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广东省> 阳江市> 阳春人物

李希果

[公元1911年-1964年]

李希果为[公元1911年-1964年]

  李希果(1911-1964年),岗尾乡隆岗村人,出生名门家庭。青少年时期,先后就读于阳春县中学和广州市培英、大中、兴华等中学。1935年到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深造。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上海沦陷,返回家乡。
  在上海读书期间,希果深刻地体会到:上海是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是资本家的天堂,工农群众的地狱,还亲眼看到国民党 派残酷杀害共产党人、进步人士和学生,活生生的事实激发他爱国主义热情,使他投身抗日民族解放的革命运动。
  1937年冬,希果从上海回到县立中学任教,担任语文、英语、音乐等课程。其时,他参加了广东省青年群众文化研究社阳春分社,积极发动学生参加抗日救亡宣传工作。1939年9月,由林举铨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他负责在学生中发展党员。根据形势需要他在学生中组织歌咏队,创作、教唱抗日歌曲,《咬紧牙关战到底》(即《游击队之歌》)、《征人苦战未曾归》、《拜别你这老人家》等歌,是他当时的代表作。他还指导排演抗日救亡话剧,利用星期天和假日带领宣传队到县内各圩场、村庄宣传演出。并以宣传队长之职,率领战时文艺宣传队到南路的电白、吴川、茂名、化州等县城、圩镇巡回演出,行程千里,获得广东省七区专员张炎的好评。
  根据中共阳春党组织分工,他长期从事-工作,先后担任县立中学训育主任、瑞云中学校长,兼任国民党阳春县党部秘书和《云灵报》。他态度和蔼,平易近人,在文化教育界享有声誉。
  希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十年间,以县立中学为阵地,积极开展新音乐运动,用歌声教育青年学生、激励人民。他能作词、谱曲,还善于演奏,运用阳春方言以“竞能”的笔名创作了《云灵岭》、《人民的儿女胜利回家乡》、《把五星红旗插在喜马拉雅山上》等新音乐三十多首。解放战争年代,他为阳春县立中学谱写了一首充满热情、鼓舞青年学生奋勇向前的校歌,歌词是:“春中!春中!是阳春新文化的开路先锋,像航海的南针,指出了时代的路向。我们这年轻的一群,今天在这里受新文化的养育,明天要把成果散播到农村,使僻静的阳春,发出新生的跳跃,同学们!启蒙的工作已落在我们的肩膀,时代再不容许我们懒惰、颓唐。我们要活泼、紧张、伟大、坚强,向建设新中国的长途前进!”他热情辛勤地工作,培养了一批造诣较深的音乐人才,使阳春大地传遍了抗日、民主、自由的歌声,并为开拓阳春新音乐打下坚实基础。
  希果精通世界语,是世界语言学会会员,结合阳春地方语言,写出了《阳春方言拉丁化拼音方案》一书,向部分教师、学生讲授,惜未刊行。1948年春,组织县内五间中等学校进步教师12人,借辅导学习世界语,传播民主、进步思想。
  1949年10月22日,阳春解放,希果出任阳春县军事管制委员会委员、中共阳春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人民政府秘书科主任秘书、教育科长和县立中学校长等职。1951年调华南党校学习,结束后调广东省供销合作社、粤中地区税务局任职。1952年调粤西地区税务局工作。
  1952年7月2日,被粤西区办事处党总支部委员会,以“混进党内的内奸与阶级异己分子”论处,开除公职、开除党籍。1954年被粤西区人事处遣送回乡劳动。1956年2月,被安排到电白县第一中学任教师。1958年5月19日,又被遣送返乡劳动,先后曾在街道副业队打麻绳、编草鞋、搓纸条,还到山上砍柴卖,在街边摆摊档代人写书信等,以微薄收入度日。1962年9月,由中共阳春县委书记马如杰指令安排他到三甲中学任教师。1964年1月13日在“小四清”运动中,含冤 身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经中共湛江专区-委员会复查批准,湛江地区税务局于1983年5月23日宣布撤销对希果党内和行政两项处分,恢复名誉,恢复党籍,对遗属给予抚恤。

同年(公元191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64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