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杠(1881~1956)原名王青山,庆云县人,民间艺人。幼时父母双亡,以乞讨为生。后师从当地戏班学练武丑。因其身材矮小,骨瘦如柴,被人谑称“王一杠”。不几年,王一杠技艺渐长,开始跟班闯荡江湖。不久,辞别家乡,赴营口拜师学艺。几年后,王一杠技艺大有长进,日臻炉火纯青,并不断融合其他名派之长,形...[详细]
潘蕙英(1894-1956),蔡锷夫人,云南人,出生于士绅之家。年幼时进入女子私塾,接受儒家传统教育,稍长后又接受西式教育。非但聪慧好学,而且娇小玲珑,容貌秀美。19岁时,和时任云南都督的蔡锷结婚。育有两子一女。长子蔡端,次子蔡永宁,女儿蔡淑莲。 护国战争结束后,潘惠英携次子永宁赶往四川,与...[详细]
罗理松(1880~1956),原名罗会森,字光林,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二月初一日,祖籍广东梅州,铜鼓古桥人。娶妻赖氏,兄弟3人,世代务农,租地主田种。会森读了两年私塾,因缴不起学费辍学,便拜广东来的师傅学武,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因遭大旱,田地减产,交不起租谷,地...[详细]
李耀亭(1883~1956)字子阳。定兴张祖庄村人。李梁栋第三子。早年随父习武,后在郑州拜李存义为师,精于形意拳,善三合剑、龙形剑、杂式锤、锁口 ,各种兵械无不通晓。身高7尺有余,体魄健壮。自1913年任北洋大学武术教员,历时30余年,弟子遍及海内外,当时的国民党显要陈立夫、陈果夫、曾养甫等都曾...[详细]
柳诒征(1880-1956)字翼谋,号劬堂,又号劬山髯,镇江人。7岁丧父,与母、姐住外祖家读书。16岁与赵声同案进学后,设馆授徒,以维持家庭生活。后由陈庆年介绍到缪荃荪创办的江楚编译局任助理。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他随缪荃荪到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在南京与茅谦、陶逊等办创思益小学堂,成为南京第...[详细]
黄老业(1885—1956年),文澜江区宫花村人。父亲黄克明,原是武术能手、草药医生。老业幼承父业,学得一手拳术和医术。后到新盈港,拜琼山大林某名手为师,技艺大进。成名后,曾在临高各乡村以及澄迈、儋县等地,设馆授徒,传授武术和行医。他为人谦虚谨慎,慈善为怀。不以武术欺人,不索取高价医药费。凡是家...[详细]
何存波(1880—1956),惠阳县横沥镇水东乡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参加惠州三洲田起义,失败后赴马来亚、吉隆坡等地从事华侨工作。民国20年(1931)在吉隆坡加入中国致公党,任马来亚加影埠工商俱乐部主席、惠州会馆监察委员。抗战期间,努力宣传抗日,发动华侨捐款捐物支援祖国抗日。民国35年...[详细]
韩凤楼(1885—1956),字五峰,荥阳县城南关人。民国将领,清末曾任新军管带。 个人简历1903年考入县立汴源学堂,甚为县长张煦初赏识。 1907年12月官费留学日本:入日本士官学校工兵科6期学习。李烈钧、程潜、阎锡山、孙传芳、顾品珍、唐继尧等均为其同学。 1909年回国,任清广...[详细]
董炳章(1878~1956)又名彬章,字赤电,鄞县人。14岁随父迁居绍兴,进中药铺当学徒,后师事方晓安,博览医书,曾与何廉臣同编《绍兴医药月报》,继创办和济药局、绍兴医学会及《和济医学卫生报》,举办朔望医学学术汇讲。1929年,国民党政府通过取消中医提案,他以绍兴中医界代表身份据理抗争。于医学文...[详细]
邓士采(1886—1956),又名子开,字士来,惠阳县淡水镇人。钦廉随营讲武学校、法国南锡农业大学毕业。历任粤军第二师连、营长,中央直辖第五军独立旅代理团长。民国15年(1926)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十六师副官长。民国17年(1928)任广州警备司令部军官教导队长。民国20年(1931)任第一集团...[详细]
陈恩焘(1861—1956),字幼庸,福建福州人。出生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自幼天资聪颖,其父甚为喜爱,“尝亲自教授经书,勖以孝悌传家、忠勤爱国,及修身涉世之道”,对其期望之殷可见。就在陈恩焘出生的那一年里,中国社会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两江总督曾国藩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中国第一代科学家徐寿、...[详细]
张学仁(1875~1956),字乐山,回族,临夏市城关乡堡子村人。父张绍贤,曾随马福祥入京抗击八国联军,后任宁夏镇总兵。 乐山幼年在肖家庄王氏私塾读书,继转河州凤林书院。光绪十九年(1893)年中秀才,同年去宁夏镇总兵府供职,辛亥革命爆发,随父卸职还乡,在家博览群书。 民国10年,马福祥...[详细]
杨愿公(1886·5——1956),原名毓灵,号杨祜。国民党军中将。六王乡尤华村人。 杨愿公于1903年入梧州国民学堂,后到广州岭南学堂(岭南大学前身)读书。一年后,转学到北京汇文大学(燕京大学前身)。杨愿公目睹清朝内政失纲,外侮日甚,即辍学南归,加入同盟会。 1908年夏,杨愿公等人在...[详细]
徐右丞 (1864~1956) 徐右丞,名树弼,字右丞,长沙人,清同治三年(1864)生。幼承家学,熟谙内经病理,精通歧黄之术,擅长五运六气,对疑难病症的诊治,有独到见解。他在长沙行医20多年,后追随孙中山、黄兴等参加辛亥革命。民国初年去北京,参加中医考试,名列第一,并在北京城南开设诊所...[详细]
徐寄庼(1882—1956),原名徐陈冕,以字行,永嘉城区(今温州鹿城区)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考县学。二十九年进杭州两浙公学,次年东渡留学,初入东京弘文书院学日语,旋入山口高等商业学校,专习金融。三十一年夏返温,与黄群、吴钟镕一起向温处道童兆蓉建议成立温处学务分处,十月下旬始获学部批准...[详细]
许甘谱(1871—1956),名瑞棠 ,以字行,廉州镇人 。曾任廉州中学教师,合浦县图书馆馆长,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秘书,广东第八区专员公署咨议。解放后曾任合浦县政协委员。早年从事文艺活动,是文化团体“珠官文社”的主要成员。民国20年参与编纂《合浦县志》,另著有《珠官脞录》二卷,《合浦乡...[详细]
韦世柏(1911一1956),壮族。原籍都安县百马乡良美村人。高小文化。1946年迁到平治县大同乡五柳村居住。1949年参加游击队,任副中队长。解放后转为民兵,1951年在凤梧乡参加截击土匪“二十七纵队”的战斗中,开 击毙“二十七纵队”司令黄秉踞,获百色军分区记大功,嘉奖大米500公斤,1952...[详细]
韦青云(1899—1956年) ,字缙溪。壮族。长乐乡长乐村塘龙屯人。民国3年(1914)就读于东兰高等小学校。 民国6年考入桂林广西省立第二师范。青少年时期,受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和讨袁护国革命的影响“五四”-期间,联络桂林市学生,成立“学生救国联合会”。被选为会长,草拟《敬告同胞书》,率领同...[详细]
威廉·冯·里布出生于巴伐利亚州的兰茨贝格,他在1895年加入了巴伐利亚军队成为军官学员。在被晋升为炮兵中尉时,里氏被派往中国镇压义和团运动。后来,他在慕尼黑进入了巴伐利亚战争学院(1907年至1909年)和进入在柏林的总参谋部(1909年至1911年)。被晋升为上尉后,里氏在埃尔兰根担任巴伐利亚...[详细]