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辽宁省> 鞍山市> 岫岩人物

范景海

[公元1882年-1953年]

范景海为[公元1882年-1953年]

  范景海,曾用名花姜、郑子恩,清光绪八年(1882年)生于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粗通文墨,后携家逃荒至珠河县侯林乡山区,开荒种田谋生。
  伪大同2年(1933年)秋,抗日民族英雄赵尚志率珠河反日游击队到侯林乡开展抗日斗争。游击队缴了 地主和汉奸的 之后,召开群众大会。当时,由于群众对共产党和游击队缺乏了解,一开始谁也不敢出头露面,后来范景海挺身而出,带领游击队向群众进行抗日宣传,帮助游击队把群众组织起来。中共珠河县委即把范景海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继派工作队来这里开辟新区。范景海进步很快,不久就参加了抗日救国会,成了铁北区积极活跃的反日“工作”,侯林乡也成了“红地盘”的骨干地区。
  伪康德元年(1934年)7月,经在珠河巡视工作的中共满洲省委秘书长冯仲云介绍,范景海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担任候林乡党支部书记。嗣后,在李秋岳、赵一曼先后任铁北区委书记的时候,他都任区委宣传部长。后来,珠河中心县委把根据地工作由候林乡向铁北的亮珠河、黑龙宫、秋皮屯等地扩展时,范景海一直工作在最前线。他的足迹遍及铁北各地,他发动群众,建立各种抗日组织。他们的标语,传单经常出现在铁路各站,特别是乌吉密和县城。他的化名“花姜”(谐"花匠"的音,他小时学过花匠手艺)远近皆知
  1935年夏秋两季,日伪连续对珠河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讨伐",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在异常严峻的形势下,范景海一直与县委领导一起坚持斗争。按着县委的安排,他把家迁移到三股流一带,作为县委的秘密接头地点。因此,他的家就成了敌人追寻的目标,不得不经常迁移。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开辟新区,珠河中心县委决定把一部分干部转移到方正、延寿、苇河等地。于是,1936年夏,范景海被派到方正,担任县委宣传委员。他先后落脚在宋德井子、李家菜园子、八家子、谭先井子、丰裕井子等地,化名郑子恩,与县委其他领导人一起,废寝忘食地开展工作,很快就在全县各地建立8个区委会、23个抗日救国会,以及妇女反日会,农民自卫队等抗日群众组织,并经常组织群众给活动在方正地区的抗联三军二师、一师做服装、送粮食、运弹药,动员大批青年参加抗联部队。他经常去二师师部与位于金高丽沟岭东的少年连驻地开会、送东西,或看望战士们。
  1938年秋,因叛徒出卖,范景海被伪会发恒 署逮捕,后押至伪方正县警务科。他备受酷刑,昏死十三、四次,始终坚贞不屈。日伪当局将他押至伪牡丹江最高法院,又多次对他施以酷刑,他仍拒不招供。伪法院判他7年徒刑,押至吉林监狱。
  1945年8月,在日本侵略者的法西斯统治即将崩溃之际,范景海与狱中难友越狱成功,回到方正县,这时,他已是63岁的老人了。他赶到谭家屯的家里时,9口人病了3口。家人需要照顾,他自己也需要将养一下备受摧残的身体。但他却置这一切于不顾,第二天就走村串户,开始革命工作,为建立人民武装、保卫胜利果实、维持地方秩序,做出了重要贡献。1946年春,他步行200多里赶到宾县,把方正县的党组织、群众工作和农民武装等情况,详细地向东北局做了汇报,东北局书记陈云称赞说。"郑同志是个好同志"。后来,他担任了县副参议长、县中苏友好协会会长职务。范景海不以功臣自居,积极带头发展生产,支援解放战争。1948、1949两年,他连续当选为县、省劳动模范。抗美援朝时,他把自己积蓄的100万元钱捐献给国家,支援志愿军。1950年,他当选为老根据地赴京参加国庆观礼代表,见到了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范景海性格开朗乐观,似乎从没有苦恼的时候。他很善于唱歌,走到哪里就唱到哪里。艰苦斗争的岁月里他唱,胜利之后他更唱,年轻时他唱,年老时他也唱。无论他出现在哪里,身边总是围绕着一群人听他唱歌或讲故事。他是一个深得群众喜爱的革命宣传员。
  1953年,范景海病逝于哈尔滨市,葬于革命烈士基地,终年71岁。
同年(公元1882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53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