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安徽省> 宿迁人物

王振叠

[公元1931年-1979年]

王振叠为[公元1931年-1979年]

  王振叠,1931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宿县。1949年1月在北京入伍,后来随第四野战军南下广东,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部队长期担任军医工作,牺牲前是某师医院所长。
  王振叠参加革命后,一贯以革命军人和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名医生,他医德高尚,处处以白求恩大夫为榜样,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勤勤恳恳地做好部队的医务工作。在医术上,他精益求精,刻苦钻研,认真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他忠实地实践着医生救死扶伤的神圣天职。他对待患者如同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热情相待,细心诊治,急病人之所急,尽量解除患者的痛苦。为了抢救伤病员,他曾多次献出自己的鲜血,使伤病员转危为安。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王振叠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作为一名领导,王振叠尽职尽责。在负责管理部队医疗卫生工作的过程中,他非常重视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经常下连队检查卫生预防工作,督促搞好营区环境,清除蚊蝇孳生地,不断改善连队医疗卫生状况,提高指战员的健康水平,为部队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由于工作努力,成绩突出,王振叠多次立功受奖。在他30年的军旅生涯中,共立大小功两次,三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一等功一次,多次被评为优秀医务工作者,受过多次奖励。
  受党和部队教育多年,王振叠历来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把祖国的荣誉置于高于一切的地位,自觉履行革命军人的天职。1978年底,王振叠患病在桂林住院。这时,中越边境的局势急剧恶化,我军正准备给越南侵略者以严厉的惩罚。消息传来,王振叠在病床上再也躺不住了,他坚决要求出院,上前线参战。当时,他的妻子吴淑琴正在做子宫卵巢切除手术,两个年幼的儿子在家无人照顾,而且领导上已经确定他第三批转业,因此,同志们都劝他还是留在留守部队工作。但是,王振叠却坚定地说:“养兵千日,用在一朝。现在需要惩罚越寇,保卫祖国的安全,我作为军人,就要上!”
  王振叠立下了报效祖国的决心。出征前,他给妻子去信,要她作好应付不测的思想准备。他在信中写道:“你也是经过部队教育、生活、锻炼多年的,又是一个共产党员,在关键时刻要顶得住,要经得起突变的刺激,要忍着悲痛,处理好个人与党的利益的关系,更坚强地生活下去,让组织上、同志们、群众看看一个共产党员的宽大胸怀。咱们是有4个孩子的父母了,父亲不在,当母亲的就要坚强地勇敢地挑起丈夫的担子,把孩子教育好,一个一个抚养成才……”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还击战打响了。年近半百的王振叠,不顾病体未愈带领一个医疗救护小组,跟随侦察部队出征了。他除了带着抢救伤员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外,身上还背着一支冲锋枪和一支手枪以备急用。当时,敌我双方战场犬牙交错,情况十分复杂。狡猾的敌人常常派出小股暗哨和特工人员,到处截击我后勤部队,造成我抢救伤员和物资供应方面的困难。在环境异常险恶的情况下,王振叠勇敢镇定地带领医疗小组,在枪林弹雨中救治和抢运伤员。
  有一次,我后勤前梯队突遭敌人的伏击而被围困,王振叠临危不惧,沉着地带领同志们一边为伤员做包扎急救工作,一边把一批又一批的负伤战友转移到安全地带。正当抢救伤员的工作紧张进行时,军医李汉彬、陈世益负了重伤,王振叠马上对他俩进行抢救,并亲自为这两位伤员输血,一直忙到第二天上午。
  在生与死的关键时刻,王振叠表现出把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的崇高品德。2月19日,当敌特工队包围上来时,他让部分同志乘坦克突围,自己却留下来指挥转移伤员。同志们劝他也一起随坦克突围出去,他说,我不能走,我是医疗组的领导,前线不能没有我,我一定要把伤员全部安全护送出去。于是,他和留下的同志商定了转移护送伤员的方案,并与同志们一起抬着伤员后撤突围。正当他后撤的时候,又遭遇敌人的伏击,王振叠负了重伤,左腿股动脉被打断,血流如注,同志们要背他后撤,他坚决不肯。他对同志们说:“我已经不行了,不要管我,你们赶快走吧!”王振叠壮烈牺牲了,他为保卫祖国边疆的安全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战后,上级为了表彰王振叠英勇参战,舍己救人的革命精神,给他追记了一等功,并授予他“舍己救人模范”光荣称号。
  王振叠为国捐躯后,他的妻子吴淑琴化悲痛为力量,遵照丈夫的遗言,把儿子抚养成人,并先后把3个儿子(王振叠生前大儿子已参军)送到部队去接父辈的班,继续为祖国站岗放哨。王振叠烈士若在天有灵,定当含笑九泉。
  (翁倚玲)
  
同年(公元193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79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