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如(1903~1975),名尊德,城关镇官庄人。民国14年(1925)考入上海大学。1926年4月由蒲克敏、党伯弧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任中共浙江区委助理秘书。1927年,党组织派孙玉如回陕,任陕甘区委秘书;又受李子洲派遣至中山学院任课,兼西安第二部委书记。同年8月,受杜衡派遣,回合...[详细]
邵循恪(1911—1975),字恭甫,福建福州人。邵循恪生于清政府覆亡、民国初建的动荡时期,家道中落,幼年由“四书”启蒙,后于1926年就读于北平清华大学,与兄邵循正(著名历史学家)同就学于政治学系,主攻国际法和国际关系,是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始建后的第一批学子。1930年,邵循恪就读于清华研究院法...[详细]
牟海滨,男,(1955—1975),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标兵,黑龙江省双城县人,出身于干部家庭,父亲牟建修,是驻岛部队某部政委。1973年10月,牟海滨高中毕业后,响应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到木色水库落户。 1975年初,父亲的一位战友打算安排他到县水利局工作...[详细]
马锳(1895——1975年)字幼坡,1923年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四期毕业。1932年至1937年任滇越铁路-总局少将局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马锳被调任第六十军参谋处长,后又代理参谋长,参加了著名的台儿庄战役、武汉保卫战、崇阳会战等。由于马锳战功卓著,1945年初又升任第一方面军中将参谋长...[详细]
李蒸(1895—1975)字云亭,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王辇庄人,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早年留美,主修乡村教育,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自30年代起先后出任北平师范大学和西北师范学院院长十余年。1949年后为全国政协委员会兼文教组副组长、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团结委员等职。 ...[详细]
李再含,原名李其英。1919年1月生,四川富顺人。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贵州省革命委员会主任,中共第九届中央候补委员。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中共第九届中央候补委员。1975年8月14日在大连逝世。 1937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高中文化。大校军衔。1937年10月参加...[详细]
李有箴(1908—1975),曾用名李鸿基。山东蓬莱人。 李有箴1929年3月毕业于烟台益文中学,1930年1月到澳大利亚克斯马斯公司任职员,1933年6月又到夫兰斯公司任副经理,1948年11月回国,1949年5月在青岛开设丰年针织厂。在抗美援朝运动中李决议将丰年针织厂献给国家,未成,他又...[详细]
李耀藻(1906—1975)李耀藻,号文清,生于新余市水西镇白水塘村。1929年在省立二中高二肄业后,留学日本,先在东京东亚高等预备学校补习日语,后在东京工业大学电气化学科肄业。1937年8月回国,历任江西医专讲师、中正大学化工系副教授,广西大学教授。一生勤奋好学,不仅对物理、化学钻研较深,而且...[详细]
李维唐(1922~1975),新英镇人。1937年在儋县县立初级中学读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从儋县抗日武装宣传队转入党政处工作,并积极组建青抗会、妇救会、儿童团等组织。1940年2月于潘祥汉率领的特务游击中队任组织干事,1943年后调任“琼纵”四支队党支部书记、指导员及政治处 、宣传...[详细]
刘季三(1906—1975),号松荫,晚年又号老桂山房老人。山东诸城(今高密市)人。 刘季三出生于世医之家,幼年从父习医,20岁独立行医。1935年后定居于青岛,悬壶济世,兼以著述讲学。青岛解放后,继续行医、讲学,1955年7月青岛市中医院成立,任院长。 刘季三曾任青岛市科协常委,九三学...[详细]
金木山(1887~1975)容城王路村人。自幼为人打短工、扛长工。1938年初,北上抗日的共产党八路军的到来,传播了革命火种。金木山参加了抗日工作,在全县最早组织起贫雇农的阶级组织工会,被推举为村工会主任。自此,他带领贫苦兄弟,首先向邻村的恶霸地主石春熙讨还了地契,对租种的土地实行了减租减息,废...[详细]
吉成(1953~1975年),黎族,三平南昌村人。他从小读书用功,曾被评为“三好”学生。初中毕业后,正值“文革”的狂热时期,他回乡务农,早出晚归,成为生产队的带头人,多次被评为积极分子。1973年8月,被选为共青团南昌支部委员和民兵排副排长。1974年的一天,他带领民兵上山砍木材建校,当大家把木...[详细]
胡达佛(1903~1975)安国人。1924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1年回国,曾任清华大学机械系技师。1938年到冀中抗日根据地,先后任冀中军区修械所技师、晋察冀军区工业部兵工厂厂长,组织设计制造子弹,有力支援了前线抗战。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第七十兵工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重工业部兵工总局...[详细]
郭子化(1895——1975) 我党在枣庄较早的创始人之一,曾任中共苏鲁边区临时特委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秘书长、济南特别市市长、山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 原名郭邦清,又名葛洁之、郭幼如、李念三、郭省三等,化名葛幼如。江苏邳县土山区郭宋庄(今江苏省邳州市占城镇)人。早年就读于省立徐州第七师范...[详细]
费振东(1902年—1975年)中国新闻、文教工作者。江苏吴江人。中学时代参加五四运动。1922年—1926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学习。 1926年年底经人介绍到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棉兰市任华文报纸《苏门答腊民报》主笔。1928年到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八帝贯中华学校(八华学校)担任...[详细]
杜元载(1904—1975),字赓之,既是著名法学家、教育家,也是河南大学历史上第一任法学院院长。 杜元载出生于湖南省溆浦县一个农家。其家族虽是偏居农村,但家风淳厚。其父“见不善,则畏之如陷阱;小有失,辄惶恐不自容”。受家风影响,杜元载天性仁厚,刚毅木讷,又加上自幼聪明,“长益颖异”,深受父...[详细]
陈焕友(1904——1975),金寨县古碑人,全国林业劳动模范。 陈焕友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家乡的崇山峻岭,培育了他憨厚、朴实、勤劳的性格,也练就了一副硬朗的身骨,人称“陈大架子”,力气过人,对山林有着特殊的感情。解放前,在为地主老财栽杉植树中,度过了大半生。1954年,担任初级社副社长,...[详细]
鲍观澄(1898-约1975)原名启元,字冠春,镇江人。自幼聪明,但他嫖, 烟酒无所不为。毕业于北洋大学法科,先任全国烟酒事务署秘书,后入直系军阀田维勤部为总参议。张作霖入关后,又改投奉系,任航空署参事。因-购飞机款而被张作霖逮捕,他贿赂狱卒得以逃脱。民国16年(1927年)春,在上海电话局局长...[详细]
佐藤荣作(1901年3月27日-1975年6月3日),毕业于东京大学,日本政治家,日本战后第十位首相,给人留下许多特殊印象。他与岸信介一起,是日本实行内阁制以来唯一的一对兄弟宰相;岸信介在石桥湛山病退时,顺势上台执政,佐藤也是池田首相病退后,未经国会推选便登上首相宝座;他连续执政时间长达七年八个...[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