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维海,清光绪八年(1882年)出生于屏南县路下村。少年时读过私塾,青年时务农。民国11年(1922年)出国到砂罗越诗巫垦荒种菜、种橡胶。 维海好解人之难。凡初到砂罗越的乡亲求助于他,均热情接待,或为之介绍工作。他踊跃参加“诗巫救国抗日赈济会”,任职员。除乐缴定额赈济金外,凡爱国团体临时劝募...[详细]
林上楠(1882~1952年),字汉琴,仙师乡赤竹坪人。生于书香之家,14岁中秀才,以后补“优廪生”,任县教学官。又东渡留学,获日本明治大学法学士,同时加入同盟会参加革命活动。学成返梓,任县劝学所教导。民国2年(1913年)~9年(1920年),先后任福建省议会议员,永定县教育局长、广西都安县知...[详细]
廖定三(1882~1922),原名正全,又名华鼎,平利县龙门乡龙门村人。 他自幼“才气纵横”,抱负远大,不甘在穷乡辟壤蜗居苟且,一心寻觅报国之门,遂去武汉求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孙中山、黄兴发起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确定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廖定三接...[详细]
来伟良,1882年出生于萧山长河头,1967年病逝于杭州,终年85岁。浙江武备学堂及浙江炮工学院将校科毕业。光复会会员、同盟会会员。1908—1909年,任清军浙江陆军混成旅工程营左队队官,旋升充该营管带,后受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影响,毅然参加辛亥革命。1911年11月4日午夜12时,他率领工程...[详细]
景梅九(1882~1961)名定成,字梅九,笔名老梅、灭奴又一人,晚号无碍居士。山西安邑城关(今属山西运城市盐湖区)人。七岁入私塾,十岁通“五经”,13岁与其父同年入泮。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到太原,就读于晋阳书院、山西大学堂西斋。二十七年(1901),清廷令山西优选五名学子入刚成立的京师大...[详细]
蒋百里(1882年-1938年),民国时期著名军事学家,与广东李浴日、云南杨杰同为中国军事学巨擘,驰名海内外。 晚清浙江杭州府海宁州硖石镇人。以字行,晚号澹宁,笔名飞生、余一。名字出自《周易·震卦》“震惊百里”。祖父蒋光煦(号沐公)是著名的藏书家、刻书家,建“别下斋”藏书楼一座,贮书10万册...[详细]
胡蕴章(1882—1948年),字仁甫,男,长武县进贤区(今相公乡胡家河村)人。身材壮实,个头稍矮。紫红脸膛,络腮胡须,长发散披肩头,好吸旱烟,烟锅从不离手。虽目不识丁,却有胆识,敢想敢作,乐于助人,好为乡亲排难解纷,深受爱戴,乡民亲切地称其为“胡大人”。 民国初年遭受干旱,胡蕴章眼看着渠水...[详细]
胡文虎(1882~1954年),永定下洋中川村人,清光绪八年(1882年〕出生于缅甸仰光。10岁回中川读书,4年后返回仰光,在其父胡子钦开设的永安堂药行里一边学习经商,一边钻研医药典籍。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夏,父亲去世,文虎和胞弟文豹共同继承父业。为了谋求药业的革新与发展,文虎赴泰国、日本...[详细]
黄省三(1882~1965) 黄省三,名思省,广东番禺人。幼时随父习医,17岁学成,行医故里。清宣统元年(1909)迁居广州南关西横街,设“黄崇本堂”医寓,诊务极旺。民国13年(1924)赴港,在跑马地礼顿山道继续执业,驰名省港澳。 建国后,他向往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建设,应广东省人民政府...[详细]
何成濬(1882—1961),字雪竹,湖北随州人,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湖北省省长,人称小孟尝和湖北大家长,被誉为天才的说客和杂牌军的领袖。 早年追随黄兴,黄兴去世后随孙中山和蒋介石,在北伐和中原大战中活跃一时。因西安事变棋错一步而受到冷遇。抗战开始后却被任命为执法总监。抗日战争胜利后以后任湖北...[详细]
郝栋臣(1882~1957) 号悟真,又称完白山人,原籍安徽省阜阳县。曾在冯玉祥部第一军第七师任骑兵团团长,1932年携妻随军驻安康。因厌军阀混战,去戎为民,定居安康。其妻早亡,爱女夭折,收养一义子为嗣,留于祖父母膝下,再度只身来安,寄寓南马道、道院巷、当铺巷等处,资墨宝以养生。郝悟真喜小饮...[详细]
郭则澐 (1882~1946年) 字蛰云、养云、养洪,号啸麓,别号孑庵,侯官人。生于浙江台山龙顾山试院。为礼部侍郎郭曾长子,“红学”家俞平伯胞姐夫。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进士,授庶吉士、武英殿协修。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不久回国,任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二...[详细]
高春泽(1882~1958年),法名达仁,广东兴宁县人。童年时,出家受戒为僧,曾云游四方,足迹遍及国内名山大川、古刹圣地。远涉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亚参禅学道。先后拜16位高僧为师。在弘扬佛法之余,从师苦学成医,尤擅长风伤移轮接骨,精治内、妇科及疑难杂症,到处-治病。后因途经惠安县与患者高某...[详细]
范景海,曾用名花姜、郑子恩,清光绪八年(1882年)生于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粗通文墨,后携家逃荒至珠河县侯林乡山区,开荒种田谋生。 伪大同2年(1933年)秋,抗日民族英雄赵尚志率珠河反日游击队到侯林乡开展抗日斗争。游击队缴了 地主和汉奸的 之后,召开群众大会。当时,由于群众对共产党和游击...[详细]
陈仲赫(1882~1931年),字希周,同安阳翟人。 仲赫家庭小康,童年就读私塾。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南渡缅甸仰光习商。光绪二十九年,庄银安、徐赞周等人创办中华义学和益商夜校,聘仲赫为教习。仲赫与同盟会员秦力山交好,思想激进,对康有为保皇主张不屑一顾,倾心于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光绪三十...[详细]
成殿超(1882~1951) 原名典朝,派名国班,白河县磨子坪乡火石沟人。幼时家贫,勤奋好学,光绪三十年(1904)其父卖掉1石2斗稞地,助其应试,中“秀才”(此为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一时赋闲,在家设馆教书数年。民国初年,在挚友柴守纯和钱爱榘的引荐下,到知县孙麟阁属下供职,后任白河县财政局长...[详细]
陈伯平(1882~1907))近代民主革命者。原名师礼,改名渊,字墨峰。别号白萍生、光复子。浙江绍兴平水人,生于福州。先后入福建武备学堂、绍兴大通师范学堂,并赴日本,学习巡警课程,1906年回国,协助秋瑾组办《中国女报》,1907年到安庆与徐锡麟一起发动起义,率巡警学堂学生攻占军械局,在与清军作...[详细]
曹印侯(1882~1913)名树勋,字印侯,亦作寅侯、音吼。陕西临潼人。因家境贫寒,少年失学。但他思维聪敏,计算快捷、准确,为人坦诚,深受乡亲敬爱。光绪二十八年(1902)20岁时,自悔失学之苦,毅然投本县包海涵受业,勤学钻研,从不懈怠,文笔奔放不羁,令人叹服。三十年(1904)转入横渠书院就...[详细]
曹富举(1882—1961年),乳名祥娃,男,长武县洪家乡曹公村人。幼时家贫,只读过两年私塾。青年时,学阴阳,后发愤自学中医药理。一面虚心向老中医求教,一面广采民间土法验方。开始行医时,自记病历医案,反复琢磨,积累临床经验,医术不断提高。他坚持自采草药,配制丸散成药。用于病人既方便省事,又花钱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