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斯琛(1870~1924) 林斯琛,又名祥庆,字温如,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清同治九年(1870)生于林浦乡。他幼年时随陈觉生学经史,十五岁改习中医,拜周翊西为师。斯琛勤学医书,精通脉理,于光绪二十年(1894)移居藤山清安境《今仓山区下渡)开业行医,颇有名望。 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详细]
林松龄,1916年农历三月二十二日生于福建省厦门。他的父亲是台湾嘉义县人,母亲是台南人,他们在台湾饱尝了-奴的痛苦滋味。父亲在医学院一毕业就与新婚的妻子双双离开被日本霸占的台湾,来到厦门开业行医。林松龄就诞生在这个经济上还比较宽裕的医生家庭里。为了让儿了长大成为有用之材,父亲对他从小就进行严格的...[详细]
林松青(1920~1948年) 林松青,原名林新荐,号松甫,本县云源乡上云(今联合乡连云村)人。其父林立煌,以种田为业,兼做木匠。他8岁上学,勤读苦学,17岁于尤溪县立初级中学毕业。随后,他先后受本县惠政、丁地小学聘为教员。丁地小学停办后他便回家办私塾,招收10多名学生进行教读。 上云村...[详细]
林遂,字元成,号石壁,安东乡传胪(今长春镇传胪村)人,生卒年月不详。 明正德九年(1514年)登进士,任南京大理寺评事。以审案公平,微服私访,平反冤案闻名,升左寺副。嘉靖初年(1522年),上疏提出“恒敬心、远邪佞、容戆直、公是非、重守令、择风宪、谨刑罚、修武备、革弊俗”等九项建议,得到赞扬...[详细]
林素园(1890~1967) 林素园,字放庵,祖籍长乐。清光绪十六年(1890)生于福州台江苍霞洲荔枝下的书香门第,民国元年(1912)毕业于福建师范学堂。民国4年赴日本留学。回国后任北平大学教授,并与高一涵、沈钧儒等创办《自治周刊》。不久,客居洛阳,被聘为直鲁豫巡阅使署秘书。民国18年,任...[详细]
林泰曾(1851—1894.11.16),字凯仕,祖父林霈霖,系林则徐胞弟孙子,故林泰曾称福建船政大臣、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为姑丈。1867年考入福建船政学堂,学习船舶驾驶。1871年毕业,上建威号练习船游历各地,1874年任建威号大副。次年随福建船政学堂总教习日意格赴欧游历,入英国海军实习,曾于...[详细]
林泰曾 (1852~1894年) 字凯仕,侯官县(今鼓楼区)人。清同治六年(1867年)考入福建船政后学堂,学习航海驾驶。同治十年(1871年),上“建威”号练船实习;同治十三年(1874年),赴台湾后山测量港口航道。同年冬,调任“建威”练船大副。光绪元年(1875年),赏都司衔,派赴欧...[详细]
林腾蛟(1517~1560年),字士才,号三泉,永安贡川人。生于明朝正德十二年(1517年)。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选入太学,学业优异。嘉靖二十六年考中进士,出任广东新会县知县。他革除苛政,除暴安民,使原来很乱的新会县得到大治。后因母亲病逝回乡守孝,临行时,新会县民数千人送行百里。守孝期满...[详细]
林天录,南平县(今南平市)樟湖坂溪口村人,生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祖辈渔民,自幼在船上生长,未进过学堂。稍长,继承父业,撑船为生。他长期生活江上,对闽江河流情况了如指掌。闽江上游河床浅,暗礁多,水流湍急。三都口至双坑村的河道最为复杂,河床形似秤钩,俗称“秤钩湾(滩)”,明石暗礁毗连,且落...[详细]
林烃(1540~1616年) 林烃,字贞耀,号仲山,闽县林浦乡(今福州郊区城门镇林浦村)人,林庭机次子,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生。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林烃成进士,授刑部主事,升员外郎。隆庆初年(1567年)改南京兵部郎中,第二年转库部郎,署武选,废“烙马法”,为商人所拥戴。...[详细]
林庭机(1511~1587年) 林庭机,字利仁,号肖泉,闽县林浦乡(今福州郊区城门镇林浦村)人,明正德六年(1511年)生。林庭机为南京兵部尚书林瀚幼子。其时林瀚为南京兵部参赞机务,因命名其子曰:“机”。 嘉靖十四年(1535年),庭机成进士。皇帝御文华殿,以诗论试选,入读中秘书。第二年...[详细]
林廷群(1919~1980年),闽侯县人。14岁入“沈绍安兰记”漆器店学艺。民国28年(1939年)出师,后在家制作漆器。1954年,成为西湖脱胎漆器研究小组成员。制作“南瓜盒”、“十种图案瓶”等作品参加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并获奖。翌年,在第二脱胎漆器厂当技工,擅长地底工艺。1956年,创作“脱胎瓜...[详细]
林廷选(1450~1526) 林廷选,字舜举,号竹田翁,竹田人。明成化十七年(1481)进士,任苏州推官。苏州位处要冲,商贾舟车云集,诉讼案件很多。林廷选到任后,妥善处理各种案件。陆士能因被诬误杀人命,长期关在狱中,经廷选详细审案,冤屈辩白,释放回家。属县有个叫邓珙的连年告发人犯罪,以致数百...[详细]
林廷玉 字粹夫,侯官县人,家住华林坊。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进士。次年,助办楚襄王妃葬事,授吏部给事中。弘治六年(1493年),升左给事中,任上提出“保治”十箴:务学勤政、畏天爱民、亲贤、远邪、容言、纳谏、公赏罚、革奢侈、重名义、斥邪说等。弘治十一年(1498年),又升都给事中。弘治十二...[详细]
林推迁(1864~1923年),字宝善,海澄县海沧(今属厦门市杏林区)人。少时家贫,年轻时南渡马来亚,勤奋自学,通晓华文、英文和巫文。初操舟业,以勤俭达小康。改为经营航运后,在马来半岛东海岸的丁加奴和新加坡之间转运货物。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自创瑞兴盛轮船局,购置多艘轮船,开辟新航线。同...[详细]
林旺高(1903~1968年) 林旺高,今汤川乡溪滨村人,出身贫农。1950年8月初,尤溪县第四区武装工作队进驻香湖并到溪滨乡组织农会。林旺高配合工作队发动群众,参加围剿土匪,组织自卫队,在他带动下,有129位农民组成了乡农会,他被推选为农会主席。 嗣后,中国共产党汤川区委员会在溪滨乡组...[详细]
林伟(1914—1979年),又名林维诚,武平县陈坑(今武东乡)川坊人,民国3年(1914年)8月生。民国20年秋,参加红军武平游击支队,编入武平独立二团,不久又编为红十二军三十五师一○五团,林伟多才多艺,工作积极,任宣传队队长。民国21年,调任红一军团三师司令部参谋处书记、译电员,随部队...[详细]
林维邦(1901~1951年) 林维邦,原名林以文,别名林士木,生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二月初八,大田县谢洋乡草垅崎人。先后任民军小首领、大田县民团营长、宁洋县知事、漳平县县长、福建省政府咨议员。解放前夕,任宁洋县游击大队大队长、宁洋县维持会主席等职。 林维邦青年时期,适逢军阀混...[详细]
林维海,清光绪八年(1882年)出生于屏南县路下村。少年时读过私塾,青年时务农。民国11年(1922年)出国到砂罗越诗巫垦荒种菜、种橡胶。 维海好解人之难。凡初到砂罗越的乡亲求助于他,均热情接待,或为之介绍工作。他踊跃参加“诗巫救国抗日赈济会”,任职员。除乐缴定额赈济金外,凡爱国团体临时劝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