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天锡(1884—1970) 字云程,号茀庭,三乡雍陌村人,法学家、外交家。早年香港皇仁书院毕业后,赴英国剑桥大学研究院攻读法学,获法学博士学位。民国5年(1916)参加国际法学公开考试,获首奖,被聘为国际法学会会员、英国“告老沙”法学会名誉会员。1919年回国后任大理院(最高法院)推事。...[详细]
郑廷江(1838—1892) 字啟在,号秀山。祖籍三乡雍陌村。郑观应同宗叔父。清封通仪大夫,赏戴蓝翎,赏换花翎,三品衔,候选郎中。名香山买办。19世纪50年代在上海成为一名成功的买办,是英商上海新德洋行买办。清咸丰八年(1858)接济远离家乡来到上海学贾的17岁的郑观应寓居。因观应“家贫服贾...[详细]
郑廷襄(1862—?) 香山县石岐人,曾住石岐莲塘街。清光绪元年(1875)仅13岁为第四批清廷公派赴美留学幼童之一赴美。1881年被召回国后,编进天津大沽炮台 舰队。不喜欢此岗位,伺机逃跑,躲进一条外国轮船,巧遇乘坐同船的老同学唐绍仪。原来唐绍仪和周寿臣等人此时正赴朝鲜海关上任,得唐绍仪帮...[详细]
郑文道(1914—1942) 香山县人。民国26年(1937)上海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毕业。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与日本情报机构“满铁上海事务所”中的日籍中共地下党员联系,从事对日情报活动。1942年秋,打入日本情报机构,多次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对保卫抗日根据地和支持国际反...[详细]
郑文瑞(1812—1893) 字啟华,号秀峰,郑观应父亲。因乐善好施及力助各省赈务,多次受清廷表彰,两奉旌表,准即建坊,并奉旨采载入《广东省志》和《香山县志》,诰授奉直大夫,光禄寺署正随带,加二级,赏戴花翎,覃恩晋封通政大夫,叠封荣禄大夫。娶香山三乡平岚旧大墟陈氏(1814—1849)为正室...[详细]
郑芷湘(1885—1977) 原名郑帝淅,字其集,号芷湘。三乡桥头村人。早年留学英国。回国后曾任两广(广东、广西)烟酒税务局局长。见中山公路交通不畅,民国16年(1927)6月,与姐夫、巴拿马华侨黄昌垣,联同中山人郑礼卿、吴梅一等6人发起集资,筹建中国第一家路权产权自主经营的民营车路公司——...[详细]
郑星槎(1904—?) 字鹢舟,香山县人。驻粤滇军讲武堂、军统局东南特训班、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等教育班毕业。民国20年(1931)任第十九路军七十八师特务营长。 1933年冬参加福建事变,任福建人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八师二十三团团长。1936年任第三十六师副官处副处长、师部调查室主任。抗日战争爆...[详细]
郑翼之(1861—1922) 名庆麟,又名官富,上家塾时改名应麟,字正阳,号翼之,三乡雍陌人,是郑观应异母五弟,与郑观应年龄相差近20岁。诰授资政大夫,二品顶戴,赏戴花翎。清光绪三年(1877),其16岁随郑观应到上海,在商界谋发展,入职英商太古洋行。光绪七年(1881),上海太古洋行决定在...[详细]
郑占南(1887—1937) 南蓢泮沙南庄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随父母到美国葛仑埗定居。1909年,参加中国同盟会,为三藩市中国同盟会主盟人、葛仑同盟会会长、美国总支部执行委员、葛仑中山中学校长等。负责为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及1911年黄花岗起义筹款。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到美国,力图...[详细]
郑志声(1904—1941) 原名厚湖,三乡古鹤村人。酷爱音乐,立志献身音乐事业,中学毕业时改名志声。中国指挥家、作曲家。 父亲是广州至香港之间的一铁路小站站长,母亲去世较早,有兄、弟、妹各1人。民国11年(1922)入读圣心中学,校长是法国天主教神父,懂音乐,为作弥撒,组织学生管乐队,...[详细]
钟荣光,字惺可,广东香山县小榄(今中山市)人。出身于商人家庭,幼年随父至香港,入私塾,稍长返广州就读大馆。17岁中秀才后,从岭南国学名家吴道鎔举人受业。光绪十五年(1889),24岁的钟荣光中己丑恩科副贡后,在广州华宁里设大馆授徒。光绪二十年中甲午科举人。这时,他已名驰文苑,所作八股制艺文章,常...[详细]
钟文耀(1860—?) “留美幼童”时期的钟文耀 号紫垣,香山县人。清同治年十一年(1872)为中国首批公派留学30名幼童之一,由容闳带领赴美国留学,此时只有12 岁。1881年,清廷下令召回120名公派留学生,其美国耶鲁大学肄业回国。最初在上海港务局工作,不久便进入外交界,任清政府驻美...[详细]
周崧(1879—1961) 字毓秀,沙溪龙头环村人。父周简廉,在乡设馆授徒。其自幼随父就读,并立大志,誓言“若我得考,当振兴教育”。清光绪十五年(1889),随四叔前往美国当佣工,后经商,创办中兴公司,经营有方,遂成巨富,成为旅美华侨中知名的企业家,曾任旧金山美洲同盟会评议员,国民党驻美国总...[详细]
周守愚(1900—1952) 沙溪龙头环村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出生于安南(今越南)海防市。追随胡志明革命,1925年为法国殖民当局所迫出境回乡。1926年初,由胡志明介绍考入黄埔军校四期学习。1928年秋,中山二区自治筹备处成立,任主任。支持和参与龙头环乡旅美爱国华侨周崧捐资兴办周...[详细]
朱克勤(1892—1979) 字自勉,香山县张溪村人。香山讲武堂毕业,在香港参加中国同盟会。清宣统三年(1911)参加香山县辛亥起义,后任非常大-军事委员、大本营拱卫军总司令部军事委员,曾参加讨伐龙济光、驱逐莫荣新、平定杨希闵和刘震寰叛乱等战役。抗日战争时期,任广东第一游击区江防司令兼第五游...[详细]
朱慕菲(1897—1932) 女,张家边西桠村人。早年在上海崇德女子学校读书。深得宋庆龄赏识,教其学习英文,其曾陪宋庆龄到日本,并参加孙中山与宋庆龄的婚礼。民国9年(1920)其父朱卓文任航空局长时,其追随张惠长学习飞行技术,掌握飞行特技和飞机修理技术。后编入大元帅府航空局,任空军飞行员,是...[详细]
朱卓文(1875—1935) 原名仕超,又名式武,张家边西桠村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旅居美国旧金山。1910年,在旧金山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民主革命,并入航空学校学习飞行技术。同年底与邝佐治伏击访美的清廷海军大臣贝勒载洵,邝被美国警探追捕,其幸逃脱。民国元年(1912)回国后,...[详细]
宗骏(1843—1904) 字论道,号云房,石岐南下人。天资聪颖,少年时进邑学就读,虽未取得功名,学问、文章却扬名于世。当朝廷决定派遣幼童赴美留学时,陈兰彬和容闳两位正、副监督慕名“敦聘”其随同出洋,担任学童的汉文教习。詹天佑、唐绍仪等前后四批共120名留美幼童都成其学生。 清光绪七年(...[详细]
缪白苗(1915—1990) 原名缪铭,笔名白苗、林冬、北莓、缪茜,沙溪永厚村人。民国24年(1935)考入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入学不久,被选为《文学杂志》编委。1940年获中山大学法律系学士学位。处女作是一首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诗,在香港《大公报》发表。大学毕业后,到大后方的公路运输,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