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福建省> 福州市> 长乐人物

黄葆钺

[公元1880年-1968年]

黄葆钺为[公元1880年-1968年]

  黄葆钺(1880~1968)
  黄葆钺,字蔼农,小名破钵,别号青山农,青山下村人,清光绪六年(1880)出生。葆钺小时体弱多病,8岁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依赖母亲抚养成人,青年时就读于全闽师范学堂,后入上海法政学堂,毕业后,目睹清政府吏治腐败,遂无心仕途,而对书法、碑刻、绘画等艺术感兴趣。他云游名山大川,对碑碣法帖、鼎彝玺印、汉砖石刻及名家真迹悉心揣摩,自学书画篆刻,潜心研习,技艺精进。
  民国成立后,葆钺回到福州,历任福建省图书馆馆长、福建甲种商业学校教员、监学等职。民国9年(1920),葆钺到上海定居,受聘任上海商务印书馆,负责审定、样对,出版宋拓淳化阁帖、天籁阁旧存宋人画册等书,任商务印书馆美术部主任达20多年。在此期间参与“神州国光社”工作,搜集出版了大量历代及当代书画作品。他善辨真伪,精于鉴定,其出版的书画艺术价值甚高。他还兼任中华新报副刊“文苑”主编和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图画系主任及上海大学书画系教授等职,业余从事教学工作。
  葆钺在书法、篆刻方面造诣很深。与章太炎、吴昌硕等名家交往甚厚。他的书法上宗秦汉,深得戚伯著碑精髓,篆隶除博临汉魏诸碑外,以伊秉绶笔意,沉健秀逸,自成一家,与王福厂、马公愚齐名,称“海上三老”。他审定书画与姚虞琴、吴湖帆、张大壮并称,号“沪滨四慧眼”。篆刻初法皖、浙,继宗牧甫,上追秦汉封泥及三代吉金,参考汉瓦晋砖,自成一格。作画所绘多古佛、山水、花卉,用以娱亲、怀旧,为有识者珍藏。
  民国34年抗战胜利后,葆钺辞去商务印书馆职务,以鬻艺自给,名所居为“暖日庐”,又名“蔗香馆”。他性情耿直,恬静无求,事母至孝,对后学循循善诱,平易近人。一生以艺术为重,清贫自守,尝刻“葱汤麦饭家风”一印自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受聘为上海文史馆首批馆员,曾任上海文联第三届委员,于1968年7月病逝。
  葆钺一生著作甚多,主要有《青山农篆书百家姓》、《青山农分书千字文》、《青山农书画集》、《暖日庐摹印集》、《青山农一知录》等。
  
同年(公元1880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68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