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涟(生卒年未详),字南垣,以字行,嘉兴人,原籍江苏松江。少从董其昌学画,善绘人像,兼通山水。后以绘画技法构筑园林,垒石造山,巧夺天工,成为古今名家。一生主要在江南从事园林设计构筑。当时李氏“横云”、虞氏“豫园”、王氏“乐郊”、钱氏“拂水”、吴氏“竹亭”等名园都出自张涟之手。嘉兴烟雨楼后原有假山...[详细]
张龙驹(1919—1947),小名毛毛,海盐长川坝乡秦山村(今属秦山镇)人。1941年在苏北参加新四军,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特务连副连长。作战勇敢,多次立功受奖。1946年4月苏中小海战斗中,重伤不下火线,带领掷弹组,抢占河岸阵地,击退10倍之敌的3次进攻,为全歼敌一个团赢...[详细]
张鸣珂(1829—1908),原名国检,字公束,号玉珊,晚号寒松老人、窳翁,嘉兴人。清咸丰十一年(1861)拔贡,官德兴县知县,义宁州知州。辞官后,晚年侨寓嘉兴石佛寺镇。工词,以婉丽著称。治小学仅列前人之说,而不自为论断,间有按语,亦极矜慎。性嗜书,藏书逾万卷。所著《寒松阁谈艺琐录》广载清代书画...[详细]
张潜(1025—1105),字明叔,今江西省德兴市(上饶市管辖)银城镇吴园人,北宋著名湿法炼铜家。张潜是西汉张良后裔,唐宋时家族逐渐南移,至德兴新营定居后,三世同居,隐而不仕。张潜兄弟五人,其排行第二,为布衣,余皆登科致仕。张潜则以“竭力持家事亲,锐意教育子孙,克昌祖构”为己任,后以子孙荣获恩赐...[详细]
张琴秋(1904—1968),女,乳名凤生,学名悟,崇德石湾(今桐乡石门镇)人。少就读于振华女校,温文尔雅,勤奋好学。1919年,被选为石湾镇学生代表,出席崇德县声援五四运动会议,并参加和演讲。 1921年秋,入杭州省立女子师范学校; 1923年春,转学上海爱国女校;半年后,考入南京美术...[详细]
章容(1917—1983),吴兴(今湖州)人。1935年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组织,从事革命活动。次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8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校美术系学习。次年6月随李公朴晋察冀边区抗战建国教导团工作。1940年在晋冀鲁豫边区青年记者学会北方办事处和华东《新华日报》工作。1942年加入中国...[详细]
张声洋(1931~1952年) ,溶江镇五甲村人。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9岁丧母,父亲张家顺以砍柴卖和给地主打短工的收入来养活全家4口人, 生活贫困。1946~1947年,张声洋在家境贫困的条件下就读溶江中心小学。初小毕业后,1948年国民党地方政府抓其哥张声超当壮丁,张声洋替哥哥当壮丁参加了...[详细]
张世桢(1878—1935),字树屏,海盐通元镇淡水里(今属雪水港村)人。其父以经营丝茧兴业,家道小康。23岁中秀才,后入安徽法政学堂研习新学。辛亥革命杭州光复后,其妹夫朱瑞出任浙军援苏支队司令。世桢自感于江、浙、沪人熟交深,慨然出任军需处长。浙军班师,即交卸军职,专心从事实业开发。1913年以...[详细]
张天方(1887—1966),名凤,字天方,嘉善魏塘镇人。出身世家,自幼饱读经书史籍。12岁跟二舅父随读于柳氏私塾,与柳亚子同窗,极为投契。17岁中秀才。19岁考入上海震旦学院预科,学习法文。假期回乡,印发《嘉善月刊》,鼓吹革命。与乡里进步青年-演说,捣毁神像,破除迷信,名震全县。清宣统元年(1...[详细]
章廷谦(1901—1981),字矛尘,笔名川岛,上虞道墟镇人。父亲做过教员、记者、幕僚。15岁随父去太原人第一中学求读,后入山西大学哲学系。1919年,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在校时,经常在北京《晨报副刊》、《语丝》杂志发表文章。1922年北大毕业,留校任校长办公室外交秘书,兼哲学系助教。曾参与发起...[详细]
章锡琛(1889—1969),别名雪川,绍兴马山镇人。近代出版家。出身小商人家庭,幼时入塾读书,求学于东湖通艺学堂。1909年从绍兴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毕业后,任小学及师范学堂教员。 1912年1月至1925年12月,任上海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妇女杂志》主编、国文部,并上海《时事新报》副刊...[详细]
张宪(生卒年未详),字思廉,因家住玉笥山,自号玉笥生,山阴(今绍兴)人。为杨维桢得意门生,杨曾称赞说:“我的学生能词者,天下约百余人,但像张宪之才,只不过十人而已。”少年时自负才高,浪迹不羁,到京师后,信口纵谈天下事,被视为狂生。晚年入张士诚幕,任太尉府参谋,稍后迁枢密院都事。元亡后,改换姓名,...[详细]
张燕昌(1738—1814),字文鱼,号芑堂,又号金粟山人,海盐武原镇人。清嘉庆间举孝廉方正。勤奋好学,精篆刻,为浙派创始人丁敬入门弟子。善鉴别,凡商周铜器、汉唐石刻碑拓,潜心搜剔,不遗余力。曾自摹古文字为《金石契》,收录吉金贞石资料达数百种。又曾至宁波天一阁,摹石鼓文,筑石鼓亭,勒石于家。亦曾...[详细]
张英(1914~1984年),原名黄文荃,化名莫高芳,溶江镇廖家村人。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4岁时丧母,后随父亲和继母迁居桂林。5岁进入小学读书。桂林高中 (原为省立第二师范) 毕业后,进北京私立朝阳学院读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回桂林。不久,就到雷平县(今大新县)县立师范讲习所任教。1...[详细]
张印通(1897—1969),字心符,嘉兴泰石桥人。1917年浙江省立第二中学毕业,考取公费赴日本留学。1923年日本国立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回国后历任浙江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省立二中、江苏松江女中教员、教务主任,省立一中教员。1931年起任浙江省立嘉兴中学校长。在赴日留学期间,即怀抱教育救国的...[详细]
张运昭(生卒年月不详),原名应昭,字卓云,贵州省息烽县青山打铁冲人,前清举人。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春,兴安久雨,湘江水暴涨,冲垮灵渠南陡至飞来石一段石堤,损坏大、小天平与铧嘴,河水改道,渠道干涸,船舶停运,农田无水灌溉,城民饮水日艰。同年十月,张运昭接任知县后,访问乡绅故老,询问兴安...[详细]
张载阳(1874-1945),字春曦,号暄初,浙江省新昌县诚爱乡(今梅渚镇)张家店村人。民国浙江省长、陆军上将。 清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生,出身农家,幼年随父业农。及长,仪容修伟,臂力过人。 光绪二十四年(1898)春,考入浙江武备学堂。 光绪二十七年(1901),以正科第二名...[详细]
张拯亢(1887—1957),字筱霞,号野牧,别署象云,绍兴浬渚镇人。出身儒医世家,自幼酷爱金石书画,童年在绍兴城内当学徒,曾为王世裕(子余)主持的《绍兴白话报》作过插图。1917年,经人介绍去苏州税务局工作,旋转浙江海塘工程局任职员。后在一次去海塘察看时坠落致伤,疗养8年,生活日益拮据。奋发苦...[详细]
张宗麟(1899—1976),绍兴袍谷镇(今斗门镇)袍渎人。出生于江苏宿迁县,2岁时随父母回绍兴原籍。先后在绍兴浙江第五师范、宁波浙江第四师范就读,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22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教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协助陈鹤琴创办我国第一个幼儿园——鼓楼幼稚园,成为中国第一个男性幼稚教师。19...[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