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河南省> 开封市> 尉氏人物

马水泉

[公元1924年-1989年]

马水泉为[公元1924年-1989年]

  马水泉(1924~1989),河南省尉氏县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
  他5岁上学,七八岁以后,一面学习,一面帮助家里做些割草、放牛等力所能及的劳动,考上新郑中学后,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
  1937年抗战开始后,马水泉看到日军在平汉线上烧、杀、奸、淫的暴行,激起了他打日军保家乡的民族热情,毅然投入抗日斗争。193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秋,在国民党第一-0时,党组织为保存力量,于1940年1月,介绍马水泉和刘廷良、石战岗等11人冲破国民党的层层-,徒步到安徽省涡阳县参加新四军,后分配到抗日军政大学四分校学习。同年5月,马水泉调到新四军六支队电台学习报务。他刻苦努力,6个月学习结业就能单独工作,其间曾参加保卫豫皖苏边区的"六一"战斗。1941年皖南事变后,六支队改编为新四军四师,马水泉在师政治部拂晓报社抄收重要新闻。1942年,日军对根据地实行大规模扫荡,当新四军突围到洪泽湖西岸半城(现在的泗洪县城)时,马水泉奉命带通讯员到城边一小村摸敌情,走到一个有亮光的门口,被正要睡觉的敌人发现,他机智地靠近黑暗处,大声喊"缴枪不杀,举起手来!"敌人惊慌失措,乖乖地把手举起来,通讯员迅速地走进屋里缴了敌人的全部0。1943年马水泉调四师十一旅任流动电台台长,经常随三十一、三十二团外出执行任务,并随三十一团参加张大路战斗。开辟了泗(安徽泗县)灵(安徽灵璧)睢(江苏睢宁县)根据地。1944年,党中央为挽救中原危局,恢复豫皖苏根据地,令新四军西进,马水泉随十一旅由皖东北西进津浦路,参加了小朱庄战斗。日本投降后,马水泉先后任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部电台区队报务主任,陇海支队司令部电台台长,参加了全国解放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水泉主要从事国防科研工作。1955年授衔少校。1959年张家口电讯工程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国防科委第二十试验训练基地,任第五大队大队长。他组织干部战士学习导弹测量技术理论,为后来的试验、训练、熟练操作、排除故障,完成任务打下基础。1960年他任第一测量站站长、党委副书记,和同志们一起完成由苏联进口元件、中国总装的(1059)导弹一二三试验内外弹道的测量任务,同年晋升为中校。1961年完成了元器件全部是中国自己仿造总装的(1059)导弹测量任务。1962年完成了中国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的东风一号导弹的测量试验。1963年,他任第二十试验训练基地甲区第一综合试验站站长。他组织全站干部战士苦练技术,胜利地完成了中国自己研制的东风2号第一发导弹的试验。1964年晋升为上校。同年8月调国防科委四局任处长,主抓无线电外弹道测量设备的研制、中国第一套卫星跟踪设备的研制、远洋船队的测量设备的研制试验以及福建厦门对金门、马祖宣传广播大喇叭的研制试验。1975年调国防科委(718)工程指挥部任副指挥。1987年调第二十三试验训练基地任副参谋长,主抓基地的组建和远洋船(远洋号)的安装试验,全船的联调校风试验训练,为中国洲际导弹的试验、太平洋航区的测量和弹头落点的定位做出贡献。1989年去世。
  
同年(公元1924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89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