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福建省> 泉州市> 鲤城人物

李文陵

[公元1917年-1970年]

李文陵为[公元1917年-1970年]

  李文陵(1916~1970年),泉州吴厝埕(亦称东观西台)人,民国5年(1916年)生,5岁时父亲去世,稍长进平民工艺传习所学做竹工,13岁入免交学费的泉州开元慈儿院念书,19岁南渡新加坡谋生。
  李文陵在新加坡参加工人-,先后参加进步华侨救国联合会、工人救国会和星洲总工会等群众团体,成为这些团体的骨干。1937年又加入南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1939年秋,英国殖民当局逮捕李文陵等3名“民先”队员,判3个月徒刑。次年2月被驱逐出境。“民先”派人暗中护送他们到香港,同中共香港组织取得联系,通过上海党组织派人把他送到新四军苏中抗日根据地。
  民国29年,李文陵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长江北岸从事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和武装斗争。
  民国31年初,李文陵任中共苏中泰县立发区区委书记,组建游击队。由于缺乏武装斗争经验,遭到敌伪的包围袭击,李文陵和另几位同志在突围中被捕。
  李文陵被捕后,转移数处,每到一处,严刑拷打,受尽折磨。敌人要他写“-”,他交上去的是“抗日救国”四字。后来,经党组织营救,李文陵和另几位同志出狱,回中共泰县县委。后调任中共江苏省兴化县委社会部长,不久担任-长。
  民国38年7月,李文陵随解放大军进军福建。10月7日,厦门解放,李文陵参加接管工作和建立人民政权。初任厦门华侨事务局副局长时,有20多位华侨急着回侨居国。因厦门刚解放,海路不通,李文陵选派刚从香港回来参加革命的陈应龙带这批华侨绕路到香港,并在香港联系一个旅社,作为今后华侨进出的落脚点,又在香港联系一艘客轮,以方便华侨回国。负责侨务工作的两年中,侨务局成为华侨之家和服务部,团结了一大批归侨、侨眷。
  1952年,李文陵调任中共厦门市委-部副部长、部长。他经常登门拜访各界非党人士,促膝谈心,虚心听取各种意见和建议并及时作出明确的答复,赢得党外人士的钦敬。
  1956年12月,在厦门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李文陵当选为厦门市市长。他经常深入了解市场供求情况,到最基层的居民委员会了解民情。上任不久,就组织力量建造一座可供市区大部分居民用水的坂头水库。接着又批准和参与设计施工,在斗西路兴建华侨新村,于50年代后期建成50幢别墅式的楼房,占地1.5万平方米。随后,又在南华路再建一个华侨新村。此外李文陵还大力支持创建侨星化工厂、华侨印刷厂、天马和竹坝华侨农场等,安置一大批难侨和待业归侨,支持归侨联合会开办厦门华侨中学和华侨幼儿园。
  1959年“八二三”特大台风袭击厦门,给厦门造成很大的损失。台风过后,李文陵全力以赴做好善后工作。为吸取“八二三”的教训,要求气象台加强台风预报工作。一有台风警报,立即分派干部到危房多的地方去,做好预防工作,还派人巡视水库、堤坝,抢救农作物。
  李文陵自1956年当选为厦门市市长,以后连选连任,一直到“文革”开始才被“造反派”非法罢官。1970年,李文陵在上海病逝,享年55岁。
  
同年(公元1917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70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