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洪澄(1908~1960)原名贺生春,化名唐洪晨。陕西清涧人。1927年考入绥德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回到家乡,以小学教员为公开职业,从事党的地下革命活动。时逢陕北大旱,有些地方颗粒无收。为保证农民生计,他领导解家沟一带群众开展了“不纳粮,不交税,反对成立民团”的...[详细]
孙桂云 (1914-1960)女,山东胶县人,中国第一代女子短跑运动员。1932年毕业于哈尔滨第一女子中学(现第七中学)。1930年,在第四届全国运动会上,以7秒2和13秒8的成绩首创中国女子50米和100米的全国纪录,荣获田径个人总分第一名。被选入中华女子田径队,参加第九届远东运动会。193...[详细]
宋子云(1921~1960年) 宋子云,又名依堂,民国10年(1921年)5月,生于福州台江太平山山仔里。他8岁入福州开智小学读书。15岁到太平山晋发锡箔厂当工人,后到福州锡箔联营处当职员。民国33年9月,他到南平德义锡箔厂当工人。民国34年初,回到福州,在台江潭尾街同和杂货行当工人,并结识...[详细]
宋登贤(1890~1960) 原名宋合辰,曾用名宋国庆。河南新郑县人。因生活所迫,宋登贤在6岁时就跟父亲一块下地做活,帮母亲干些家庭杂务。其后,学泥水匠手艺,学做厨,但依旧不能养家糊口。1908年,随家人来陕西,在潼关、西安一带靠一辆独轮车的脚力维持生活。1921年离开了西安,来到终南山下的...[详细]
石雨琴(1894~1960)又名书润。陕西陇州(今陇县)人。1911年毕业于陇州高等小学堂,同年考入陕西省立第一师范学堂。1921年由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回陕,先后在省立第一、第二、第三中学和西安高中任教。他主讲生物课,对各种版本的生物教材早已熟悉,但每次上课前都要认真准备,生怕误人子弟。在讲...[详细]
荣臻(1889—1960),河北省枣强县人。1912年考入保定军校第一期炮兵二队。1914年分配到奉军李景林部,曾任排长、队官、连长、副官等。1917年1月考入北京陆军大学。1919年毕业后返回奉军服务,1929年3月13日,任中国国民党第五编遣区驻沈阳办事处主任,1930年任东三省保安司令部军...[详细]
邱长康(1900~1960年),字寿亭,将乐县城关人,出生于商人家庭。父亲邱作霖开明通达,经商有道,母亲周氏治家有方。 邱长康7岁就读私塾。8~18岁,他先后在将乐古镛小学、省立邵武中学读书。民国7年(1918年),他中学毕业,回家复习功课。民国8年8月,进北京朝阳大学预科班学习。民国10年...[详细]
宁李泰(1887~1960),字墨公,县内洛阳堡(今金溪大源)柿树下人。本姓李,过继给姑父,兼桃二姓。16岁考取清宣统末科秀才,18岁考入福州武备学堂,后由武备学堂保送河北保定军校。民国2年(1913)随同学奔赴云南唐继尧部队,任讲武堂少校教官。后又就读于昆明法政学校,毕业后任安宁县长。民国13...[详细]
马喜(1876~1960) 原名得银,回族,祖籍安康城关。民国初年,因家境贫寒,来汉阴城关谋生。民国17年(1928)开办清真食堂,生意兴旺,家境日趋殷实。21年(1932)购置房屋一院,经营牛羊屠宰兼清真小吃。服务周到热情,技艺精湛,享誉县城。他亲手烹调的牛羊杂烩汤,汤清味醇;制作的糖炕炕,香...[详细]
罗君纬(1874~1960年),名国驹,号线良,洪田乡水西村人。生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延平府六县联考,他考中第一名秀才。光绪二十七年,他在水西办一讲经书斋,永安、宁洋两县先后前来从师学习的有数百人。光绪三十二年清末最后一次县学考试中,他的学生有3人考取秀才...[详细]
楼胜利(1900.10~1960),别名缄熙、健夫。生于浙江省浦江县大溪乡大溪村,去世于台湾。 楼胜利出生于农民家庭,小时念过私塾,18岁被抽丁当兵,后进黄埔军校,为第四期学员,曾一度被当局疑为“-”,蹲了3年监狱。释放后,任国民革命军某部队大队长,后出任浙江省开化县 局长。民国27年12月...[详细]
李云龙,(1876—1960)字卓然,派号代塔,晚年自号行素老人。湖南涟源人。 1876年2月17日出生于湖南省安化县蓝田镇(今属涟源市蓝田办事处光明山)。其父生在贫寒之家,后在湘潭经营茶叶,家道渐兴,生子三,云龙最幼,早年将云龙送入名师谭海珊、梁礼安门下就读,学业大进。1898年,李云龙中...[详细]
刘梧桐,字琴宗。安溪县崇善里顶刘乡(今蓬莱镇联盟村案山)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父刘汝霖,清季岁贡,通经史,善属文,应布政使司挑考,列一等,授永春儒学兼学正,兼办德化、大田闱务。科举废后,不求仕进,解职还乡,创办案山书院,教书育人。 梧桐兄弟7人,排行第6。因幼失怙,家道中落,无...[详细]
李铁钧 (1899-1960),原名李权。辽宁省营口县人。7岁开始读私塾。其父在日本留学时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回国后被清政府当局得知,家被查抄。他与祖母逃到大连,入大连公学堂读书。1914年来哈尔滨,考入哈尔滨吉林省立甲种商业学校。1919年又考入天津直隶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法科。入...[详细]
林文图(1888~1960),祖籍今华安县仙都镇招山村。民国5年前往印尼雅加达经商,1957年回漳州华侨新村定居,1960年7月20日于漳州病故。 林文图生前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 1958年,为发展家乡教育事业,林文图捐赠人民币7万元,并亲自回仙都选定校址,创建南海中学。校舍于同年2月破...[详细]
林昇平,字泰阶,又名世清。清光绪十一年(1885)生于南平。9岁入私塾,16岁考入南平县学,为生员。光绪二十八年游学道南书院,为高序东师得意门生。光绪三十一年考入全闽师范学堂教育科,翌年毕业回延平(今南平)。延平府知府聘任他为延郡师范学堂教务长兼文史教员。 宣统元年(1909),福建学务公所...[详细]
林国台字有斋,光泽县西坑村人,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4月。7岁发蒙,在私塾断断续续读了6年四书五经一类的古书。后在光泽北区毛湛高等小学毕业,邵武省立初中、北京朝阳大学肄业,民国17年(1928)毕业于北京内政部高等警官学校。历任宁德县周墩公安分局局长、顺昌县仁寿公安分局局长、光泽县保卫团...[详细]
林大福,长汀古城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二月生于贫农家庭。民国十九年(1930),他任古城赤卫队模范第一连连长。次年八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二十一年(1932)十二月任中共古城区委特派员。 民国二十三年(1934)十月,红军长征,林大福奉命留陶古区任游击大队长。次年三月至八月,先后与瑞金...[详细]
林采之(1897~1960年),又名健农、津农,龙岩人。民国5年(1916年)创办龙岩西山小学,任校长。民国15年在印尼巴东新华学校任教。民国17年在巨港开设南田美术广告店,数年后颇有积蓄,兼营玻璃镜框,后扩充经营五金行。民国27年,被选为南侨筹赈总会巨港埠代表、执委。翌年携眷归国,暂住上海。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