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粦传(1924~1966) 黄粦传,艺名黄仪,广东大埔人。童年时受过当地民间音乐、戏剧的熏陶。12岁小学毕业后即进湖寮同艺国乐社学演汉剧,先后师从李祝三、詹欣、郭维政,年余即学会了《上天台》、《辕门斩子》、《韩文公走雪》、《百里奚认妻》等老生重头戏的唱腔。民国27年(1938)14岁参加梅...[详细]
傅孙焕(1924~1948) 傅孙焕,别名马一峰,化名德文,民国13年(1924)11月生于仓前山菜园山的一个贫民家中。自幼过继给叔叔傅存霖为子,由存霖抚养。 民国26年,孙焕考入英华中学,翌年,学校迁往顺昌洋口镇。尽管学习生活环境艰难,孙焕仍刻苦学习,成绩优秀。民国30年,福州被日军侵...[详细]
陈泗东(1924~1994年),字延颖,号幸园,曾用笔名史彤、思桐,泉州平水庙人,民国13年(1924年)生。父亲陈砥修,字仲瑾,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举人。 陈泗东5岁入学。民国27年在私立泉州中学校(今泉州六中)初中毕业,进培元中学高中部;民国30年春进福建省立长汀中学,民国31年秋...[详细]
姚公铭(1924~1945),字戊天。盐城市亭湖区伍佑镇人。烈士。民国27年(1938年)4月,日军侵占伍佑,姚随母避居东乡。他的床头挂有“生而何欢,死而何惧”、“大丈夫有志事竟成”等条幅,借以勉励自己。民国30年秋,盐东县敌工部争取了住在他家的汪伪三十三师副官邓某,并发展他为情报员。民国34年...[详细]
武育民(1924~1963年),祖籍洛阳武家屯。幼年从艺。1944年日军进犯中原,他到陕西宝鸡、汉中一带演出。1952年转入渑池县普及曲剧团,先任剧务股长,后任副团长兼导演。他人缘好,戏路宽。时剧团新创,人手不足,行当不全,他能导能演,缺啥补啥,演啥像啥。 他最拿手的是须生戏。在《二...[详细]
吴桂林(1924~1945),句容东昌乡桥东人。出身农民。1939年3月参加句容县东北区 民众抗敌自卫团,后改编为新四军新三团。1940年2月,部队奉命转移到丹、金、武地区, 打击日伪清乡活动。1941年春,新三团与长滆人民抗敌自卫团合编为新四军第六师十六 旅四十七团,吴由班长升为排长。194...[详细]
王子元(1924—1983) 岐山县益店乡人,1950年在岐山县任教,后入陕西省师专进修体育,1954年毕业后在宝鸡县虢镇、坪头、石羊庙等中学任教。1975年调岐山县体委任教练员。 王子元技术全面,素质好,事业心强。他在虢镇中学任教期间,一面认真授课,一面积极抓业余训练工...[详细]
王云海(1924.10~2000.10),江苏省沛县人。1949年参加工作后,在平原省师范学院历史系任教。1955年8月随院系调整来开封市,在河南大学历史系任教。为河南大学教授,任宋代研究中心主任。是河南大学第一届学科带头人、中国古代史宋史方向研究生导师,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长期讲授专科、本科、...[详细]
王孝和(1924~1948),浙江鄞县人,生于上海。出身于工人家庭。民国27(1938)年在上海励志英文专科学校学习,结识中共地下党员许统权,参加读书会,读了《红星照耀着中国》等进步书刊,使他懂得中国的希望所在。民国30年5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年仅17岁。年底,投考邮局和上海电力公司,两处都被录...[详细]
王金桃(1924~1978年) 王金桃,光明镇人。幼时爱听故事,凡镇上有说书,不管刮风下雨,每晚必到,站在窗台下或门板上旁听,回家路上边走边练,数年后竟初步学会了说表技艺。16岁拜东乡李进飞为师,正式习艺。满师后入赘到庄行姚泾。又拜西乡秦昌其为师,继续求艺。民国36年满师后,技艺...[详细]
王恩厚(1924~1998.4) ,河北省滦南县人。民国32年(194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河北省滦南县十二村支部书记、滦南县工商所所长,广西省监察厅监察处副处长,中共广西区委组织部组织处长。1965年7月,任中共南宁市委副书记。1975年3月,任中共梧州市委书记、 市革委会主任、市...[详细]
唐喜成(1924~1993),河南省尉氏县人。10岁投长葛县万乐社科班学戏,未出科就在观众中赢得了"一拿三"(指旦角、生角、花脸)"响八县"称号。1956年参加河南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荣获演员一等奖。1958年和1959年,两次为毛泽东主席和中共中央郑州会议演出。他是河南最杰出的"二本腔"演员...[详细]
孙波(1924~1997.1),又名孙成福。山东年午县人。初中文化。民国34年(1945年)9月,任熊岳城公安分局局长,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35年在东北海防战斗中立功并获银质奖章一枚。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一军一五四师侦察参谋等职。1950年后,任桂平县-局长,玉林地区公安处科长。1954年...[详细]
史汀(1924—1949) 又名宗棠,小名同举,临潼县西泉乡椿树村人。14岁考入省立西安第二中学。民国26年(1937)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翌年,因日军空袭,西安二中迁汉中。他决心奔赴抗日前线,遂毅然终止学业启程去陕甘宁边区,途经咸阳被截送西安劳动集中营,两个月后逃出,重踏征...[详细]
沈福全(1924~1976年) 吴淞乡陈巷村人,中共党员。早年父母双亡,16岁进吴淞永安二厂做工,4年后被解雇,以卖豆芽为业,兼种少量土地。解放后,土改中分到了土地,翻身感促使他专心务农。1951年,响应毛主席组织起来、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号召,带头组织“沈福全互助组”。1953年办起吴淞区第一...[详细]
任秀兰(1924~1971年),女,武陟县木栾店人。1938年7月参加革命,193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她出生在木栾店花店街贫苦家庭。上学期间刻苦努力、成绩优秀。1938年在全国人民奋起抗日的爱国浪潮影响下,15岁就参加了八路军太行南区游击队,后被送到华北干部训练班学政治、学军事,学习期满分配到晋...[详细]
钱文湘(1924~1949,原名王大建,浙江嵊县人,浙江省立慈溪师范毕业,哥哥王大芬系新四军浙东三五支队排长,他去寻找未着,即在家种田。民国33年(1944年)2月曾在嵊县县政府当文书,民国34年去嵊县自卫队当文书,民国35年为逃避抽壮丁而改名钱文湘,考取上海市 局警员训练班,民国36年初在蓬莱...[详细]
马正贵(1924—1948),姚桥乡钱家埭人。幼读私塾数年,家贫辍学务农。其父马国坤,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伏元乡小沙党支部书记。民国33年(1944)秋,马在其父影响下参加县警卫营,同年加入共产党。新四军北撤时,留守江南,为镇江县武工队员。时活动地区虽离家很近,但4年中仅探家3次。...[详细]
马水泉(1924~1989),河南省尉氏县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 他5岁上学,七八岁以后,一面学习,一面帮助家里做些割草、放牛等力所能及的劳动,考上新郑中学后,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 1937年抗战开始后,马水泉看到日军在平汉线上烧、杀、奸、淫的暴行,激起了他打日军保家乡的民族热情,毅然投...[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