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中(1890~1962)字时甫,化名李石父。直隶(今河北)宁河(今属天津)人。早年就学于保定军校一期炮科,毕业后先在段祺瑞部任职,官至炮兵营营长。因对袁世凯、段祺瑞的倒行逆施不满,有违其“从军雪耻报国”的志愿,愤然脱离段部,转入冯玉祥部,从事军官训练并任教于北京南苑学兵团、张家口军校。19...[详细]
李雾仙(1905~1962) 李雾仙,女,又名凌莎,祖籍广东嘉应州(今梅县),出生于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巴达维亚(今雅加达)。父亲李达寿,在巴达维亚经营凉茶、香烟等生意。因家贫,雾仙小时被送给邻居铁匠刘丁荣抚养,刘家对她甚为疼爱,送她进中华学堂读书。 民国9年(1920)李雾仙回国...[详细]
刘汉贵(1940~1962) 寺沟村人。1960年初中读书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西藏部队7连任文书。汉贵在军队中奋发学习文化、政治、军事。1961年军训中,被评为全师的“五好战士”,荣立三等功一次,并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2年11月18日,在中印边界东段自卫反击战斗中光荣牺牲。时...[详细]
李升 (1867-1962)山东德州人,汉族。1894年只身跑到东北。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在鹤立河南岸7号屯(当时中共汤原县委所在地)结识了许多抗联战士,懂得了许多抗日救国道理。1933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抗日当上了"职业交通员"。以“邮差”、"卖报"、"商贩"作掩护,为抗日...[详细]
林肇基,原籍古田县。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生于古田杉洋村。幼年丧父,家贫由寡母抚养。7岁为人放牛,民国3年(1914)由基督教会选送来建瓯培英小学读书,继而进福州三十一中学,仍由教会供给费用。民国12年毕业,返建瓯母校任教。民国16年再由学校保送至北京燕京大学文学系进修,民国20年毕业,回建...[详细]
凌莎 (1905-1962),女。原名李雾仙,曾用名张凌雷、费敏。广东省梅县人。1924年考入梅县女子师范学校。1926年春毕业,任梅县妇女协会主任。5月出席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妇女代表大会。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参加了广州第一届妇女运动讲习所学习,随后又派她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9年...[详细]
李何(1918~1962年),原名洪履和,字祖同,笔名小黎,闽侯县(今福州市区)人。民国22年(1933年),就读于厦门大学,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后转入中山大学学习,毕业后到海关任职。抗日战争爆发,参加海关救亡长征团,赴广州、香港、武汉等地宣传抗日。民国27年,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不...[详细]
雷复乾(1901—1962年),男,长武县彭公乡马坊村人。贫苦农民家庭出身。自小酷爱学画,每见心爱的画幅佳作,总要用指头在地上临摹一番,以致右手食指尖常磨出血。12岁上私塾,在三官庙大殿墙壁试画一匹奔马,师生无不称奇。后拜浅水画匠王某为师,勤学苦练。既尊师仿古,又摸索创新。他画的“塞外风光”、...[详细]
江峰(1914-1962),原名牛永和,河北省围场县人。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次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2期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抗大总校政治教育干事,第五、第七大队政治教员,抗大第二分校政治主任教员、政治教育科科长、七分校大队政治处...[详细]
胡宗南(1896~1962)别名琴斋,字寿山,化名秦东昌。生于浙江镇海霞浦镇(今属浙江宁波北仑区),幼随父叔迁居浙西孝丰(今属安吉)。湖州吴兴中学毕业后,回孝丰当过小学教员,1924年得同学章云家长资助,到广东投考黄埔军校,因其身高不足1.6米,体格检查时被淘汰,经军校-表廖仲恺特许参加考试被录...[详细]
黄宪之(1890—1962) 名希度,字宪之。洛南县窑底乡黄塬村人。 黄宪之出身书香门第,曾在洛南县高等学堂、陕西省农林中学堂读书。民国5年(1916)8月从北京国立高等师范单科教员讲习科毕业后,历任陕西省单级师范教员、教务主任、学监,洛南县私立华阳中学、洛南县初级中学、洛南县立中学校长等职...[详细]
洪骏声,又名洪维珍,南安丰州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出生。5岁丧父,靠母亲替人洗衣服维持生活,12岁到洪濑杂货店当学徒,民国10年(1921)南渡印尼谋生。 骏声在印尼当店员,广泛接触劳动群众,对广大侨胞遭受殖民者的破孩深有体会,立志发奋图强,振兴中华。他在业余时间认真读书,学习孙中山...[详细]
郭士有(1926~1962),朱官寨乡文家山村人。13岁时便随革命者郭文起参加了革命队伍,冲锋陷阵,亲历大小数十战。1950年参加志愿军赴朝作战。由于长期参战,积劳成疾,身患重病,经组织批准回国治疗。病愈后,到部队军医学校学习一年多,被分配当军医。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奉命到甘南剿...[详细]
耿景惠(1886~1962)名志介,字景惠。陕西高陵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入耿镇私塾启蒙,稍长转入高陵国学讲习所研读古籍经典。他留心国事,志在四方,对清朝政府的腐败政治深怀不满,遂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到西安考入陕西陆军小学堂。他在自传中写道:“我弃文就武,谋雪列强之耻。”后又考入...[详细]
冯孟颛(1886年-1962年),名贞群,字孟颛,一字曼孺,号伏跗居士、成化子、妙有子,晚年自署孤独老人。原籍浙江慈溪,从先祖迁居宁波市区水凫桥畔。17岁时,中光绪壬寅科,补宁波府学生员。1932年任鄞县文献委员会委员长,从事表彰先贤、保护文物等工作。先生自幼好学,矢志攻读,后继承其父“求恒斋”...[详细]
戴凤翔(1881—1962)字钟奇,号光晔,汉族,湖南长沙县东乡(今北山镇)人,国民党早期高级将领、军事教育家。他少怀大志,能文善武,目睹清廷之愚昧腐败,立志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19岁投军南京两江总督府,任勤务兵兼督府子弟陪读,1902年考入江南将弁学堂,开始接触西方军事指挥理论。1904...[详细]
陈文彪(1910—1962)曾用名陈木湘。汉川麻河人。1926年在当地参加农民协会和工会。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1 月参加中共云(梦)南区委组织的年关暴-动。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云汉边区港角支部书记。1929年任汉川县军事部长,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8月入边区县委...[详细]
陈和发,原名学发,清宣统二年(1910年)9月出生于宁化县湖村乡巫坊村一个农民家庭。9岁丧父,15岁丧母,靠叔父陈经泉关照抚养成人。 民国20年(1931年)5月,参加工农红军,初在三十五师当战士。他作战勇敢,工作积极,翌年加入共产党。后编入红三军团第七师,担任班长,参加第三、四、五次反“围...[详细]
陈拱北(1905~1962年) 原名之枢,建阳书坊人,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少年时在乡里读私塾,民国16年(1927年)考入福州省立高级中学,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善于辞令,随机应变能力强。民国19年初任共青团福州市委书记,同年7月在厦门被捕,但未暴露身份,判刑一年后于第二年出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