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葆钺(1880~1968) 黄葆钺,字蔼农,小名破钵,别号青山农,青山下村人,清光绪六年(1880)出生。葆钺小时体弱多病,8岁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依赖母亲抚养成人,青年时就读于全闽师范学堂,后入上海法政学堂,毕业后,目睹清政府吏治腐败,遂无心仕途,而对书法、碑刻、绘画等艺术感兴趣。他云游...[详细]
何寓础(1905~1968)又名何琪、于藻,别号云嵯,笔名语粗、石林。陕西长安人。早年读书时因家贫无力交学费,由于他连年考试都得第一名而获免。192 0年入陕西省立第三中学师范组,1923年毕业后任小学教员。次年得友人方仲如、冯一航资助赴京考入国立北京师范大学。1925年加入旅京陕西学生进步...[详细]
何文鼎(1903~1968)字靖周。陕西周至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和东征。毕业后到山西,任阎锡山部连长。北伐期间随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十军作战,后归高桂滋指挥。中原大战期间,他从阎锡山部逃到汉口,向顾祝同报告了阎军情况,受到蒋介石青睐,被派在何应钦部,先后任营长、团长、副师...[详细]
何涛(1927~1968) 又名何仕业。石泉县后柳镇牛石川村人。1949年5月参加革命,195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何涛幼年时期,对地主阶级-势力和地方官吏欺压百姓的种种罪恶行径深恶痛绝。民国三十五年,(1946),何涛从省立安康中学回家,听说自己家的五叔(保长)跟其它地方官吏一样,...[详细]
何遂 (1888~1968年) 字叙甫,祖籍福清县,生于侯官县。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入福建武备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任南京陆军第九镇排长。次年,考入河北保定陆军随营军官学堂。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宣统元年(1909年)毕业后,任广西“督练公所”参谋处筹略科科长兼陆军干...[详细]
何史挺(1918—1968) 原名何史青,曾用名相汉、何桢。洛南县古城镇人。 何史挺出身地主家庭,8岁入私塾,民国24年(1935)8月考入河南开封西北中学。在校期间,参加了声援平津学生“一二·九”-。何曾随学校师生在铁路线上卧轨7天,迫使蒋介石派代表谈判,承认学生卧轨的爱国行动。后何阅读了...[详细]
郭仲(1908--1968)内蒙古开鲁县人。伪康德10年(1943年),被日本侵略者抓到阜新煤矿当劳工,其妻生活无路,领着两个孩子跟随郭仲的三哥逃荒到延寿县,在加信镇凤山村落户。1945年,东北光复后,郭仲从煤矿逃出,从阜新回开鲁。路过通辽县时,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47年5月,在怀德战斗中...[详细]
郭德胜(1925~1968),平利县长安乡人。民国30年(1941)被抓壮丁,在国民党部队当兵。民国36年(1947)在河南被解放并加入人民解放军,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松山支队战士,4野38军班长等职。1949年随部参加解放上海战斗,在战场上,冲锋在前,英勇杀敌,在火线上光荣入党。1951年参...[详细]
高云屏(1916~1968)陕西米脂人。1922年入米脂东街小学,高年级时参加了米脂三民二中进步学生发起的抗租抗粮、打神像、斗劣绅的宣传活动。1928年秋考入三民二中,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他的家成了中共组织开会和秘密印刷宣传材料的活动场所。1929年春米脂三民二中被反动当局查封。同年5月他赴天津...[详细]
高清桂(1922~1968) 本县槐树岔乡茵园村人,稍识字,但聪颖善悟,勤学好问。1952年在米脂关庄绥榆水利工程处学习工程技术基础知识三个月,为他后来从事工程设计施工建设奠定了基础。 1955年子洲县交通科创立,清桂一边运筹全县交通事宜,一边奔波在各个施工场地领修具体工程,先后设计了子...[详细]
甘清英,号静英,笔名岂敢,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生于屏南县漈下村。他学历不高,但治学勤勉,学识渊博。连续从事教育工作45年,其中有35年在古田任教。50年代被评为中学三级教师。 清英少年读过私塾,民国12年(1923年)就读于古田超古初级中学,因家境困难,一年后辍学。民国13~17年初,...[详细]
傅杰三(1898~1968.9.10),名英才,字杰三,商南县白玉区毕家湾水沟村人。民国十四年(1925)毕业于北京平民大学预料,时值军阀混战,兵匪祸结,其家产也遭到破坏,因之他无意继续求学,也不愿从事政治活动,回到家乡办慈善事业。 民国二十年(1931),傅杰三受张德彦等人影响,在毕家湾、...[详细]
冯仲云(1908-1968) 冯仲云,化名冯群,江苏省武进县金巷镇人,1908年2月27日生。1926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1927年4月经朱理治、崔宗培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 1934年10月,冯仲云做为省委代表来到珠河游击区,领导抗日工作。当时,日本侵略军正在进行秋季“讨伐”,企图...[详细]
范廷干,字子贞,松溪县城关人,是县内一位颇有声望的教师。生于清光绪廿三年(1897)。少年勤奋读书,中学毕业后,于民国16年(1927)考入国立厦门大学,修业三年,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休学。 民国23年2月,他被任命为松溪县第一区区长,目睹旧社会官场黑暗腐败,深感不满,又因性格倔强,不愿同流合污...[详细]
丁乃扬(1912~1968年),号赞兴,晋江人。毕业于南安县石井小学。丁家于民国15年(1926年)定居厦门后,在典宝街办起经营瓜子花生生意的“丁福记”。他17岁时到“丁福记”帮助经营。因业务扩展,民国21年该店迁至洪本部,所经营的“虎标瓜子”甚为畅销,被称为“瓜子大王”。民国25年,他接掌经营...[详细]
邓宝珊(1894~1968)名瑜。甘肃秦州邓家庄(今属甘肃天水市北道区)人。13岁时父母双亡,只身到兰州谋生,在一家制造水烟的作坊当学徒。值湖南新军标统杨缵绪调驻新疆伊犁途经兰州招募新兵,邓报名入伍,当传令兵、司书。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2年1月参加伊犁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2月,随部...[详细]
陈元雪(1900~1968年),乳名角口,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生于屏南县龙潭村。光绪三十四年,父母相继辞世,由叔父清沐收养。叔父系四平戏艺人,戏班外出演出时,元雪均跟随不离。耳濡目染,他对四平戏产生浓厚兴趣。有时在后台跟着“帮腔”。叔父发现他是个好苗子,就鼓励他悉心学演戏。从此元雪在叔父...[详细]
陈天倪(1879~1968)著名经史学家,国学大师,历经清末、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 原名星垣,又名鼎忠,字天倪,湖南益阳人。曾任教于东北大学、湖南大学、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中山大学、国立师范学院等大学,曾任中山大学文史研究所(其前身为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所长。曾任益阳县县志续修编纂委员会总纂编...[详细]
陈叔陶(1913~1968)浙江余姚人。1932年在本县读完中学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因患肺病休学两年,1934年又考入浙江大学土木系。1939年毕业,先后担任昆明桥梁设计处工务员,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助教、讲师,余姚中学教员,广州中山大学副教授。他精通英、法、德、俄四国语言,长期致力于钢结构、结构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