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广东省> 佛山市> 顺德人物

马师曾

[公元1900年-1964年,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粤剧马派创始人]

马师曾为[公元1900年-1964年,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粤剧马派创始人]

  马师曾(1900~1964)
  马师曾,字伯鲁,号景参,曾用艺名关始昌、风华子,广东顺德桂洲马地桥人。幼年随祖父、父母在广州居住。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随家前往湖北武昌的曾叔祖处避债,并于两湖书院蒙学,习读四书五经。宣统三年(1911)随家人回到广州,先后就读私塾、小学,肄业敬业中学。其间,对粤剧产生兴趣,主动参加文明新戏的演出。民国6年(1917)因家贫辍学,先在旧货店当学徒,后入太平春教戏馆学戏。拜有名小武靓元亨为师,表演技艺日渐精进,开始在东南亚崭露头角。民国12年回国,在人寿年班担任正印丑生,于《苦凤莺怜》中扮义丐余侠魂。他从小贩叫卖柠檬的声音中受到启发,创造了虽显沙哑却吐字清楚的具有独特韵味的“乞儿喉”,用广州话唱出大段生动的中板,深受观众欢迎,因而声誉鹊起。民国14年,领衔组织大罗天班,特设有数名专业编剧的编剧部,编演了一批包括中外古今题材的剧目,如《佳偶兵戎》、《贼王子》、《呆佬拜寿》、《红玫瑰》等,他分别以丑、生、旦、净的行当演其中多数剧目。民国18年下半年,人寿年班改名国风剧团,仍由他担纲。
  其后,马师曾先后到越南、柬埔寨、新加坡、马来亚和美国演出,接触了不同国家的国情、人民精神、民族文化,逐步形成了他的“新剧”观。他一方面强调发展戏剧艺术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认为“人亦孰不爱国,凡爱国者必思自葆其国有之道德文化”,提出借戏剧“以宣传我国特有之道德文化”。另一方面,他重视戏剧跟随时代发展而变革创新,认为“近年以来,中外的交通多么利冽,生活的变迁多么剧烈,我们的伶人依然死守着什么场口、武步的做法,在此电影戏和舞台戏竞争剧烈当中,那有不一败涂地的道理呢!”因此他提出变革粤剧:“一方固需效他方之长,一方仍需保存粤剧之精华,从而发扬之。”从民国22年至30年(1933~1941)底,马师曾在香港主持太平剧团期间,就本着这样的戏剧主张从事艺术实践,并与薛觉先领衔,演出于省、港、澳的觉先声剧团,形成被后人所谓的“薛马争雄”的局面。他在长达9年的时间里,对粤剧艺术进行了诸多变革创新的尝试。编演了《斗气姑爷》、《刁蛮公主戆驸马》、《龙城飞将》、《野花香》等大批剧目。唱腔音乐方面,他针对自己嗓音的特点,扬长避短,对“乞儿喉”不断加以发展和完善,形成旋律跳跃、顿挫分明、吐字有力、行腔活泼的“马腔”。他还兼收北乐、南乐和西乐一些乐器的优点,对粤剧伴奏乐队进行革新。马师曾的表演艺术,既师承靓元亨的分寸准确、节奏鲜明的特点,又能巧妙借鉴电影、话剧、京剧等的长处,灵活地改造运用传统的程式,特别是善于把各阶层人的带有特征性的手势动作加以提炼夸张,使其塑造的舞台形象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他还开创任用女演员为旦角的风气,首先建立男女演员同台演出的“男女班”。民国23年马师曾与人合办全球电影公司,拍摄过由他主演的《野花香》、《难测妇人心》等影片,他也把电影演员的化妆、服装和拍摄场所里的灯光、布景,借用到粤剧舞台演出中去,舞台效果更加明显,增添了粤剧的活力。
  从民国20年(1931)“九·一八”事变至民国30年底香港沦陷于日本侵略军,马师曾和他领导的太平剧团,编演了《洪承畴》、《秦桧游地狱》等斥责汉奸的剧目,自动地按月捐献部分演出收入去支援前线抗日将士。他还与香港名流-,反对国民党 派制造“皖南事变”。香港沦陷后,日本特务机关威迫利诱他登台演出以-,他称病拒绝,然后带领全家逃到澳门,自己再经广州湾(今湛江市)到广西,组织抗战剧团(后改名胜利剧团)在两广大后方演出。曾率剧团到桂林演戏,参加“团结抗战,保卫大桂林”的抗敌宣传和--。抗日战争胜利后,马师曾组团来往于港、穗、澳以及下乡演出,有时参加拍摄电影。
  新中国成立后,他倍感欢欣鼓舞,于1950年秋至1951年初率领红星剧团从香港到广州演出。他不顾香港当局的警告,参加了抗美援朝的爱国-、宣传演出和义演献金,并参加编演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珠江泪》。
  1955年冬,马师曾举家回广州定居。他于1956年任广东粤剧团团长,与红线女主演《搜书院》获得普遍赞扬,曾赴北京为首都观众演出。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座谈会上充分肯定马师曾的工作,给粤剧以“南国红豆”的美称。同年粤剧《搜书院》在上海拍摄为戏曲艺术片。是年,马师曾先后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广东分会副主席。1958年被任命为广东粤剧院院长,参与改编田汉的话剧《关汉卿》为粤剧,并与红线女主演,获得广大观众的很高评价,后来到上海演出,出现“满城争说关汉卿,一曲难忘蝶双飞”的盛况,该剧也拍摄成戏曲艺术片。此后他多次下乡下厂为群众演出,积极训练培养青年演员;还先后赴朝鲜、越南进行访问演出,把新的粤剧艺术介绍给友好邻邦的人民。
  新中国成立后的10多年间,他参加编写和演出了《搜书院》、《凤仪亭》、《赵云催归》、《屈原》、《关汉卿》、《三娘教子》和现代戏《刘胡兰》等剧目。晚年主要扮演老生的角色,他在《搜书院》和《关汉卿》两个戏中,根据人物的不同身份和性格,成功地塑造了谢宝和关汉卿的艺术形象。通过这两个艺术形象的创造,马师曾把自己的表演艺术推进到新的高峰。1964年4月21日病逝于北京。
同年(公元1900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64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