。勤学博览,治经以先秦遗说为主,以经学解释经书。所作以古诗古文。...[详细]
徐式圭,原名世特,字若璋,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生于屏南县汾溪村。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考入福建全闽大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式圭就读于福建私立法政专科学校政治经济系。民国4年,毕业回乡。 民国6年,式圭在屏南县长桥天宝寺办私塾。因匪患,半年中辍。民国7年,屏南知事何树德组织...[详细]
徐时作,字邺侯,号筠亭,建宁人。8岁即发愤读书。父死家贫,买不起书,便向亲友借,自己抄录。读《范文正公文集》,曾感慨地说:“读书人宜如是也!”清雍正四年(1726)中举人,次年中进士,先后任成安、邢台知县,开州、沧州知州等职,居官清正。任成安知县时,成安清河村过去有片土地被漳水淹没,税银300余...[详细]
徐泰咸,字晓春,宁化县曹坊镇根竹村人,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十月初一日生。其父徐国裕是个有名的武秀才,拥有土地500多亩、房屋20多间,生四子三女,泰咸居长。 泰咸9岁读书,16岁考入宁化县立云龙高等小学,成绩优异,提前半年毕业。随即考入海滨法政学校,旋转读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民国6年(1...[详细]
许旺(1903~1937年),乳名品旺,灵霍乡柏洋(今柏洋乡柏洋村)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生。自幼失怙,10岁给地主放牛,13岁学做木工,16岁出艺。 民国18年(1929年),中共闽东组织在福安溪柄、穆阳、溪北洋等地领导农民开展抗鸦片捐--,许旺在这一带做工,自发参加斗争。民国2...[详细]
许威(1905~1968年),又名齐会,南阳乡下洋仔村人,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民国20年(1931)参加中共领导的地下工作,为秘密交通员。民国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东区的秘密交通工作。在他的引导下,兄弟许齐云、许齐纂相继走上革命道路,在东区的院洋、下洋仔、山坑、石鼓一带组织起一...[详细]
徐应拾,纯池乡半村人,生于光绪十七年(1891),世代务农,家境贫穷。应拾自幼务农,小时读过一年私塾,年轻时苦练武功,为人敦厚正直,仗义勇为,富有正义感,曾为生活计,应聘当拳师开武馆。 民国20年(1931),应拾在寿宁结识了叶秀蕃,走上革命道路,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春,应拾受叶秀蕃、范...[详细]
徐永法,1967年3月16日出生于浙江省鄞县鄞江镇光溪村。198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84年9月在鄞江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宁波市人民警察学校,1986年8月从警校毕业,分配到鄞县-,先后在横街、石?等派出所工作。 徐永法自参加公安工作以来,一向忠于职守,兢兢业业,默默奉献,充满...[详细]
徐永清,原名傅麟兆,满族,1911年出生于奉天省(今辽宁省)岫岩县牌坊乡小干沟上粉坊一个较富裕的农民家庭。徐永清八岁入本村私塾,后就读于岫岩县初级中学、县师范学校。1932年毕业后,在本县小洋河子夹道沟小学当教员。在任教期间目睹日本侵略军烧杀抢掠的暴行,激起了他满腔仇恨。1932年9月15日,他...[详细]
徐援,又名义援,号汉烈,后改名马援,纯池村人,明天启五年(1625)生。少负大志,性旷达,体强壮。家贫,早年跟随长辈往闽北、浙江等地谋生,从事打铁、烧炭,辛劳困苦,生活艰辛。时值清初,战事频繁,民不聊生,徐援毅然聚众举义,结寨为营,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人称马二爷。在浙江丽水、庆元一带劫富济贫,历十...[详细]
徐章弟(1912~1974年),民国元年(1912年)出生于福安县溪潭乡凤凰坂村,原为渔民。 章弟13岁时双亲去世,随88岁的祖父下船捕鱼。他长年在海上生活,积累丰富的看天经验,被人称为气候“土专家”。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担任溪潭运输社政治社长。1958年,溪潭公社建立气象哨,章弟被...[详细]
徐中安,字居之,建宁城关人。医道高明,几次断人生死,一二年后果然应验。又精外科,一经诊治,便迅速痊愈。清康熙二十年(1681)前后,知县檀光熿家人皮肤溃烂,已奄奄一息,徐采用“金灯照眼”方,以药线燃灯,让患者注视。只3天,溃烂处便结痂,不久脱落康复。...[详细]
颜阿兰(1910~1933年)大名敦愉,别名棠民,乳名阿兰。霍童镇人。 民国11年(1922年),颜阿兰入私塾读书。民国16年,就读于霍童民众夜校。经进步教师潘于光的启发,开始阅读进步书刊,接受革命道理。民国17年,离家赴福州,找到中共组织,结识马立峰、叶秀蕃,走上革命道路。 民国18年...[详细]
阎德润 (1898-1984),辽宁省海城县人。1917年考入南满医学堂,1923年毕业之后,即进入满洲医科大学生理学教研室工作。1927年赴日本留学,专攻生理学。留学期间发表了《关于家兔静脉血压的研究》、《家兔血压的波型动摇》两篇论文,在血液循环生理学领域提出创见,于1929年获得日本京...[详细]
杨楫(生卒年不详),字通老,长溪县潋村(今秦屿冷城)人。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中进士,与杨方、杨简同为朱熹高足,时号“三杨”。 杨楫平生清廉有守,刚正不阿。任莆田县尉时,闽帅程叔达“移县括逃田”,杨楫屡次上疏指责其过失,叔达表面信服而心不悦,俟杨秩满至其府告辞时,叔达怒曰:“尉格帅命乎?...[详细]
杨炳传,别名全锐,字少山,洋庄村人,清光绪六年(1880)生。民国初,与郑丹诚等人自筹经费,倡办学校,五次跋涉宁德县,具文请求批准周墩办学。民国8年(1919),周墩创办宁德县立第三高等小学,丹诚任校长,炳传执后勤事务。民国23年,红军周墩-胜利后,地方绅士邀他参加 势力组织“善后整理委员会”,...[详细]
杨坊(?-1865) 清朝官吏,字启堂,又字憩棠,浙江鄞县人。早年在宁波当绸布店店员,后入教会学校习英语,继因-欠债流浪到上海,混迹洋行,升充买办,从中获利。在上海东门外开设泰记钱庄,捐得候选同知头衔,又任宁波四明公所董事。 拥资百万,名噪沪上。1853年(咸丰三年)9月上海小刀会起义军占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