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见三(1881—1964),字文灼,新会县里村(今属蓬江区)人。出身书香门第,父设帐授徒。施18岁考取末科秀才。先后在里村、大泽等学堂任教。清宣统年间(1909~1911年),担任过香港《华字日报》特约撰述员。与何琴樵等创办《新会醒报》,并担任。民国4年(1915年),因教学无暇顾及而停办。民...[详细]
屈仁则(1900—1964) 原名增荣,字德裕,绰号“佛爷”,小榄屈家庄人。行伍出身,自幼丧父,曾在广州黄埔军校受训,与袁带有故交。民国13年 (1924)3月任广东陆军第一军第五混成旅司令部少校副官。民国20年(1931)4月任中山警卫常备队第九大队少校大队长。民国27年至28年(1938...[详细]
彭济文(1913 ~ 1964),名辉善,瑞塔铺人。幼读诗书,先后到长沙青年学会补习学校、兑泽中学、建国中学学习。1933年8月入省督何健主办的教导总队学军事8个月。1934年回县任二区自卫队分队长。1935年2月,杀死二区区长,拥三十多人、二十余条 ,游弋于慈桑边境年余,因无出路,被慈利招安并...[详细]
马师曾(1900~1964) 马师曾,字伯鲁,号景参,曾用艺名关始昌、风华子,广东顺德桂洲马地桥人。幼年随祖父、父母在广州居住。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随家前往湖北武昌的曾叔祖处避债,并于两湖书院蒙学,习读四书五经。宣统三年(1911)随家人回到广州,先后就读私塾、小学,肄业敬业中学。其间...[详细]
力扬 (1909~1964) 原名季信。浙-田人。中共党员。1933年毕业于西湖艺术学院。历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重庆分会理事,左翼美术家联盟执行委员,军委会政治部第三所文化工作委员会科员、组员,育才学校文学系教员、主任,香港中业学院文学系主任,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全国文代会代表,全国...[详细]
李希果(1911-1964年),岗尾乡隆岗村人,出生名门家庭。青少年时期,先后就读于阳春县中学和广州市培英、大中、兴华等中学。1935年到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深造。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上海沦陷,返回家乡。 在上海读书期间,希果深刻地体会到:上海是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是资本家的天...[详细]
李伟南(1880~]964),字英豪,澄海县澄城镇外埔人。民国21年(1 932),任新加坡四海通银行总经理及董事长。又曾先后任新加坡中华总0第十七届会长、潮州八邑会馆总理、广东会馆首届会长等职。伟南一向热爱祖国,积极参与祖国在南洋所发动的救国、‘救灾运动。民国30年,在日军进占新加坡时,曾两次...[详细]
刘汉华(1883—1964) 原名刘清华,沙溪龙头环村人,自幼在檀香山中国报馆做散工,后参加三藩市少年学社,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孙中山先生到三藩市时,少年学社社员均加入中国同盟会。其追随孙中山革命,孙中山每次演说都得到其照顾与保卫,因此得器重,两人成为莫逆之交。 有一次孙中山与其闲...[详细]
林幼泉(1890—1964) 南蓢榄边西江里村人。自幼习医,练功习武。30年代初在榄边开设汇昌杂货店,兼营侨汇。为人正直,乐善好施,行医济世,深受群众及侨胞侨眷信任与爱戴。曾发动海外华侨集资兴办西江里小学和西江里阅书报社。“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抗日热潮影响,向全乡群...[详细]
柯仲平 (1902~1964) 原名柯维翰。云南广南人。中共党员。1924年肄业于北京政法大学。1927年后历任上海建设大学国文教授,上海工人纠察队总部秘书兼上海工会联合会纠察队秘书,中共中央《红旗日报》采访员,陕、甘、宁边区文协副主任及主任、民众剧团团长,全国文协副主席,西北文联主席,西北...[详细]
金遗华,1940年9月3日生于黑龙江省阿城县一朝鲜族贫苦农民家庭。 金遗华的父亲金世东,早年随父兄从朝鲜流落到中国的吉林省,靠租种地主的土地勉强维持生活。为了混出个样儿。金世东后来又一路讨饭一路跋涉,辗转到依兰县八虎里落脚成家。1926年金世东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参加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详细]
金老么(1900~1964),沔县黄沙人,本名金凤安,排行老么,故人称金老么,本名反鲜为人知。金年轻时家庭富有,与其叔父同姘一妇,伺机杀叔未致命。后串通家中一长工内应,盗走家中约50斤大烟,直奔四川成都。在那里连吸带卖,任意挥霍,未几囊中空虚。返回途中,困于宁羌,仅剩一条破被。那长工一再求金同返...[详细]
井岩盾 (1920~1964) 原名井延盾。山东东平人。中共党员。1938年参加民族解放先锋队,1940年到延安入鲁迅艺术文学院文学部学习,曾任部队文化委员、乡政府文书,抗战胜利后历任嫩江省白城子区区长,中共辽吉省委秘书,东北作协专业创作员,赴朝前线战地通讯员,中国作协创作研究室副主任,辽宁...[详细]
古卓伦(1885—1964) 五桂山桂南马溪村人。京师大学堂毕业,香港现代知名绅商,任香港先施人寿公司司理、香港中山侨0董事、副主席及所属汉文学校校长、平粜仓管理委员会委员、中山海外同乡济难总会委员兼总干事、保良局总理等职。民国18年(1929)应邀兼任中山县训政实施委员会财务委员。民国30...[详细]
甘泗淇 (1903—1964) 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总政治部副主任。 湖南省宁乡县人,1903年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先后就读于宁乡云山学校、长沙长郡中学、湖南法政专门学校。在云山学校读书时,作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受到班主任老师谢觉哉的称赞。1925年...[详细]
方光焘 (1898~1964) 浙江衢县人。中共党员。1924年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929—1931年在法国里昂大学读研究生。回国后曾参加创造社和左联活动。历任上海大学、劳动大学、安徽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中山大学教授,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江苏省文化局局长,省文联主席。...[详细]
邓锡侯(1889年—1964年),字晋康,四川营山县人。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爱国人士、军事家、著名抗日将领,1937年率领第二十二集团军出川抗日,抗战后在川军指挥官内被视为领袖。历任护-营长,川军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长、集团军总司令。曾任国民政府四川省主席。1938年至1948年担任川康...[详细]
陈贵培 (1930~1964) 云南西双版纳勐海人。1949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历任新华社昆明分社采访员,昆明市委文艺工作团创作组成员,昆明市委农村工作部农林局工作组组长,中国作协昆明分会民族民间文学委员会傣文翻译。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诗集《从森林眺望北京...[详细]
赵安邦(1916~1964),今范寨镇赵里庄人,出生于农民家庭。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任堂邑县抗日游击队政治指导员,1940年后任堂邑县政府秘书、第六区区长、县政府行政科科长。1943年,任莘朝边办事处区长。1944年后,任堂邑县司法科长、民政科长、县政府秘书、副县长。1949年2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