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学飞(1904—1970)河北省易县人。一九二六年人东北讲武堂学习,毕业后参加东北军。 一九三七年参加河北易县抗日救国军,任参谋长。一九三八年编入八路军。一九三九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游击第三支队参谋长,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独立支队参谋长,第二十五团团长,第一军分区司令...[详细]
斯特朗(1885~1970)女。全名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美国人。190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15年开始投身于争取社会进步的事业,积极反对帝国主义发动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21年,随美国公谊会服务队赴苏联,侨居莫斯科近30年。1932年同苏联人乔尔·苏宾结婚,并创办了苏联第一家英文...[详细]
阮平(1913~1970),原名阮金团、又名阮金庭。思林镇坛乐村平乐人。 1927年,受思林县农运和农军斗争的影响,开始参加一些农运活动。1929年参加思林县农民民赤卫军,跟叔叔阮殿煊当勤务兵,参加过打土豪、攻打思林县城等战斗。12月11日参加百色起义。 1930年2月,红七军在隆安战斗失利...[详细]
邱浩川,字振溪,铁山乡洋头村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生。民国11年(1922),于登高两等小学毕业后从教,民国30年,在福建省小学教师检定中,被定为合格高级班教师。先后在月山、登高、培文、丰江、新罗等小学执教。建国后,任铁石、观澜、铁山等校教师、校长。在从教40周年时,铁山公社党委特意为他召...[详细]
秦望山(1896—1970年),泉州丰泽草埔尾人(今丰泽温陵路与湖心街交叉口),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生。 民国4年(1915年),秦望山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5年,追随许卓然从事民主革命活动,在泉州同王泉笙、桂华山等革命党人开展反袁反日斗争。民国7年,参加许卓然领导的闽南靖国军...[详细]
缪培南(1895~1970) 缪培南,字经成,号育群,广东五华人。清宣统三年(1911),毕业于县城第一高等小学,翌年考取黄埔陆军小学。民国8年(1919)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第六期,初任陆军第一师排长。民国10年任广州大元帅府警卫团机 连连长,后任李济深第一师独立团的连、营长。民国15年夏任...[详细]
倪俊生 (1895-1970),字秀岩。河北省迁安县人。1902年拜吴占魁为师,学唱河北梆子。同年1O月,随吴占魁参加了唐山的吉庆班,改学莲花落。艺名"银娃娃"、"九岁红"。1910年起,先后在唐山、天津、北平、营口、奉天、哈尔滨、安达等地演出。他的唱腔创造始于1910年。与杨柳青合作,相...[详细]
马子实(1899~1970) 安康县人,回族、阿訇。七岁入寺诵经,九岁入私塾读书三年,十六岁赴外地求学,先后在宁夏固原、甘肃平凉、河州等地学习阿拉伯文,攻读《古兰经》,兼习波斯文字。二十岁后历任汉中、岚皋、安康等地清真寺教长,同时行医济世。在兴文寺教阿文,受教学生百余,分布于陕西、甘肃、河南...[详细]
毛炳文(1891~1970),又名秉文,字慈衡,今快溪乡芙蓉村人。16岁入长沙陆军小学,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转入武昌陆军军官预备学校。民国5年(1916),入保定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后,任湘西镇守副使署上尉参谋。民国7年任 军第三路第二梯团中校团附。次年,任 军湖南第五区司令部参谋...[详细]
马凌甫(1884~1970)名步云,字凌甫。陕西合阳人。七岁起在其父任教的乡村私塾读书。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考入合阳县学堂,三十年(1904)由县学堂保送入陕西大学堂。次年,陕西大学堂改名陕西高等学堂,马与本校咸宁附生钱鸿钧、渭南附生张蔚森、泾阳廪生曹雨亭和三原宏道学堂、陕西师范学堂遴选...[详细]
买买提伊敏·伊敏诺夫,新疆伊宁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了新疆反帝会并任秘书工作。抗日战争时期,曾在乌鲁木齐水利专科学校学习过,新疆三区革命游击队排长、连长,伊宁三区革命政府农业局副局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三区革命民族军指挥部政治科、作战科副科长、科长,三区革命民族军总指挥部副参谋长,骑兵团团长。...[详细]
罗珠(1902~1970) 罗珠,又名大明、瑞明,广东顺德人。童年在香港读书,后在九龙船坞做学徒工。 民国8年(1919)“五四”运动时期,罗珠与香港部分青年工人、学生参加反帝大-,翌年参加华人机器会。4月,参加香港机器工人5000人大-,反抗英帝国主义无理解雇工人。民国11年1月,参加...[详细]
李文陵(1916~1970年),泉州吴厝埕(亦称东观西台)人,民国5年(1916年)生,5岁时父亲去世,稍长进平民工艺传习所学做竹工,13岁入免交学费的泉州开元慈儿院念书,19岁南渡新加坡谋生。 李文陵在新加坡参加工人-,先后参加进步华侨救国联合会、工人救国会和星洲总工会等群众团体,成为这些...[详细]
刘直卿(1916~1970) 原名学正,本县三眼泉乡刘家坪村人。 直卿性温持重,谨言慎行。早在绥德师范上学时,就被同学们称为“遇事忍让为先,办事不遗余力”的兄长,经常为同学们排忧解难,帮办事宜,且多从不声张。1937年绥师毕业后,在绥德城内一所小学任教,不久提任米脂中学训育主任。1946...[详细]
刘万和(1882~1970) 本县三川口乡阳湾村人。幼年丧父,家境寒苦,曾读过冬学,粗通文字,早年以农为主,农闲贩炭。民国初年,刘在贩炭中意外得财,他以此为资本,在三川口开办“兴盛和”杂货铺,数年变为巨富。继而广置田产,土地多达3千多亩,成为百里方圆有名的地主,被委任民团老总,后又任三川口联...[详细]
刘绍周 (1892-1970),又名刘泽荣。广州市人。1897年随父母前往俄国高加索定居。1917年4月,他在彼得堡联络中国留学生,组建了中华旅俄联合会,他被选为会长,1918年底改名旅俄华工联合会。仍任会长。为解决旅俄华工生活的困难和遣送回国做了大量工作。其间,从1919年3月...[详细]
刘瑞庭(1888~1970)高家堡人。幼年就读私塾,20岁起与人合作经商。因他乐于助人,办事公道,且常解囊资助办学、修桥补路、救济灾民等,深得本乡父老敬重。1924年选为高家堡绅士。1934年任联保主任。 刘瑞庭虽任伪职,却良心未泯,同情革命。时值国民党疯狂“围剿”神府革命根据地,常有成批的...[详细]
刘培忠(1941~1970),靖边县镇靖人。1958年应征入伍,1961年复员回乡劳动。1962年被评为民兵建设先进工作者,出席了榆林军分区民兵建设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大会。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0年,刘培忠参加修筑吴定(吴堡至定边)国防公路,任镇靖民兵营教导员。在青杨岔公社张...[详细]
刘金英(1916~1970)女。陕西绥德人。祖父饿死在讨饭路上,父亲也在她七岁时贫病身亡,母亲无力支撑全家人生活,忍痛把11岁的金英送人当了童养媳。受尽人间辛酸的小金英,盼望着穷人的出头之日。 1935年,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党的地下交通,秘密活动在绥德县义合、吴堡县辛家沟等地。中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