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继圣(1894—1972),字边埏,浙江鄞县人。宁波浙江第四中学、北京清华学校毕业。1915年公费留美,入威斯康辛大学攻读经济学和货币银行学,得硕士学位。1920年曾到纽约采斯国家大通银行实习三年,获金钥匙奖章。1921年回国,在北京大学、交通大学任讲师。1922年后出任经营手工艺品、古玩、地...[详细]
钟绪冉(1913~1972年),原名钟存柱,山东省长清县人。1938年入伍(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入党。历任战士、班长、副排长、排长、副排长、连长、副队长、队长、副营长、密县武装部副部长,开封市第四区、龙亭区区委委员、副区长,开封市精神病医院院长等职。 钟绪冉于1947年,曾参加山东省杨...[详细]
郑野夫(1909—1972.8)浙江乐清人。擅长版画。1931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在校期间参与一八艺社和野风画社木刻活动。曾和江丰等在上海组织“铁马版画社”,在浙江丽水与金逢孙等创设木刻用品供应社,后发展为中国木刻用品合作厂,除在江西、福建、上海等地生产木刻刀具外,多次举办木刻函授班。解放...[详细]
张耀明(1905~1972),陕西临潼县张家庄人,黄埔军校一期毕业,抗日爱国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曾任国民党陆军旅长、第4集团军副总司令兼陆军第38军军长、南京首都卫戍总司令;黄埔军校第三任校长等职。 抗战前期 1924年春经于右任介绍,与关麟征、杜聿明等十数名陕西学生赴广州考入黄埔...[详细]
张国华(1914—1972),1914年12月22日生于江西省永新县怀忠官山当边村。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 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时期,曾任红4军班长、干事,红1军团第2师5团连政治指导员、军团政治部巡视团主任,第2师6团党总支书记,军团...[详细]
袁佩爵(1914~1972)曾用名袁能钟、袁润生。江西泰和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参加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少共国际师第3团政治处技术书记,红5军团第15师政治部技术书记。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任总政治部秘书科科长。抗日战争和解放...[详细]
杨秉坤(1914—1972) 宝鸡县陵原乡宝陵村人,中共党员,县人民代表,陕西省劳动模范。 杨秉坤勤劳秉公,是庄稼行的好把式,人称“背死牛”。1951年秋,带头与四户贫雇农组成宝鸡县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在头年夏收运麦中,一社员不慎将秉坤价值600多元枣红马落崖摔死,顿时...[详细]
许沅(1878~1972),字秋帆,南京同文书院毕业。其父许黉竹在南通为张謇助手,许沅少年时得以活动于江南各地。民国成立后,出任外交部上海交涉使,后又担任过郑州交涉使。上海交涉使公署大厦就是他任职时所建。他精通数国外语,在对外交涉中,维护国家和民族工商业者利益不遗余力。在当时的弱国外交中,他处...[详细]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1955)。1909年生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丰岗谢家垱。曾当过手工业工人。1926年在家乡参加农民协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红四方面军任排长、副连长、宣传队队长、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1932年10月后任团政治处主任、红...[详细]
夏永生(1910~1972年) 夏永生,字士农,奉城人。早年丧父,家境清贫。奉城小学毕业后,入上海吴淞水产学校。因带头反对校方提高学生膳费而被开除,并关押于太仓县政府。经同 名保释,后在金沙镇小学任教,失业后回奉城。民国 16年秘密加入中共地下组织的学习小组会。因阮志道反对,求职小学...[详细]
韦盛经(1911~1972),壮族。1911年出生于古蓬乡凌头村。1920年入蒙馆就读,1926年高小毕业。 1927年在宜山初中读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立国中。1932年6月,南宁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任弄亡村小学教师。他为人诚实,对学生教导有方,又常常为劳苦人民 打抱不平, 深得弄亡群...[详细]
王玉花(1926--1972年),女,1950年全国劳动模范。王玉花系小尚村人,她丈夫在1945年参军后,家里田地自己操作,没让人代耕过。1950年春,她带动全村妇女积极开展春耕生产,同时组织妇女搞筛煤、烧石灰、修堤等副业,为村里赚了5175斤小米。 文革中,王玉花遭受多次批判、揪斗,身心受...[详细]
王友卿(1923-1972),原名王喜贵,岗李乡北石庄村人。其父王木林,勤劳节俭,一生为农。其母田关氏颇能理料家务。友卿兄妹五人,家有地三十七亩,衣食无虑,堪称乡村小康人家。 友卿8岁入学,在学校刻苦努力,各门功课均居优等。他举止稳重,颇有些"少年老成"风度。1937年秋考入洧川县立中学。"...[详细]
王天民(1914—1972) 又名天贵,字子纯,岐山县人。民国13年(1924)入西安易俗社学艺,初习小生,旋习花旦,专工闺阁。民国15年(1926)春首次登台,主演《柜中缘》,技惊满座。尔后,在《螟蛉案》、《复汉图》、《人月圆》、《蝴蝶杯》、《夺锦楼》、《颐和园》、《少华山》、《黛...[详细]
释反白(1887.3.14~1972.6.6),俗姓李,名培基,字子厚,开封市人。幼从开封籍名师武秋宾、于云汉读私塾。少时酷爱绘画,深得河南书家、收藏家单振赢的赏识。单当时在开封任"协盛全"药材庄经理,他资助李培基前往江西南昌,拜范藕舫、陈芝舫两位名家学画工笔花卉与人物,后又学习徐崇嗣"无骨画法...[详细]
沈向奎(1905~1972) ,福建诏安人。别名紫文。国民党陆军中将。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庐山军官训练团第一期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排、连长,北伐东路军第一师营长,暂编第一师特别党部执行委员,军事委员会南昌行营军训大队大队附,第三十六师第二补充团团长。 抗日战争爆...[详细]
祁正文(1921~1972),句容茅山乡人。从小读私塾、放牛、种田。1950年当村民委员。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茅山乡农会主任,茅山、后白乡乡长。为人正直,平易近人,思想开朗,廉洁奉公。常说:“吃了人家嘴软,拿了人家手软”、“变质由懒、贪、占开始”。1966年,祁调北山水库工作,正值大...[详细]
强和亭(1901—1972) 又名惠,宝鸡市金台区西南城巷人。出身世医家庭。其父强仲庸为凤翔府名医,号称“强一付”。和亭自幼随父学医,后又拜名医丁正南堂下深造。他行医50余年,声名远播。解放前,他以“济世活人”为宗旨,节衣缩食,为贫苦群众施医舍药。40年代末,为便于给缺医少药的广大农...[详细]
李象伟(1914.12~1972.1.15) 李象伟,男,浙江鄞县人,研究生毕业,民盟盟员,中共党员。 李象伟高中毕业后,于1934年8月~1938年4月,在浙江图书馆阅览室任管理员,1938年5月~7月,在浙江遂昌作抗日宣传,1938年7月~1943年1月在贵州遵义浙江大学师范学院学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