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光 (1906~1932.9) 李明光,广东大埔县高陂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出生于高陂古墅鹤山的贫农家庭。1924年,在高陂中学读书的李明光,因家庭困难而辍学,到州瑞、乌槎教书谋生。翌年春,被选送入农-动讲习所汕头分所学习,这期间,李明光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参加北伐...[详细]
李明月(1884年—1959年),漳州芗城区巷口文化街人。年少进私塾就学,因家庭贫困中途辍学,随父学泥水匠工艺。他喜雕塑技术,立志打好绘画基础,常向亲友借阅画家画谱,在家细心观摩、临摹新罗山人(华岩)、任伯年等名画家画谱,并根据画谱中人物、鸟兽姿态,用泥土塑造立体和浮雕形象。18岁时,已成为一个...[详细]
林弼,字元凯,龙溪县人,从小聪明过人。“六岁能诗、博洽群书,善书,工诗文”。元至正八年(1348年)登进士第,始为郡幕僚,继任漳州路知事。明初,受太祖征召与宋濂、王炜等-《元史》,任史部考功司主事。后奉命出使安南。安南王赠他千金,弼辞不受。回国后任丰城令,被诬受贿。朝廷知林弼曾辞安南王赠金,廉洁...[详细]
林炳炎(1891~1949) 林炳炎,原名新福,广东清远县石角镇田寮村(今清远市清城区)人。父亲林寿汝是一位老实的农民,有子女多人。林炳炎居长,童年时曾就读于本村的私塾、小学。因家境困难中途辍学,到广州一家小钱庄做后生(学徒)。为老板的挚友赏识,推荐到汕头的钱庄做店员,负责外出收送汇单和钱币...[详细]
林诚(1912--1983),又名林原,本姓苍名玉楼,生于双城县公正乡一个地主家庭。少年在家乡私塾就读,1929年入吉林省立第三中学,任学生会主席。1931年考入南开中学,在校学习成绩突出,组织能力强,被推为学生会负责人之一。1932年在学校积极领导-,宣传抗日救国、痛斥不抵抗主义,被学校开除。...[详细]
林慈金(1916~1955年)七都村人,出生贫农家庭。从小丧父,孤儿寡母,靠砍柴换粮,捞海菜、挖苦菜度日。13岁时,家遭火灾,寄居邻舍。 1949年,林慈金在土改中分到土地、房屋。1952年,林慈金组织7户贫农办起互助组,并任组长。年底又吸收几户中农,发展到11户。林慈金爱组如家,关心组员,...[详细]
林聪(1415~1482年)字季聪,号见庵,宁德七都峬源人。明正统四年(1439年),赴京应试,中进士。八年,拜刑科给事中。林聪秉性刚直,骨鲠诤诤,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上任伊始,林聪就针对明初六大官办银矿之一的宁德宝丰银矿劳动条件恶劣、劳役艰难、课银额重等情况,上了《请免宁德县除办银课外别项差办状...[详细]
林高名(1852~1923年)宁德霍童人。是霍童老牌“仁记”剪刀生产的继承和发展者。最先由其祖父林元封于清嘉庆年间,师从泉州名匠后,回霍童设炉生产,并取名“仁记”剪刀,其产品颇受欢迎。元封卒后,林必通继承其父生产工艺继续生产剪刀。而后再传至儿子林高明之手。 林高名聪明好钻研,大胆改进祖传工艺...[详细]
林鸿 林鸿,字汝翀,浦城人。清乾隆四年(1739)进士,任四川青神知县。青神县偏僻而贫瘠,原有的福济、普兴、莲花等水堰,年久失修废坏,鸿督工疏浚修复,又在中岩下砌堰,把青衣的水引入渠道,灌溉田地千余顷,庶民受益,称“鸿化堰”以纪念。 青神县自明以后,登科及第的人极少。鸿在宋黄庭坚清风阁的...[详细]
林惠元(1907年—1933年),漳州人。早年参加以反帝反封建为主旨的“震中学社”,参与查抄日货和宣传抗日的斗争,是名扬漳州的抗日爱国志士。民国14年(1925年)6月,他积极组织漳州学生上街--,声援“五卅”运动。翌年11月北伐军入漳后,积极参与“非基大同盟”(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活动。民国...[详细]
林坚(1905~1981年)原名林肇坚,别名林永祖。八都云淡人,贫民家庭出身。 林坚于民国23年(1934年)参加地下革命活动。民国26年12月参加新四军。民国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政治指导员、连长和管理员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历任团后勤供给股股长、主任、军分区军需科...[详细]
林寄南 字逢春,号伯仁,浦城人。清光绪七年(1881年)生,自幼读书勤奋,14岁考取生员后,赴榕考入福建师范学校。 宣统元年(1909年)二月,林寄南学成回乡,在城关西竺寺创办官立第二两等小学堂,自任校长。民国2年(1913年),浦城发生“闹米事件”,县知事张必明肆加镇压,诬寄南为策划者...[详细]
林九如(1862~1937年),泉州东街人,清同治元年(1862年)生。擅演掌中木偶戏,在《杏元和番》、《思钗》、《唤姑嫂》、《金魁星》这几出戏中演旦角,维妙维肖,备受欢迎。他精通拳术,曾拜五祖拳一代宗师蔡玉鸣(晋江县人)为师,是“闽南五虎”之首。他身材魁梧,臂力过人,能提起400多斤奇勇石,练...[详细]
林翀鹤(1863~1932年),字祐安,号一朴山人,泉州人,家住北门街执节巷,生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兄弟四人,他排行第二。四弟林骚(1874~1953年),字醒我,又名叔潜,晚年号半邨老人,生于同治十三年。父林霁,县廪生,素好书法,去世时林骚未满两岁,家道贫寒。 林翀鹤生性高尚,勤谨...[详细]
林秋光(1911~1938年)原名辉军,号菊人。宁德七都人。家庭小商贩。 林秋光幼时,在七都有源书院读书。民国12年(1923年),赴霞浦作元学校求学,与马立峰同学。在进步教师魏阿拾的教育下,接受马列主义真理。与马立峰一起,参加魏阿拾发动的冲击军阀十一旅的革命行动。林秋光还同马立峰等人组织学...[详细]
林任生(1912~1972年),一名光炎,泉州伍堡街人,民国元年(1912年)生。9岁入私塾,14岁辍学在瓷器店当学徒。工余坚持刻苦自学,向上海邮订多种报刊,接受新思想。 民国21年,林任生到泉州溪亭小学任教。翌年参加中共泉州特别支部,负责城市工作。民国25年,中共泉州组织遭破坏,林任生被叛...[详细]
林骚(1874~1953年),字醒我,又名叔潜,晚年号半邨老人,生于同治十三年。父林霁,县廪生,素好书法,去世时林骚未满两岁,家道贫寒。 林骚天赋聪慧,稍长,入二兄翀鹤塾馆读书。他曾患脖颈瘰病,抱病三年,依然手不停卷。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以第一名秀才进泉州府学,试卷得“句有惊天”的批...[详细]
林淦生(1896年—1976年),漳州蜈蚣山人。其家境贫困,小时父亲勉强供养就读小学,15岁小学毕业后,在家从事劳动。并跟师学习眼科医术,前后达5年之久。淦生既聪明,又勤奋好学,很快掌握医术药理。期满出师后不久便自己开业,当眼科医生。至民国18年(1929年),他参加漳南游击队,担任地下交通员。...[详细]
林孕昌(1595~1657年),又作允昌、胤昌,字为磐,号素庵,泉州新门外浮桥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生,万历四十三年中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 林孕昌步入仕途后,初授南京户部广东司主事,专管文武各官的俸盐和淮、浙、长芦(在天津)、鲁、闽各地盐引的用印。 伯祖理学家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