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舒(1884—1948),字澄志,号明止,又名元熙,缙云壶镇人。1902 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入龙华会。次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光绪三十一年入光复会,与竺绍康、王金发、夏超等在壶镇商讨革命活动,在丽水组建利用织布公司、上海开天宝客栈作为革命活动基地联络会党。 光绪三十三年,在缙云县组织武装...[详细]
张贞(1884-1963),原名善兴,字干之、浩然,福建省诏安县四都东峤村人。中华民国陆军上将。 清光绪十年(1884)1月12日生。其父经营糖业。张贞7岁入私塾读书,18岁应县试不第,后入丹诏小学堂高级班就读。 宣统二年(1910),考入漳州府中学堂,改名张贞,字干之,并加入同...[详细]
章启贤,字畸人,东城社兴人,清光绪十年(1884)生。6岁读私塾,12岁因病致残,双腿蜷曲不能直立,行走时一手撑一短木棍,一手拖一张小凳,蹲着缓缓向前移动。 启贤成年后,以行医、看相为生。他目睹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认为要提高妇女地位,必先从提高妇女文化入手,于民国元年(1912)利用章姓公房...[详细]
张鸿远 (1884--1947),族名张步朝,字飞生,洵阳县大河南张家院人。幼时家境贫寒,父以卖豆芽为生。清朝末年就读于县立高等小学堂,毕业后考入陕西陆军小学堂,后被保送入保定陆军部陆军速成学堂。结业回陕,入陕西陆军任下级军官。1911年10月陕西新军起义后,任营长、南路游击司令等职。作战勇...[详细]
张鸿恩(1884~1953),字天赐,又字行人,琯溪后巷村人。父寒绍,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为人忠厚淳朴,乐善好施。家庭的熏陶和教养,使鸿恩成为一个忠厚朴实、生活严谨且勤于任事的人。 清光绪三十年(1904),鸿恩毕业于鼓浪屿寻源书院后,曾在南安、平和等地任小学教员,民国9年起,一直任私立育英...[详细]
张成仁(1884—1967),定边樊学乡马坊掌村人。青年时家贫,只有30垧(每垧3亩)山地,因缺乏耕畜,每年只能种10余垧,勉强维持全家5口人的生活。 民国17年(1928)岁荒大饥,张成仁拖儿携女逃荒前往吴忠堡,贩煤炭度日。灾荒过后返回原籍。在官绅、兵匪、灾荒、捐税、疾病的困扰下,张在无意...[详细]
曾广甫(1884~1990) 女,大道河镇东坪人。农民出身,一生勤劳。16岁结婚,生育子女16个,膝下四代51人。1967年佯死,穿好寿衣,入棺两小时后又活过来。1986~1987年,重新长出满头银发和满腔新牙。她年逾百岁,穿衣、穿鞋、洗衣、大小便皆能自理,不咳嗽,不吐痰,每顿能吃一小碗饭,...[详细]
于珍 (1884-1959),字济川。辽宁省铁岭县人。清末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八期步兵科,1911年5月毕业回国,任陆军步兵中校。1914年任奉天陆军补习学堂监督,后改任洮辽镇守使副官,颇受吴俊升赏识。累迁至陆军第二十九师参谋长,黑龙江督军参谋长,奉军第二补充旅旅长,奉天省警务长兼保甲所总...[详细]
俞鸿冠(1884~1959年) 俞鸿冠,字幼卿,外号“缺手”。清光绪十年(1884年)生于福州台江中选路三元桥的裁缝家庭。鸿冠3岁丧母,家贫不能上学。14岁到鼓楼前的□粿店当学徒。17岁在港头的禅臣洋行锯木厂做工。19岁因右臂下截被锯片锯断,外国人见他老实忠厚,就让看守厂门。该厂门面临闽江,...[详细]
于鹤九 (1884~1920),字鸣皋,善花村人,后居方里镇。辛亥革命前夕,他与于右任、井勿幕等革命党人开展陕西工作,曾任靖国军总司令部参议、第三路参谋,主办靖国军《战事日刊》。1919年为故乡教育奔走,设立师范传习所,慷慨捐银500两创立方里模范高小。主持召开全县小 合运动会,并引进《国文》等...[详细]
余诚(1884─1910),又名仲勉、淑潢,字简斋,号思父,张家畈人。1902年县试名列前茅,次年中副贡,就读于武汉。1904年留学日本。1905年秋,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孙中山派其主持湖北盟务。后回武汉与刘静庵合作以“日知会”会址为活动基地,发展同盟会员,并深入黄冈、麻城等地倡导改良教育,发...[详细]
尹昌衡(1884—1953),原名昌仪,字硕权,号太昭,别号止园,四川彭县(今彭州市)升平镇人。曾任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总教习(相当于校长)、四川军政府军政部长。1911年12月22日凌晨,尹昌衡调集2000余人生擒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并在成都皇城坝公审赵尔丰,当众尽斥其罪,并令部下将赵尔丰当场诛于...[详细]
叶举(1884~1934) 叶举,字若卿,广东惠阳人。将弁学堂第一期毕业生。清宣统元年(1909)任广东黄埔陆军学堂及法政学堂教习、学兵营督队官。宣统三年参与组织广东北伐军,任广东陆军第三混成协参谋长。民国元年(1912)2月任广东陆军第一旅旅长。民国2年龙济光奉袁世凯之命由梧州入粤镇压“二...[详细]
杨叔吉(1884~1966)名鹤庆,字叔吉。陕西华州(今陕西华县)人。早年曾就学于临潼雨金两等小学堂。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考入三原宏道学堂,经同学李天佐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他密购《革命军》《民报》等宣传反清革命思想的书刊与同学阅读,又倡议组织学生自治会。该校监督胡均为此威胁、打击进步学...[详细]
杨山光(1884~1947年),名岳,字仲觐,泉州北郊印塘里石塘村(今属北峰镇)人,清光绪十年(1884年)生。杨山光13岁应府县童子试,以默写忆经入学为秀才。父亡,到厦门建兴钱庄陈子挺家当家庭教师。不久,考上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毕业后,进日本明治大学专攻法律,加入兴中会,后转入同盟会。...[详细]
杨坤如(1884~1936) 杨坤如,字达波,广东博罗汝湖镇(今惠州市惠城区)人。出身于绿林,桂系踞粤时曾任警卫军第五营营长。民国7年(1918)援闽粤军开赴潮汕,杨率部加入,编为第二十一营,仍任营长。6月,参加援闽战役。民国9年8月,援闽粤军回师广东,驱逐桂系,杨部编入中路军,在枫朗、高陂...[详细]
杨楷 (1884-1949),字墨宣。奉天铁岭县人。1913年继任《远东报》主笔。曾毕业于奉天实业中学。时任教双城工商中学。据报载:他应聘《远东报》时,双方曾约定,"凡于俄国有利于中国有害者,随意编入"。他公开表示:绝不"发丧心蔑理之伦,拨弄我国是非;作狂犬主之言,侵害我国权利"。他主笔8...[详细]
吴泰 (1884-1911),山东省章丘县人。少年丧母,跟随父亲以开设铁匠炉打铁为生。1899年,中东铁路工程局派人到山东招工,他应招来到绥芬河做工。不久,被派到俄国修筑乌苏里铁路,后人海参崴铁路工厂做工。1905年10月。因同俄国工人一起参加大-被开除,随即来到哈尔滨,入三十六棚总工厂机...[详细]
吴思豫(1884—1958)。字立凡,嘉兴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人杭州浙江武备学堂。三十一年考取日本振武学校,次年在东京谒见孙中山,加入同盟会。三十三年夏毕业,列优等第一名。暑假回国省亲,适逢徐锡麟、秋瑾遇难,清政府搜捕革命党人,即潜经上海返日本东京振武学校补习。同年12月1日进东京青...[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