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息任,1954年出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县庙岭镇秧塘村。 在农村长大的杨息任从小就很懂事,他不仅会熟练地干各种农活,而且还很有志向,积极要求上进。16岁那年,他毅然加入了民兵组织,成为大队的武装民兵。那时,一个浑名叫七二的-犯,释放回队不久,经常偷生产队的东西。为了提防他,早谷上场后,民兵排...[详细]
杨建章 (1955-1979) 云南省永平县龙门乡人,男,白族,24岁,1975年1月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35264部队通讯-士,197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杨建章入伍后,工作积极,成绩突出,多次受奖,并立过三等功1次,战前两次树为团的“学雷锋标兵”。1979年3月4日下午,在中越边境自卫...[详细]
杨光龙,1959年出生在云南省麻栗坡县阴山脚的茅山村。他从小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上学读书,他是个奋发上进的好学生;回乡劳动,群众夸他是个好社员;在民兵组织里,他是个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刻苦学习军事技术的好民兵。 1978年7月,随着中越边境斗争形势的变化,上级决定在长田建立一个民兵哨...[详细]
许宗崇 (1951~1979),1951年出生于广西德保县。壮族。基干民兵。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参加民兵担架营支前。 1979年2月29日清晨,大炮轰鸣,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在一条两山相距200米的狭长地带里,正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战斗。 林弹雨中,许宗崇背着一个伤员猫着腰稳健疾跑,敏...[详细]
徐泽贵,1954年6月出生在四川省云阳县清水乡一个农民家庭。很小时父亲就病逝了。兄弟姊妹多,11岁时他就同母亲一起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 1976年3月,徐泽贵应征入伍。在部队他干一行爱一行,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叫他当机枪手,他勤学苦练,很快掌握了射击技术;叫他当炊事员,他刻苦钻研烹调技术,种...[详细]
许谷芬(1919~1979年),号国勋,泉州连理巷人,民国8年(1919年)1月生。家境清寒,2岁时丧父,一家四口全靠母亲做工维持生活。 许谷芬在晦鸣中学(今泉州七中)毕业后,民国26年到晋江县祥芝小学当教员,后考入福建省立义务教育师范学校。毕业后任晋江县朝阳民众学校校长和晋江县私立玉浦小学...[详细]
邢超川(1953~1979年),西洋镇福庄村人,1953年出生于贫苦家庭。父亲是复员军人。母亲是土改积极分子,1952年入党的第一批女党员之一,她经常教育邢超川“要听毛主席的话,走共产党的路。”幼年的邢超川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熏陶。 邢超川小学毕业后,到西洋中学只读了一年书,“文革”开始,学校...[详细]
吴子复(1899~1979) 吴子复,名琬,字子复,号伏叟,世以字行,广东四会人,生于广州。斋室名有野意楼、怀冰堂、麝瓶斋等。 吴自幼喜好艺术,尤喜书画。青年时代曾与郑可、李桦、余听亚、伍千里等组成“青年艺术社”。所作油画色彩强烈、笔触粗犷,风格近于“野兽派”。30年代中期执教于广州美术...[详细]
吴勇 (1958-1979) 四川省绵阳县人,男,21岁,1977年1月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35230部队,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中共党员。1979年2月23日,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攻打维金北侧280高地的战斗中,吴勇所在班为连的预备队。在担任主攻任务的3排前进受阻后,他和全班同志主动向连里...[详细]
吴耀宗(1893~1979) 吴耀宗,广东顺德人,出生于广州市商人家庭。父亲吴逢敬以经营木材为业。少年时在广州育才学校读书。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考入北京税务专科学堂。其时,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国难日益深重,这对吴耀宗产生深刻影响,他曾在日记中写道“晚读国耻小史,满纸血泪,读毕不禁掷书...[详细]
吴台亮(1909~1979) 祖籍吴家河,后迁学武村。由于家境贫苦,父母一度以乞讨为生。台亮11岁即为人牧耕,备尝艰辛。1931年冬,经苏保元、王聚德介绍加入共产党,作地下交通员。1934年4月任村农会会长,12月任清涧县革命委员会粮食部长。为支援反“围剿”斗争,率赤卫队于短期内筹粮40石,受到...[详细]
吴林焕,原名吴基荣,亦写作吴济云。湖北省大悟县四姑镇龚家边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吴林焕历任红25军第75师225团副连长、连长、连政治指导员,第74师223营营长、手枪团团长、警卫第4团团长兼政治委...[详细]
吴建国,1962年9月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含浦镇塘峡村吴家湾组一个农民家庭。望城,人杰地灵,曾哺育了不少仁人志士和英雄豪杰,是著名烈士郭亮、雷锋的故乡。吴建国的父亲吴启和,母亲谢友文,都是很年轻就入党的农村干部。他们的阶级觉悟很高,十分热爱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并经常教育儿女,不忘旧社会穷人的苦,珍惜...[详细]
吴成良,1946年出生在贵州省贞丰县沙坪乡破岩村一个布衣族贫农家庭。4岁时,家乡解放了,村子里来了人民解放军和土改工作队,率领全乡人民彻底摧毁了压在他们头上的封建剥削制度,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翻身做了主人。他成天跟着儿童团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土地改革结束后,吴...[详细]
王振叠,1931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宿县。1949年1月在北京入伍,后来随第四野战军南下广东,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部队长期担任军医工作,牺牲前是某师医院所长。 王振叠参加革命后,一贯以革命军人和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名医生,他医德高尚,处处以白求恩大...[详细]
王玉兰,1959年出生于河南省郸城县城郊乡杨庄行政村张庄一户普通农民家庭。出生不久,就遇上三年自然灾害。家中姊妹众多,父母年迈,家境贫困,政府和集体不断地给予她家种种照顾和帮助。王玉兰幼小的心灵由衷地萌生出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 1976年,王玉兰刚满17岁就参加了基干民兵。劳动之...[详细]
王有山(1912.9-1979.1) 王有山,辽宁省朝阳县王家村人,幼时随父逃荒至呼兰县孟家乡八家村。家境贫苦,10岁起就给地主放猪,扛半拉子,卖零工。 解放后,王在挖财宝、分青苗、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运动中,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事事走在前头,被群众选为八家村农会主任。1948年10月加入...[详细]
王英超(1911~1979),原名王毓,巴彦县复兴乡永祥村人。少年时代,在家乡放牛,后读了一年私塾。18岁时到东北军当兵,后因不习惯车阀部队的生活,退伍回乡种地。 "九·一八"事变后,王英超参加张甲洲组织的巴彦县抗日游击队,在一次战斗中左肩负伤,住进绥化基督教医院。伤愈后,化名王英超,于193...[详细]
王息坤 (1955-1979) (1955—1979)河南光山县人,男,53470部队6连排长,1976年3月入伍,1979年9月入党,高中文化,在一次反阻击战斗中,他带领一个战斗小组主动出击,五人对敌七十多人,歼敌六十三人,他一人歼十一人,最后在搜索残敌中壮烈牺牲,终年24岁。中央军委授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